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何处来?
解开赤峰中心城区“治水密码”
赤峰属于II级重要城市,防洪标准应达到年一遇。
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从根本上说,是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存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非治不可!非大治不可!
这是一幅大自然造就的壮美图景。
从空中俯瞰,锡伯河、英金河、阴河、半支箭河等11条大小河流,宛若一条条灵动的哈达,从不同方向蜿蜒而来,穿过城区留下几湾碧水,尔后沿苍茫郊野逶迤而去。承载百万人口的赤峰中心城区环城水系,由此而形成。
赤峰对中心城区河道的治理,由来已久。尤其是年之后,针对城区人口聚集、城市规模扩大的实际,我市相继对锡伯河、半支箭河、阴河、英金河城区段进行治理,使部分河段清水复流、碧水重现。年,市委、市政府再次举棋落子山水之间,中心城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项目拉开序幕。这项静态总投资31.6亿元、总治理长度约40.8公里的工程,将河道治理提升为融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于一体的环城水系综合治理,开启了中心城区生态宜居、人水和谐新时代。
作为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但同时也受制于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赤峰此番水系治理,新在何处?数十公里环城水系水从何来?将呈现一幅怎样的山水美景?年12月18日,《赤峰市中心城区河道生态补水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本报记者追本溯源,试图解开中心城区“治水密码”,拉直一个个问号。
因何而治
一条河流一座城。
自古以来,人类的繁衍和城市的兴起都与河流息息相关。年前,当红山先民在英金河畔点燃火把、告别蒙昧,就注定这两岸沃土必将葱葱茏茏、生生不息。
从地理位置看,赤峰中心城区位于英金河干流上端阴河和锡伯河汇流的冲积三角洲处,城区水系由11条河、沟组成,分别为锡伯河、阴河、英金河、小西沟、海苏沟、柳条沟、半支箭河、西旱河、东旱河、昭苏河、三道井沟。这11条河、沟呈网状穿越中心城区,将城区分割为多个区域。
为改善河道现状,提升城市品位,多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中心城区河道的治理。尤其是年之后,随着中心城区人口不断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我市提出“三山环绕、五河穿城”的规划理念,其间倾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分别对锡伯河、半支箭河、阴河以及由锡伯河与阴河汇流而成的英金河进行治理。经多年建设,共建成景观河道全长13.3公里、防洪堤30公里、堤顶道路17.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7.5万平方米,形成多处城水共生的滨水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但随着“西移北扩、集中成片、规模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区防洪减灾能力不足、河湖生态水量不足、河道纳污能力低、水环境恶化、水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日益凸显。据有关调研资料显示,中心城区未治理河道多为自然土坡,有的防洪标准不足十年一遇,部分河道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到处可见采砂后留下巨型深坑。同时,河道淤积严重,河底高程不断抬高,有的居民甚至在河道内整地建设大棚种植蔬菜,造成河道过水断面严重缩减。中心城区现有的11条河、沟中,有5条需马上治理。
而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提出的打造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规划人口规模为:规划预测近期水平年年中心城市达到万人;规划远期水平年年中心城市达到万人。作为一个超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不处理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构建安全稳定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赤峰属于II级重要城市,防洪标准应达到年一遇。如果不防患于未然,一旦遭遇大洪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巨大威胁。”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从根本上说,是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存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非治不可!非大治不可!
河水安澜,则百姓无恙。生态安全,则城市兴盛。
治水之初,我市多次到北京及贵阳、洛阳、临沂、呼和浩特等地考察,从多条城市河流治理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最终确定了“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融入现代元素,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水系治理总体思路。同时,建立高效协调机制,将水利、发改、财政、规划、国土、住建、环保等市直部门及松山区、红山区、喀喇沁旗政府融为“一盘棋”,高效指挥、上下联动,集中力量办生态大事。
年9月8日,以PPP模式运作的赤峰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工程正式启幕。此次共治理锡伯河、英金河、阴河、半支箭河、海苏沟5条河、沟,总治理长度40.8公里,工程投资概算31.6亿元。项目本着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打造水景观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通过建设防洪工程、生态景观工程、水系补源工程、水质保护工程及改建段生态修复工程,形成河湖连通、水源置换、截污治污,以锡伯河—英金河河道生态廊道为轴线,半支箭河、阴河生态廊道为两翼,新城区、松山区、红山区三区环水,10处湿地多点分布的环城水系格局,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
水,是绿色之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比如,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从单一河道治理转向水陆统筹、系统治理,从割裂治理转向精准施策、集中攻坚,从“九龙治水”转向多部门多地区攥指成拳、协同发力,赤峰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在新理念指引下进入新境界。
水从何来
河道治理,是现代城市构建生态文明面临的难题之一,缺水地区城市尤甚。
赤峰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位居“毫米降水量线”之西北,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气象资料显示,中心城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毫米,E20蒸发皿实测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2毫米。《赤峰市中心城区水系规划水资源论证》刊载的数据则显示,城区锡伯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万立方米,半支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万立方米,阴河多年平均径流量.6万立方米,英金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8万立方米,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
北方地区缺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作为与中心城区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治水工程,40.8公里环城水系水从何来?
