深度透视香港教育病入膏肓,必须大治

  在香港“高考”历史科出现美化日本侵华历史的题目后,香港教育局于5月18日派出熟悉课程和素质监管的人员,向负责组织考试的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简称考评局)了解出题和审批试题机制,了解出题过程有无严格遵从机制执行;同时要求考评局取消该条试题,并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考生得到公平对待。

  

  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15日召开记者会,批评考评局出题“不够严谨”。(图/东网)

  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在15日的记者会上,公布了这些监管安排。内地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用了“试题取消”“教育局决定取消这条试题”之类确定性的题目,这是不严谨、不准确的。

  请注意,香港教育局的用词是“要求”,而非“责令”。考评局可以接受这一“要求”、作出调整,也可以拒绝这一“要求”、维持原状。原因是教育局不是考评局的上级单位,没有对考评局作出行政指令的权力。目前,考评局表态只不过是“欢迎任何有助优化考评机制的专业意见与建议,会尽量配合”,并将尽快开会研究教育局“所提建议”。

  这一问题的背后,则是香港教育已经沦为反对派的主场,无论是教育局,还是其上的特区政府,都因为弱势地位而无法有效纠偏正向、正本清源。教育“主权”的丧失,进一步导致香港的大部分青少年长期受到立场偏颇的教育引导,甚至埋下“反中乱港”的种子,带来了香港管治的长久困境。

  按照香港制度设计,破解这个难题的钥匙,其实掌握在特首手中。

  历史科与通识科频现“毒考题”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英文简称DSE)相当于内地的高考,分为甲乙丙三类考试科目,其中甲类是核心科目及选修科目,乙类是应用学习科目,丙类是其他语言科目,同时结合了校本评核机制及等级评分模式。

  考试中最容易预设立场、夹杂私货的是两大科目,一是历史科,二是通识科。因为这两种考试的主观题,都是采取列举事例材料、要求分析得出结论的模式,事例的遴选和提问的方式都可以看出命题人的政治倾向。

  仔细查阅这几年的中学文凭考试历史和通识两科,“毒考题”可真不少——

  一是美化殖民历史。

  今年历史科考题,列举了“清国人”要求日本政法大学校长梅谦次郎协助开办政法速成学校、黄兴写给日本政客井上馨的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三井财阀签订合同等“日本帮助中国”的材料,询问考生是否同意“—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至于日本侵华带来的巨大灾难,材料中只字未提。

  

  年历史科美化日本侵华历史的考题。(图自港媒)

  今年历史科考题还询问考生,是否同意“年至年,香港在民主和种族平等方面有所改善”。把时间划分至年,暗含着厚古薄今的立场。而年历史科考题,则引用“某压力团体”年的意见调查,其中称七成受访者期望香港维持英国殖民地现状,要求考生“推断香港人对香港前途的一项担忧”。

  二是恶毒攻击内地。

  年通识科考题,引用一副漫画,其中一个形态傲慢的富人称“如今在中国的生活很好”,以及一对贫穷的父子称“我们已有三天没吃饱了”,附带数据只有年单年的资料。出题者意在引导考生从漫画内容得出内地贫富悬殊的结论,却不提中国内地改善贫富差距的努力与成效。

  年通识科考题,列举美国、埃塞俄比亚、内地、香港等六地的“民主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评分,要求考生回答两项评分有无关系。出题者试图把“民主”与“竞争力”相关联,指责内地像埃塞俄比亚一样“不够民主”,所以“竞争力低”,引导学生攻击内地体制。

  年历史科考题,引用“文革”中红卫兵敌视外国商品的资料,以及改革开放后引入外国商品的资料,要求学生回答“是否同意中国年后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蜕变”。而高分答案是“未有蜕变”,包括政治上的“一党专政”、治国原则仍是社会主义、中国人对外国仍抱有怀疑态度等。

  

  年4月27日,香港组织通识科考试。(图/香港文汇报)

  三是抹黑特区政府。

  年通识科考题,通过列举“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和反对派组织“民间人权阵线”举行游行的照片,问及港府治港的困难是什么,高分答案是“政府缺乏认受性和合法性,公众不认同和不尊重政府”。年通识科考题,询问考生是否认同“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的组成更具代表性,会提升香港的全球竞争力”,借此兜售反对派“真普选”的政治主张。

  四是引用偏颇论据。

  年通识科考题,引用两段报刊资料,其中一份引用了香港记者协会就新闻自由立场偏颇的误导性调查,绝大部分篇幅唱好“新闻自由”,并列举诸多“好处”,第二段资料末尾提及“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各国可以依法制约新闻自由”,但无具体表述。该题以误导性调查为资料,要求考生回答,多大程度同意“高度的新闻自由会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

  “毒试题”频频出现,源于考评局内部有很多“黄师”。

  负责历史及通识试题设计的考评局评核发展部经理杨颖宇及高级经理(通识)卢家耀曾在脸谱上发表违反政治中立原则的帖文,杨颖宇更是爆出“没有日本侵华,哪有新中国?”的荒谬言论,因此才有了“日本侵华利大于弊”的考题。

  

  杨颖宇发表“没有日本侵华,哪有新中国?”的荒谬言论。(Facebook截图)

  通识科目委员会前主席、嘉诺撒圣心书院通识科教师赖得钟,曾在社交平台上散播仇警言论,发放“黑警死全家”图像,直接鼓吹煽动欺凌警察乃至他们在校学生子女的恶劣文化,引起社会哗然。

  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学生及其老师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一定会细心揣摩、刻意逢迎出题者的立场倾向,得出其想要的答案。这些“毒考题”,引导老师在教学中就社会事件带出政治议题、传播反对派立场,让学生在“现代中国”、“今日香港”、“角色认同”等主题学习中被不断“洗脑”,成为很多香港学生不满社会、仇视国家的“港独”根源。

  弱势教育局是如何打造的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问题存在已久,各界诟病颇多,为何一直迟迟得不到解决?

  原因是香港的特殊制度设计,制定教育政策和组织命题考试分别由教育局、考评局负责,属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双方互不隶属。教育局理论上有监察考评局的权力,但实施起来受到很多限制。由此,考评局没有纠正错误政治倾向的内部动力,香港社会也缺乏监管、制衡考评局的有力手段,使得问题年年提、从来不改正。

  

  香港考评局组织架构图。(图/考评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j/6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