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之君道臣术白话文传统文化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4487544.html

cccxxx

备注:末尾附《群书治要》白话文字。

国学教学课程安排顺序

11月27日,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协商议政

《群书治要》之君道臣术白话文

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园深入人心利国利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正法久住。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治国安邦,推行道德教化是头等大事。

《群书治要》是历代古圣先王治国安邦的经验总结。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在学习《群书治要》后,结合中国古圣先贤教诲,联系当前的国情和社会现实,指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就一定要重视国民的道德教育,并总结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经验,运用《群书治要》的智慧,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世界和平,家庭和睦身心康泰的目的

全文分六个部分,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辩.共有个细节内容博大精深,是给我们每个家人落地践行的标准答案。

君道就是怎么做皇帝做老板做老大,臣术,就是怎么做员工做下属,贵德即道德最为宝贵,为政就是务本,知人善用等等,敬慎就是要有敬畏之心,明辩就是要有智慧。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有文字版,大家根据文字版一边听一边看,不会文字的就听。只读白话文,原文不再重复

同一个心感恩!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第一、戒贪

1.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平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贪心放纵自己的私欲,没有了仁义道德。

2.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这个自然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都会尊循自然法则不求快速成效。

3.金钱物质的本身,是天地万物所孕育而出来的,是天道,是给人们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共同的财产,如果有人要想独占,就会导致很多灾难,因为逆天者亡。

4.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人,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乐的娱乐享受,使人耳朵如聋子,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分辨味道的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人,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宁静;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想据为己有,行为举止就会出现偏差。

5.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一个国王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7.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致使国家动乱,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第二、勤俭

8.「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因此生活中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才能保证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9.所以,修身治国其家平天下,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其取得成功者,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者,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

第三.惩忿.就惩罚的意思

10.官员律法不明确,就会用严刑来平定祸乱;军师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无济于事。

11.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第四、迁善

12.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第五.改过

13.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14.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伖他。」

15.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诜篇,

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这是犯了大忌。

17.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他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他人,这两件事很难做到很难做到。

二、敦亲

18.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他人的父母;

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他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

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里说:『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有所依靠,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19.以往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生命的延续;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枝杆,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人们崇尚好人好事,是因为其合礼义;鄙视坏人坏事,是因为其有罪过。

三、反身

22.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后朝廷正;朝廷正,然后国家正;国家正,然后天下正。

23.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都落实了;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内心就平静安定。就如人在流水中无法观照面目,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宁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26.孔子说:「责备自己从严,责备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7.君主不贤,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28.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9.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让百姓心喜,让自己警戒,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

30.经传(《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jié、商纣怪罪他人,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1.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却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却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强盗、仇敌。」

32.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孜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3.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旁人批评他的过错;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实行。

34.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使用民力太急剧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恤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5.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36.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37.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一是虚伪,二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制,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护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四、尊贤

38.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9.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用超凡的大臣。夫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

40.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41.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42.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

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43.要考虑在夫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悢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44.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大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45.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夫务,那么就无法与他国进行交往;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五、纳谏

46.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

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7.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奉承,而历经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奉承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言难,依从阿谀之言易。

48.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9.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50.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让冸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荒乱的君主,喜欢听对自己的美誉之言,能听到旁人指出自己错误的,错误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也就来到了;总是听旁人对自己的赞誉,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1.挫伤正直之士的气节,阻碍进谏之臣说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2.孔子说:「好药大多苦口难咽,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谏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

六、杜谗邪

53.听取言论没有审断清楚,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就会颠倒,而巧言善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4.君主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的,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罢黜他们;忘记了违反自己心意的人对自己有益,不能用他们。

七、审断

55.金玉满堂,没有能护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56.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得好的策略了;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划又必然会有所混乱。

57.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明的人对人才的取舍,不一定听大众之言,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独自裁断,而是一定要全面考虑自己和旁人的看法,并以道德规范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8.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9.齐景公问晏子说:「古时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而好大喜功,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贱有功;把旁他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他人谋取冺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法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贱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法如却见了仇敌,这就是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第二章臣术,就做臣子员工的标准

一、立节

60.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宁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向。

61.贤者作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2.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孚。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夫昌邑县仙,前来求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3.从前晋宁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以何为大?」叔向说:「大臣重禄位而不愿力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很大的祸患」

二、尽忠

64.作为人臣,实行六正就会获得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①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臣」;二、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臣」;三、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臣」;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臣」;五、恪尽职责,廉洁奉公,此为「贞臣」;六、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臣」。②六邪:一、奸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具臣」;二、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臣」;三、巧言仙色,嫉贤妒能,此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臣」;五、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臣」;六、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亡国之臣」。

65.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为官时,想着如何尽忠,谋划国事;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必定帮助发扬;对于缺点,则必定匡正补救,所以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亲相爱了」

三、劝谏

66.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的,告诫是最下等的。

67.孔子说:「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话没有到当说时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话当说而不说,就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68.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忠臣的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忠臣的谋划如果听从了,国君终身不会出逃,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纳,国君有危难而跟着去死,这样做是盲目地死啊!谋划不被听从,国君出逃时去送他,这样做是欺骗、伪善的行为啊!所以当忠臣的人,能够向君主进谏善言,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

四、举贤

69.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70.忠臣推荐贤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废黜不肖之人,不偏袒亲近者。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ly/8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