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文史第31期普定含义考释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普定含义考释

黄文/文

普定名字源于普里。唐宋时期,今安顺市大部分区域属于罗甸国(亦称罗殿国)普里部领地,普里部是彝族的一个家支部落,古代往往把生活在普里一带的彝族播勒家支称为普里部(亦叫播勒部),普里部是彝族家支的音译,元时罗甸国普里部被普定府(后改称普定路总管府)取代,明初设普定土府,普定府废后,在洪武二十五年()今安顺大部分地区又隶属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明万历三十年(),安顺州升为安顺军民府,今安顺地区又为安顺军民府管辖。唐宋的普里,元及明中期前的普定及明末以后的安顺,其范围基本上是今安顺市辖区,地域中心在今安顺西秀区一带。今安顺大部分区域,元以前多用普里的称呼,之后就改叫普定,明末后称安顺。普里部、普定府、普定路、普定土府、普定军民府、普定卫、安顺府的转化过程中,今普定县让普定名字得以延续至今。普里与普定,指的是同一个地名,之所以普里改称普定,因为普里是彝语的音译地名,由于在译写时汉人方言的差异,会把彝语中的“里”拟写为“定”“栗”“狄”等,所以,在有关安顺一带地名的古籍史料记载中,除了普里、普定外,还曾经有普露、普宁、普栗、普狄等名字。

