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源卫广来教授秦汉三国政治史专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秦汉三国政治史专题》是教育部第六批国家精品公开课之一。授课人卫广来教授是学院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长期涉猎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相关研究。本课程是卫老师几十年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全课程共分为八讲。以时间为线,从秦人建国讲起,自三足鼎立而终。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秦国称霸、汉初政治、两汉制度以及汉魏嬗代等秦汉三国政治史的专门知识。每个专题设计主题鲜明,内容用实,结论明确,并留心学术动态。旨在让学生获得高于通史课的专门知识和一些学术素养,激发学生对相关学术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为方便青年研究者、历史爱好者学习与交流,“历言”编辑特将课程框架加以总结整理,内容如下:《秦汉三国政治史专题》

课程列表

秦人建国道路

汉高祖刘邦开国

汉初黄老政治

汉武帝开疆

西汉出宫人制度

东汉宰相制度

求才令与汉魏嬗代

诸葛亮与《隆中对》

课程框架

1秦人建国道路

一.秦襄公立国

西周建都镐京,周公制礼作乐,把中国带入到了封建时代,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史实:西周亡于异族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护送有功,受封为诸侯。建国特点分析:1、秦建国较晚。、武力开拓的建国道路。3、由大夫升为诸侯较早。

二.秦穆公霸西戎

史实:春秋历史以—年,周灵王6年晋楚弥兵大会为界限,分为前后期。王室衰微由于失土、弑父。霸权旗帜为尊王攘夷。

三.秦孝公用商鞅变法

1、史实:周显王八年:“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商鞅的帝道、王道、霸道。—年,第一次变法:什伍连坐。小家庭政策。重农抑商。二十等爵制。—年,第二次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颁布标准度量衡器。

四.秦的统一与政体

史实:秦惠文王攻占巴蜀,夺取楚汉中。秦昭王不断攻占三晋,楚地。秦政治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五.小结

1、秦人走的是武力开拓,法家统治的建国道路。、秦人建国历时非常之长,足见周体系转变为秦体系之难。从诸侯到霸主、国王、皇帝,公共权力不断扩大,最后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王朝。3、秦建国的历史力量在于广泛的社会动员。汉高祖刘邦开国

一.秦末农民起义原因

起义原因:来自于国家而不来自于社会。1.徭役。造宫殿七百,阿房宫,修骊山墓,修驰道,修长城,大规模用兵。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用民力太急。.缺乏对社会自我发展应有的尊重。3.刑罚严重。夷三族。连坐。《汉书·刑法志》秦始皇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二.秦末农民起义进程

1.陈胜吴广领导的阶段。大泽乡起义。下城父败死。.项羽刘邦领导的阶段。项羽钜鹿之战。刘邦入关灭秦。

三.楚汉战争

1.项羽分封十八王。分封的三秦王;雍王章晗、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重大历史事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彭城之役。刘邦战略布局。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四.汉承秦制

汉朝建立后,继续行用秦二十等爵制,推行秦中央集权制。五.小结1.刘邦从参加起义到建立西汉王朝,前后八年,为时以短,《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所谓“自生民以来,为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刘邦顺应了平民兴起的历史潮流,搭上农民起义的车,而且代表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人之志。3.刘邦胜在宽,与秦严形成明显对比,从而赢得人心。4.尊重历史,反秦暴政而承秦制。3汉初黄老政治黄老政治—道家政治(无为而治)

一.刘邦治国思想

1.西汉帝系:前期←武帝、昭帝、宣帝(西汉中期)→后期.刘邦举措:十五税一军队复员汉承秦制消灭异姓王与匈奴和亲黄老学派: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以楚人老子和传说中的皇帝为创始人。

二.孝惠垂拱,吕后安民

支持惠帝即位的大臣:张良、商山四皓、周昌萧规曹随:萧何、曹参—以盖公思想,齐国大治吕后安民:清静无为

三.文景之治

1、文帝入继大统:非刘氏不王,非功臣不侯、吕氏之乱的平定:吕禄—赵王控制军权吕产—梁王控制政府山东齐国国王刘襄—悼惠王刘肥之子起兵反吕功臣(陈平、周勃)+宗室VS外戚(败),立代王刘恒—汉文帝3、文帝为政措施:第一项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入粟拜爵(晁错)第二项政治方面约法省:废除收孥相坐律令。第三项生活方面提倡节俭

四.景帝损抑诸侯

1、郡国并行—九个同姓王(任命官员、治理百姓、铸造货币、纪年)、文帝时贾谊《治安策》3、景帝时晁错《削藩策》4、—年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率军平定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西汉封国与中央政权力量消长转折点。5、—年景帝损抑诸侯:第一项诸侯王不再治民,只衣食租税第二项诸侯王不能再任免官员

