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华调任四川,那些在大冶的事儿

“调到四川当省委书记啦,”朋友圈刷屏。

从经济总量全国第17位的广西到第6位的四川、从南国僻壤到天府之国,我们的彭清华同志虽是平调,实属重用。

他自离开家乡的功绩,还没到总结的时候,因为他的路还很远很远,我们就不瞎掰了。我们还是聊聊他在家乡的那些事儿。

小时候

年3月,一声清脆的啼哭,划破了茗山乡彭晚村的上空。

彭春海和黄双凤的第一个孩子——彭清华出生了。

他们夫妻都在外面工作,没等彭清华完全断奶,就把他交给他奶奶柯喜桂照养。

柯喜桂老人每天早晨6点多,在彭清华还没睡醒的时候,就守在家里的纺纱架子旁纺纱。等彭清华睡醒了,她就给他喂米糊吃,自己则吃孙子没吃完的米糊。

太阳太大,已学会走路的彭清华怕热,不愿出去。柯喜桂就对他说:“男子汉不能怕热,也不能怕冷!”

湾里有两个跟彭清华一般大的孩子,抢彭清华手上的蚕豆米吃,彭清华给晚了一点,他们就朝彭清华的脸上吐痰。

彭清华擦着脸上的痰,说他们“随便吐痰,不对“,接着,把一大把蚕豆米分给他们吃。 

上学时

彭清华在村里读的小学。

他最喜欢语文。每天放学回家,他就伴着昏黄的煤油灯,一笔一划地默写诗句。有些同学到他家,喊他出去玩,他非要等到默写完了才出去。

在茗山中学读初中时,他专门腾出一个空本子,摘录名言名句。

寒假,他从叔叔彭东海那里借来几本“小人书”看,发现里面很多句子不比课本上差,也摘抄下来。

这样,他抄到初一下学期,积累了厚厚一摞“摘抄本”,比一本语文课本还厚。

“我的‘摘抄本’呢?”彭清华像往常一样,从课桌里拿出“摘抄本”,发现不见了。

老师柯汉英和同学彭志雄、彭后来就帮他找,没找到。

彭清华泪如泉涌。

知青

从大冶一中毕业的彭清华,面临一个问题——何去何从。

“到最艰苦的太婆尖茶场当知青,”他向大冶县知青办主任陈振家申请道。

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劳动锻炼的时代大潮,席卷大冶。大冶有几百个知青点,其中,太婆尖茶场因位于海拔多米以上的高山,且上山没有路,是大冶最艰苦的知青点。

他每天从早干到晚,像上级对他有考核任务似的。其实,每个知青点并没有明确的劳动任务。

不久,他病了,发高烧,体温超过39摄氏度。他觉得栽茶树苗不能耽搁,就跑到茶场。回到草棚里,裹着一床棉絮,继续栽茶树。

直到春节,他才下过一次山。

大冶县知青办从大冶1万多名知青中选代表,参加湖北省的知青代表大会。彭清华成为第一个入选代表。

当远在部队当兵的叔叔给他写来一首诗,他应答道:“忙忙碌碌笑大雁,秋往春来避寒年;空如其高不如矮,只求踏地哪求尖?壮志一心邀风雨,热汗干滴凝章篇,虚耗黄金夜半泪,焕发青春再向前。”

第一份工作

后来,大冶县知青办安排彭清华当干事,每天写材料。

还地桥公社(现还地桥镇)看上了他,请他当秘书。

秘书就是光写材料吗?

彭清华在空闲时,将公社办公房的一块墙壁,用油漆刷黑,然后,将公社的工作安排、工作总结,写到“黑板报”上。

有时,他还将各个生产大队的情况,发布到“黑板报”上。

年春,彭清华想参加高考,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榜单发布,他的分数超过北京大学分数线,其中,语文成绩是黄石地区最高的。

北大毕业,他踏上了为人民服务的新征程。

之后的仕途,包括度娘在内的地球人都知道,我们就不啰嗦了。

今天,我们再一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ly/12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