普定的含义,明郭子章的《郡县释名》中的《贵州郡县释名》对普定解释为“普里底定之义也”,郭子章的这种诠释,其含义带有美好的祝愿与向往。郭子章是明末万历年间来贵州的,而此时普定地名已经有多年,元代宪宗时期,就出现用普定作为行政区名的普定府。在他任贵州巡抚其间,贵州地方上发生许多苗、瑶少数民族起义,平息战乱后,贵州的一些行政建置进行调整,例如“播州之乱”后,建遵义军民府(当时遵义还不属于贵州)和平越(今福泉)军民府,安顺州升为安顺军民府等,郭子章对贵州的一些地名诠释,不免带有一些社会安定,太平美好的向往,除了普定,类似这种地名的解释,其他地方也曾出现,如贵定县的含义“贵州底定之意也”,定番(今惠水)州“定番者番苗从此底定也”,安顺“习安顺治之义”,安顺的意思是沿袭习安州顺从而大治,社会秩序井然而安定。但至今,据有关安顺州的史料、古籍记载,安顺建州还存在歧义,一说在元时就置安顺州,以(咸丰)《安顺府志》等为代表;一说在明初,洪武十六年,废习安州,建安顺州,以(明)《大明一统志》、(民国)《贵州通志》等为代表。郭子章对安顺地名的解释,是认可废习安州,建安顺州这一说法。在他的《郡县释名》安顺军民府载,安顺“唐为罗甸国,宋为普里部,元名习安州,国朝洪武十六年改为安顺州,习安顺治之义”。但他《郡县释名》中的普定卫,“古罗殿国,普里地名,唐为罗鬼、仡佬、可歴、苗所居地,号普里部”,讲明了生活在今安顺一带的世居民族基本上为少数民族是正确的。(万历)《贵州通志》卷四宣慰司中载:“卢鹿蛮者,及今罗罗也,俗尚鬼,号正祭者为鬼主,今犹为之罗鬼。居普里,即今普定。”罗罗者,今彝族先民的称呼,居住在普里,也就是普定(今普定区域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民国)《镇宁县志》地理沿革载中:“后唐有普露郡王,普露即普宁、普里之转为夷书谓普里为播勒而呼主为革,故其称主为播勒大革”,彝人谓普里为播勒,宗为主,主为革,称播勒大革,普里地名与彝族有联系。彝族六祖分支后,大约在两汉时期,滇东北一带彝族先民布、默两支,先后迁入贵州,他们分布在今贵州西、中部及西南地区,与濮人(仡佬族先民)错杂而居,并征服濮人,还建立了若干的政权,如罗甸国、罗氏鬼国、自杞国,还有乌撒部、普里部、于矢部等部落,在今贵州西部、中部及西南部的一些地名中,与彝族居住和彝族语言有关系。唐宋时的罗甸国辖区包括今安顺大部分地区,但一些县区的部分地域像平坝、普定属于罗氏鬼国(亦称罗施鬼国,后叫水西),罗甸国和罗氏鬼国是彝族两大家支建立的地方方国,并且安顺一带曾经居住着大量彝民,地方上的一些地名自然就跟彝族有关。如今普定县,普定县城的最初名字为普里冲腊尔里,化处、朵贝、播改、腊柳等地名为彝名,在一些古籍、史料中,曾有今朵贝写成多贝,今腊柳写成蜡柳,其实是音译上差异,由于一些字发语要重些,一些字发音要轻些,所以汉人在拟时就会出现同称异写。(民国)《镇宁县志》地理沿革中旧镇宁州疆域载:“卢鹿、普宁、普露、普里、降昆、火烘、吉纳等皆夷名,译音常转变,难以文义而定之”,从(民国)《镇宁县志》可得知,普里为夷名(彝名),由于多次译音,变得复杂,很难用现在的字义对它的解释了。现今一些书籍、资料对普里是这样解释的,余宏模的《彝族在贵州高原古代历史变迁》中讲述:安顺昔为濮人故里,彝语又称“普里”,汉文献称“普里部”或“普栗部”[1];他的另一篇《阿札城垣遗址和彝族播勒大革》又提到:“普里”之名,实为彝名,“濮尼”之译音,即彝族对仡佬族古代先民濮人,后来又演变史称“革僚”的称谓……仡佬族是古代最早的世居民族,彝族先民居安顺仡佬族古地,并居统治地位,史志仍沿旧称普里或普里部,乃系彝语之称谓。[2]在《仡佬族简史》中:“濮尼”指仡佬族,“濮米”意为仡佬族居住的地方[3];在翟玉前、孙俊的《明史·贵州土司例传考证》注解中,普里与普定两种提法,汉文书写形式有别,但在彝语地名中却是同一个字,含义是仡佬族和苗族的坝子[4];当时普定府所在地和普定卫城所在地,在彝语中被称为“普狄”,也就是汉译名所称的“普定”,“普”在彝语中意为苗族和仡佬族,“狄”为坝子,两字的合称,意思是苗族和仡佬族的坝子。[5]翁家烈在《仡佬族》中讲到:“尽管明清以来,仡佬族住地剧缩,人口锐减,许多地方已无仡佬族居住,但与仡佬族及其先民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普安、普定、普底、濮老场……”[6]

由此亦可知,仡佬族是安顺古代最早的世居民族,后因彝族先民迁入黔中地区,居住了原先仡佬族的地方,彝族称这一带为普里,由于音译差异,普里拟写为普定,普定即为普里,是一个彝语地名,其含义是仡佬族的地方。

元代置普定府,普定作为行政名称就出现了,从元至今多年来,普定的区域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普定含义的解释也不免会有不同的说法,有鉴于此,笔者秉持追根溯源的态度,兹录相关史料、书籍、刊物,对普定含义进行诠释,作一概述,但所阅资料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注释:

[1]余宏模:《彝族在贵州高原古代历史变迁》,《贵州民族研究》(季刊)年第二期。[2]余宏模:《阿札城垣遗址和彝族播勒大革》《贵州民族研究》(季刊)年第三期。[3]《仡佬族简史》编写组编著:《仡佬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年版,第10页。[4]翟玉前、孙俊:《明史·贵州土司例传考证》:贵州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5]翟玉前、孙俊:《明史·贵州土司例传考证》,贵州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6]]翁家烈:《仡佬族》,民族出版社,年版,第5页。

作者简介

黄文,普定马官人,普定历史研究者,80后非著名文艺青年,平时喜好写写字,画画花草,写写小文。

史丹麦

无论在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ly/9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