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时间逆风而行
昨天,上海发布气象史上首个低温橙色预警。今天早上,本市出现此轮冷空气影响下的极端最低气温:市区-6℃,郊区-8~-6℃。寒风凛冽的天气里,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会不会耽搁?菜篮子供应稳不稳?群众生活出行还正常吗?带着这些疑问,新民晚报记者分赴临港、宝山、青浦、崇明等地,在最冷的时间里,感受最低的气温,记录下寒流中的暖心瞬间。此刻,外面天寒地冻,仍有不少人奔波在抗寒一线。他们逆风而行,用行动温暖了这个寒冬。
临港现场最低温-6.2℃
寒潮来袭,申城温度骤降。一夜风雪过后,天气转晴,但风力仍然强劲。昨天一早,记者来到临港,这里靠海,空气潮湿,温度比市区更低。在户外,即便穿上最厚的保暖装备“全副武装”,也耐不住刺骨的寒风在脸上“拍打”,站上几分钟,人就被冻得手脚发麻。
雨水汗水打湿衣服
在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建设工地上,有一群人正与“寒潮”赛跑。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减少寒冷天气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建筑工人们换上防寒服,在0℃以下的户外作业,为刚浇筑的混凝土加盖棉被。他们的脸颊被冻得通红,手上的活却一刻不停,厚厚的衣服几乎湿透:外层被雨水打湿,里层被汗水浸透。
“我们负责的这一段跨线桥施工进入到关键阶段,顶板混凝土刚刚浇筑完,寒潮就来了。幸好公司提前有准备,加购了一批薄膜土工布。从29日下午5时到30日凌晨,工人们顶着风雪连夜铺设,就是为了保障混凝土在恒温条件下凝结到预定强度,工程不受寒潮影响。”爬上脚手架,中建八局两港大道项目三工区技术负责人孙承泽正和同事一起检查薄膜土工布的铺设情况。
■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建设工地上,工人们顶着风雪加紧在新浇筑的混凝土上铺设棉被,帮助工程不受寒潮影响。
由于周围没有建筑物遮挡,站在桥梁上,寒风从四面袭来,孙承泽几乎寸步难行。“我们在建筑工地上风吹日晒,糙惯了,所以天气寒冷还能接受。关键是,站在高处风太大,我这个体重走路都有些艰难,迈出去的腿像是被人拽住往后扯。所以趁着白天天气好,大家更得加把劲,弄完最后的收尾部分,晚上才好安心躺被窝。”
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建设分为三段进行。孙承泽负责的北段(S2-大治河)跨东大公路节点共设计有三跨,由24节钢结构箱梁组成,其中最大跨度达66米。“我们有明确的工程节点,整个吊装周期持续52天,年2月1日完成吊装合龙。所以天气寒冷,我们也不能放松,要赶在温度降到最低前铺好保温被,确保混凝土凝结。这样,气温回升后,后面的进度也不会被耽误。”孙承泽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寒潮来临,工程队早已提前制定了专项应急预案:为施工人员发放冬季防风保暖服;调整混凝土的配比,针对低温天气增加防冻剂,确保混凝土自身性能抵抗低温;采购专用保温被,保证混凝土顺利度过寒潮;采购专用融雪剂,确保道路畅通。
公园执勤无心拍云
天气严寒,项目建设却热火朝天。车子继续往东开,沿途见到的行人愈发少了。到了滴水湖,景观步道上难觅一人。不过,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颇为壮观的一幕——湖边的栏杆上挂满冰凌,阳光透过,如钻石般璀璨。美丽“冻”人的景色,让记者忍不住驻足观赏,但站了没一会儿,从脚趾传来的刺痛感把思绪瞬间拉回现实。
■滴水湖边处处银装素裹
为了测量最低温度,记者来到海边的南汇嘴观海公园。原以为这里风大,不会遇到什么人。但刚走上沿海大堤,就迎面遇上了正在巡逻的李国强。他是一名保安队长,在南汇嘴观海公园执勤,每天都要沿堤巡逻,即便寒潮来袭也不例外。
“这里是开放式公园,靠着海边,经常会有游客来玩,我的职责就是要守护好大家的安全。这两天风大,到了晚上光线暗,潮涨潮退看不清,滩涂上全是碎石、杂草,很危险,所以我得出去多巡逻几趟,如果遇到逗留在岸边的人,也好及时劝返。”李国强告诉记者,1月1日举行的临港迎新跑活动的终点站就设置在南汇嘴观海公园,目前已有一批设备被运至现场准备布置,巡查另一方面也是检查设备有没有损坏。
■保安队长的李国强在南汇嘴观海公园的堤坝上巡逻
李国强是本地人,一直生活在海边。平日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有个爱好——站在南汇嘴观海公园拍摄临港的云。因为越拍越专业,李国强被摄影爱好者送了个外号“追云保安”。“在海边站岗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天上的云,有人问我云有什么好看的,他们不懂这里面的门道。地上有什么,天上就有什么。”他告诉记者,自己对云的感知力来源于父亲的影响,“他看云识天气比天气预报还准,什么云下雨、什么云天晴,一说一个准。”
最近,寒潮来袭,李国强要时刻盯着沿堤的情况,便没心思拍云了。他说:“追云是为了记录临港的美。如今,夜巡大堤,追风也很酷,毕竟守护临港人的安全更重要。”
来源:新民眼
记者:杨欢
图片:陈炅玮
编辑:张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