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癞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
年8月26日和9月23日,《建设银行报》每月一期“风物”专栏以连载的形式,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载了张瑾老师对摄影师周国献的专访文章及周国献的汉正街“扁担”纪实摄影作品。现转载于此:
一个摄影师是通过镜头来理解和结构眼前这个世界的,这就像一个作家,沉入时间的长河,用文字把脉时代的温度。文字的记录放大了想象的空间,而影像却是当下最接近真实的还原。周国献的摄影作品常让我想起那些“大时代、小人物”的作家书写,潜入最底层的人群中,听他们心底的倾诉,然后和他们站在一起,向这个时代发声。我特别喜欢周国献说的一句话,他说,要让这些汉正街的“扁担们”在他的镜头里有尊严的活着。我一直是这样想的,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让所有人都能体面的活着。所以,我喜欢“扁担”张飞招手的照片,那笑容里有梦、有明天,唯独不见悲苦。还有那张小雪人,冰冷的洁白,却有脉脉温情的流动,那本是粗糙生活中最无暇顾及的情趣,所以更加珍贵。喜欢听周国献讲他自己和“扁担们”的故事,彼此交付的真心与信任。作为一个摄影师,他面对他们的姿态是低的,甚至有那么一丁点儿不易觉察的仰视。我愿意相信他的讲述和他的真诚,如果不是这样,镜头一定会出卖他的。
从今天开始,风物将连载两期来呈现这组照片,一起听周国献的“摄路心语”。这些“扁担们”,都活在了周国献的镜头里,至于你是否记住了每一张面孔,那就看你是活在生活之上,还是潜入了生活之下。因为,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往往取决于你所站的位置。
J=建设银行报社张瑾Z=周国献
J:你是武汉人吗?你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是怎样的?
Z:我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年高考考入武汉后,就一直呆在武汉,至今已有36年。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完成学业、结婚生子,我在这里结识了对我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众多老师、同学和朋友。武汉是我无法割舍的情怀。
J:你喜欢这个城市吗?
Z:在我的印象中,武汉是个非常市民化的城市,市井生活味极浓,武汉人的生活随意、散漫、不拘小节,但很实在、乐观、率真。作为纪实摄影师,在武汉永远有拍不完的题材——走上街头,随时都在上演着肥皂剧、轻喜剧、荒诞剧,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纪实摄影师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我越来越喜欢武汉这个城市,或者更确切地说,越来越喜欢拍摄武汉。近几年我几乎没有在外地拍过作品,离开了武汉似乎创作激情锐减。
J:摄影是什么时候走进你的生活的?
Z: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军校期间就爱看《大众摄影》等摄影杂志,先是借用同学和女朋友的相机拍照,和留校同学一起自己配药水洗相,年12月用当年的军人转业费购置了第一台相机——佳能EOSF,也常常自称爱好摄影,但囿于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认真从事什么创作。记得在摄影杂志上读过一篇访谈,被采访的摄影家原来是拍风光的,有一年他回老家探亲,向乡下的父亲炫耀自己的作品和获奖情况,他父亲说:“你拍的照片是好看,但有什么用呢?”从此,这个摄影家逐步转向纪实摄影。受他的启发,我从八九十年代就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