五.小结

1、汉初改秦法家政治为道家政治,成功地稳定了新王朝,避免了重蹈秦的覆辙。、汉初道家政治使中国摆脱战国以来数百年的战争轨道,转入和平建设。3、汉初道家政治给社会以充分的尊重,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向上的经济走势,使西汉平民政权达到与成康之治媲美的境界。4汉武帝开疆

一.汉武帝独尊儒术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汉书·董仲舒传》霸王道杂之(整合了道、法、阴阳五行诸学派的董仲舒春秋公羊学)

二.汉武帝抗击匈奴

1、匈奴是生活在蒙古草原的古老的游牧民族。、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15年)蒙恬北击匈奴,次年筑长城。—09年,匈奴冒顿单于同一各部,建立奴隶制政权。—00年,平城之役—白登之围。和亲(娄敬)。3、汉武帝:马邑之谋(聂翁壹)--拉开序幕—17年河套战役—11年河西战役—年漠北战役设立河西四郡敦煌、武威、张掖、酒泉苏武:—年出使匈奴被扣留李陵:力战被俘4、汉宣帝:—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5、汉元帝:—33年昭君出塞

三.张骞通西域

1、西域一次出自《汉书·西域传》北道诸国,自东向西:车师、焉蓍、龟兹、疏勒南道诸国,自东向西:楼兰、于阗、莎车、张骞出西域第一次:—年,联络大月氏(今阿姆河)第二次:—年,联络乌孙。3、—年,汉将赵破奴攻破车师,王恢攻破楼兰。汉宣帝—60年西域都护,郑吉汉武帝经略西域,先外交,后军事

五.其他地区

1、西南犍为(今四川宜宾市)七郡武都、汶山、沈黎、越巂、犍为、牂牁、益州、岭南儋耳(今海南儋州市)九郡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交趾、九真3、东北乐浪四郡乐浪、玄菟、临屯、真番

五.小结

1、汉武帝新开6郡,奠定中国的版图。中国之教得于孔子,中国之政得于泰始皇,中国之疆土得于汉武帝。、汉武帝开疆与内政建设机辅相成,所谓"内兴功利,外事四夷",设中朝、设刺史、实行察举制度等政治改革,盐铁官营、朝廷铸钱、算缗告缗等经济改革,都在同期完成。3、汉武帝雄才大略,在儒学思想指导下积极有为,将两汉王朝推向鼎盛时期。5西汉出宫人制度

一.西汉出宫人史实

1、宫人定义:除皇后以外的宫闱女性、出宫人制度参考文献

惠帝《汉书·外戚传上》

文帝《汉书·文帝纪》武帝《汉书·金日磾传》昭、宣、元:令后宫妇女出宫奉守陵园。茂陵、平陵、杜陵。成帝:《汉书·成帝纪》哀帝:《汉书·哀帝纪》(以上均为出宫人制度参考文献)

二.文帝所出宫人考辨

1、《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媵妾,低主妾夫人一等。《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3、秦用周制,《史记·秦本纪》有“秦缪公夫人”,惠文王称王以后便有王后。秦嫔妃不用周制,自成体制,《史记·秦本纪》:“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集解引东晋徐广曰:“八子者,媵妾之号,姓唐。"4、西汉中期武帝以后,大人失去品级名号的意义,转变成为贵妃的一种泛称。(第一等昭仪,第二等婕妤,第三等娙娥,属于贵妃)

三.历史背景

1、承继了春秋战国以来否定妻妾殉葬制的历史潮流。、奴隶制时代人殉制。3、春秋时反对人殉制。4、战国公元前年秦献公进行社会改革,宣布“止从死”。

四.社会基础

1、社会基础是西汉民间广泛流行的妇女改嫁风俗、汉儒刘向撰《列女传》,主张妇女“终不更二"。董仲舒则认为“大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太平御览》卷引《董仲舒决狱》)3、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女怀清台。4、两汉妇女改嫁风尚。(薄夫人、王皇后、臧儿、陈平之妻、卓文君)

六.小结

1、两汉出宫人制度经历三个阶段,汉初至武帝为创立和完善阶段,昭、宣、元时期演变成奉陵制,成帝以后为复活阶段。、夫人在汉初是仅次于皇后的贵妾名号,美人至少使六品属于媵妾,低夫人一等。武帝以后,夫人失去品级名号意义,成为昭仪、婕妤、娙娥三品贵妃的泛称。3、春秋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本身的价值相应提高,人殉制、妻妾殉葬制日益受到否定,这一潮流构成西汉出宫人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4、战国后期以来的战争环境,使得家庭毁灭与重组的频率很高,从而形成西汉妇女改嫁成风的历史现象。此风俗构成西汉出宫人制度存在的现实社会基础。6东汉宰相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西汉后期汉元帝后宫有三位女性:王政君皇后、傅昭仪、冯昭仪。弄清楚什么是宰相。1、第一项权利是议政权;、第二项权利是率领和监督百官执行权。3、学术界意见:范文澜:三公徒有虚名。祝总斌:三公并非备员,三公仍然是宰相。黄宛峰:三公与尚书共行宰相职权。《后汉书》卷46《陈忠传》说宰相:“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二.东汉三公的来历