“治理好环城水系,就要处理好‘水’与‘盆’的关系,既管好‘盆里的水’,又管好‘盛水的盆’。”赤峰中心城区河道管理中心主任李继伟说。什么叫管好“盆”和“水”?管好“盆”,就是加强对河道及其水域岸线的保护,解决河道乱占、乱采、乱建问题,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扩大河流生态空间,加强水源涵养;管好“水”,就是加强对河流水资源的保护,包括遏制地下水超采、加强水源地管理、防止水污染等等,实现水量足、水常清、水畅流。
据了解,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以防洪为主,多以粘土筑坝、砂石硬化,后来采用钢筋混凝土,堤顶改为沥青路面。这种河底和两岸护坡全部硬化“三面光”模式,与海绵城市建设和环城水系治理不相适应,也不符合新时代治水方针和绿色生态理念。而且,受规划、财力等因素影响,许多城市河道过去都是分时治理、分段治理。这样的“盆”,装不住水。
治水先治“盆”。负责赤峰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规划设计的北京中水利得总设计师安增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中心城区河道治理不再硬化、白化、渠化,而是充分回归自然,让河道与城市人文、周边环境相协调。工程改变了原来“百年一遇”防洪工程“三面光”建设模式,河道中心为溪流生态子槽,两边护坡按照十年、五十年和百年一遇的洪水位设计为三级阶梯式挡墙。为增强亲水性,三级挡墙上又分别布局了二十多种跌水和流水堰,其间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
“赤峰的治水理念就是将河流视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各方需求,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安增强表示,赤峰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借鉴了国内外拟自然河流生态修复经验和做法。“40.8公里环城水系中,仅设计了5.6公里大型水面,其余35.2公里河道均为节水型溪流生态子槽。”
治好“盆”,更要治好水、护好水。
年12月1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正式通过《赤峰市中心城区河道生态补水实施意见》。这份旨在加快中心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水源地安全、改善城区河流水生态环境的文件,提出了“量水而行、节水优先”的生态补水原则。
根据《意见》要求,自年5月起,我市将对中心城区4条主要河流——锡伯河、英金河、半支箭河、阴河河道内进行生态补水,总补水量约为万立方米。生态补水分两年(年-年)实施:
——年,采取上游水库生态放流、农业地表水高效节水、再生水补水等措施保证河道生态水量。年9月底实现河道水系补水量70%以上。
——年,建立雨污分流体系和生态池(井),在水源地搬迁基础上增加再生水补水,在锡伯河上游新建调蓄工程,在年底关停眼自备水源井基础上再次核查关停中心城区自备水源井,退减地下水使用量。年5月实现补水量90%以上。
生态补水的背后,是对河道水库下泄来水、城区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进行综合利用、综合治理,以及大规模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来自市水利局、住建局、农牧业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实施生态补水,对恢复中心城区河流生态环境、涵养地下水、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以及促进环城水系周边高效节水农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谓一举多得。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科学处理“盆”与“水”的关系,以自然、绿色、生态的方式解决环城水系水从何来的问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的生动实践,见证了赤峰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转变。
因水而美
大自然孕育了河流,河流哺育了城市。
作为农牧交错带,逐草而牧、沿水而栖的游牧文化与垦荒而耕、汲水而种的农耕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铸就了今天赤峰人的豪爽与勤劳,也铸就了赤峰人骨子里浓厚的“水情结”。治水、护水、兴水,早已成为一代一代赤峰人的使命。
打开赤峰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规划图,是一幅山、水、林、城、人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锡伯河:生态窗口之河。机场路沿锡伯河直达市区,是赤峰的迎宾长廊。借助周边开阔的视野、宽阔的河槽、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其定位为城市生态窗口的展示之河,周边以生态绿化为主,包括河流漫滩、农家村落、农庄田园、水源保护区、郊野绿地、城市休闲绿地等,沿线将分布大地艺术园、西山南湖生态园、西山北湖生态园、滨河健身园等生态公园。
——英金河:生态文旅之河。英金河治理段位于红山脚下,这里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景观实施与红山景观相协调,有效结合英金河景观带,突出郊野特征,体现山水风貌,营造草莽、苍凉、简洁的景观效果,使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水乳交融,现代文明与古老遗迹相得益彰。
——阴河:生态休闲之河。阴河两岸多为城市水源地保护区,是城市水源的生态保护绿带和城区“两肾”之一,因而定位为自然风光廊道。阴河治理段将利用河道现有子槽、沙坑、林地,通过水体合理配置,丰富草本、水生植物,形成大型生物栖息地,并建设休闲活动场地,将其打造成“聚散有致、张弛有度”的生态休闲之河。
——半支箭河:生态活力之河。半支箭河地处新城区核心,是城市商业、居民社区密集之地,以水源保护、生态涵养、城市休闲为主,将结合远期周边契丹小镇、水景公园等项目建设,形成自然风光廊道,打造滨水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中心。
——海苏沟:生态郊野之河。海苏沟为西山下流沟壑,借景西山生态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在完善滨河绿地生态防护功能前提下,突出服务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等功能。通过对河道护岸的艺术化处理、植被景观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形成区域生态防护绿带,同时将两条河打造为滨河空间布局合理、景观特色鲜明的生态郊野之河。
据了解,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工程将于今年6月30日前完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公里高标准堤坝,59公里滨河公园,50公里城市会客厅,公里自行车道和居民健身步道以及42处总面积达1.18万平方米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活动乐园等健身场地,将新增水面面积万平方米,水体规模达万立方米,河道生态区湿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水生植物面积约15万平方米,滨河绿化面积万平方米。届时,中心城区河道将形成河、湖、塘、溪等多样化的水形态,以及急流、滩地、河畔林、跌水和河心洲等河床形态,环城水系得到根本治理。
一湾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入城来。展望未来,一个河水安澜、人水和谐的秀美赤峰必将跃然而出。赤峰人与水的故事,将愈发精彩。
--来源:赤峰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