西汉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三公:司徒、太尉、司空。周礼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三.东汉台阁的来历

1、西汉前期,少府属官尚书秩四百石,掌“通章奏”。、西汉中期汉武帝时,给一批新进年轻官员在本职外以加官:侍中、中常侍、给事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朝官左右曹、诸史分平尚书奏事,尚书成为秘书咨询机构。3、西汉中期昭宣时霍光辅政: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尚书成为霍光的办公机构,成为中枢机构。4、东汉光武帝设立尚书台,分六曹办事:三公曹、史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曹(分掌地方官考察、官吏任用、修络营建、少数民族事务、刑法、治安)。

四.尚书台所归何事

1、封爵权。旧日制封列侯由大鸿胪执学,大司徒监督(大司徒监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后汉书》卷6《冯传》:“给事尚书,在事精勤,遂见亲识,由是使典诸侯封事,封爵之制,非勤不定,职事十五年。”东汉封爵定制,尚书出诏,公卿奉行,《续汉书》志5《百官志二》,“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尚书台)下鸿胪召拜之”。、复案权。汉武帝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3、铨选权。东汉卫宏《汉旧仪》:“令(县令)六百石以上,尚书调拜迁,四百石至二百石(县丞、县尉,也是长吏),三公调除。”

五.小结

1、《后汉书·百官志》司徒:“凡教民孝悌、养生运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司空通而论之。”结论:东汉尚书虽然分割三公不少权力,但尚书不是宰相,三公仍然是宰相。、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弘农杨赐先后为司空、司徒、太尉,父杨秉为太尉,祖杨震为司徒、太尉。3、《后汉书》卷54《杨赐传》载杨赐死后灵帝策曰:“故司空临晋侯赐,三叶宰相。”7求才令与汉魏嬗代

一.问题的提出

1、建安十五年(10),曹操颁令求贤,提出“唯才是举”,以后十九年、二十二年相继颁令,这就是影响汉魏历史转变的魏武“求才三令”。、东汉以儒生立国。曹操要求举“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之辈。年,中国曾有一场曹操大讨论。其目的是曹操为了完成统一的事业,其实效是网罗到大批人才。

二.求才令颁布的时机

曹操的心理。《三国志·荀彧传》:袁绍“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本纪注引《魏书》:“与虏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三.曹操集团的形成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述曹操“知人普任,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四.唯才是举令的意义

曹操的才智,政敌孙权也服其“至于御将,自古少有”,诸葛亮则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先帝每称其能”。《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十五年春求才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五.小结

求才三令,是曹操建国绍汉的政治方略。汉魏皇权嬗代,是在求才三令的政治引导下通过和平过渡的让贤方式完成。8诸葛亮与《隆中对》

一.题解

1、“对”字的来历。两汉察举制度。举贤良对策。、隆中的地望相关文章。年《集邮》文章年《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年《诸葛亮躬耕地新考》3、《隆中对》问世的时间。建安十一年(07),刘备三顾茅庐。

二.《隆中对》的背景

1、东汉末年政局。董卓、袁绍、曹操势力迭兴。、长江流域的政治格局。3、刘备的困境。刘备缺少地盘。刘备集团缺陷。《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

三.《隆中对》的内容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四.《隆中对》的实施进程

“跨有荆益”的实现。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建安十七年,刘备自葭前南袭刘璋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之战。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

五.小结

1、《隆中对》的基本实现,证明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人造出来的,但是历史内在的发展逻辑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附:第7集“求才令与汉魏嬗代”中曹操的《求才三令》相关阅读:

第一次《唯才是举》命令颁布的时间,比《自明本志令》还早十个月左右。《三国志》卷1《武帝纪》载建安十五年(10年)春操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第二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十九年(14年)曹操平定关中、杀伏皇后之后一两个月: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第三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二十二年(17年)八月。那时三国分立的形势已确立,曹操已于前一年由魏公进爵为魏王。令文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注:本课程目前在“爱课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等三个网站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编辑特将课程观看地与《求才令与汉魏嬗代》的PDF版下载置于文末。声明:所有资源严禁商用。

课程观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ly/6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