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4000年创新之火一路向北,铜草

多年前的采矿巷道遗址。通讯员供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左乙辰通讯员程良友、卫学平)盛夏时节,步入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院内,几座经千万年风吹雨打的含金属矿石矮山,在火热的阳光直射下,反射出点点闪光,好似年前的古先民们在此采冶青铜之火。

沿遗址小山而上登顶,往北远眺便是大冶湖高新区,一片片厂房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年前的冶邑之火从这里延伸,在这里传承,大冶人的创新精神从这里一路向北,至高新区,至江城。

年冶邑之火正相传

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大冶县志》中说:“铜绿山在县城西五里,山色紫赤,每骤雨过时,有铜绿点缀土石之上,如雪花小豆,或云古出铜之所。”

据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大冶市城西南3公里处,是中国商朝早期至汉朝采铜和冶铜遗址,最新考古发现铜绿山的开采时间可追溯到夏朝早期。

该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铜矿遗址中采冶延续时间最长、开采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她的发现和发掘,填补和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铜矿采冶史。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通讯员供图

在冶炼技术上,春秋战国时期,铜绿山已经采用了鼓风竖炉炼铜,冶铜温度为℃左右,并己具备连续加料、连续冶炼,间接排放渣液和铜液的功能,这是冶铜技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

冶铜技术在“氧化矿—铜”工艺基础上,发明了“硫化矿—冰铜—铜”工艺。通过科学检测,东周时期炉渣平均含铜量0.7%,接近于现代冶铜排渣标准,粗铜纯度高达93%以上,这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国家、省、市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商周时期,铜绿山已发明了群井和短巷联合开采技术,创新了竖(盲)井与(斜)巷联合开拓技术、由地下向上逐层采掘技术、井底充填方法;矿井开采深达60余米,低于当地潜水位23米,并较好地解决了地下追采富铜矿脉、井巷支护、排水、照明、通气、提升等系列技术问题。战国至西汉时期,铜绿山古铜矿1号矿体的第24勘探线的古代采矿系统,更是被称作“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的典范”。

“年前的大冶采冶技术最高,领先世界水平,已走在人类冶炼史的巅峰,铜绿山便是大冶曾经的高新区。”大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居勤称。

古时候采冶铜矿遗址。通讯员供图

山下往南方向,为铜绿山铜铁矿公司的选矿车间,一车一车的铜矿石经过破碎研磨被送至车间,浮选成铜精矿再被送往冶炼厂。

一代一代的大冶人不仅将冶炼技术传承下来,更是时刻在精进。据该矿技术员介绍,他们的铜矿浮选技术已达到让含铜0.5个品位的矿石便有利用价值,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茅。

从采矿至选矿以及将本土产出的铜、铁等各种金属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从散落大冶各地的小作坊式工厂到集聚至城西北,几十年来,身怀绝技的矿老板不仅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年之间,掀起一股淘金热,更是将大冶矿老板这一称呼传至世界各地。

几千年的青铜之火照映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淬炼凝聚而成青铜之魂,激发着大冶人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时刻走在整个行业的前端。

铜草花开高新技术洼地

年,大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此后,大冶坚持转型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传统到现代、从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大冶的经济结构实现从“一矿为主、工业独大”到“三产并进、协调发展”,从矿冶之城转为生态之城。

一个又一个的矿老板将目光从底下转至地上,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在距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这个“大冶之心”不远的大冶湖高新区发展壮大。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通讯员供图

现如今,高新区里的很多企业还带着矿老板转型的身影。如:投资30亿元的黄石山力兴冶薄板项目;“矿二代”王德强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攻克一个个难关,终于在大冶打造出世界一流的硅灰石纤维制造工厂……他们为大冶转型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也为大冶湖高新区一次次的提档升级夯实了基础。

他们,从吃资源饭转为吃技术饭,大冶人骨子里的创新基因逐步显现,他们亦成为大冶科技创新技术发展的领路人。

现如今,生命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铝型材、新材料、电子信息已成为大冶湖高新区产业集群化的四大产业体系,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和高端铝材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省级创新集群。在赛迪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中,首次跻身全国百强,位列第88名。

大冶市宏泰铝业有限公司。通讯员供图

目前,这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一批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这里产生,整个产业链正向中高端延伸。

在这里,装甲车和通用车辆冷却装置以及润滑系统散热器在这里研发和生产,公司名为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

在这里,锂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产能位居行业前三,废弃电池回收全物质利用、高能量密度磷酸铁创新工艺、复合铁源工艺技术、正极补锂技术等四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名为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

在这里,能够毫不费力地驮起2米多高、重达1吨的货架仓储机器人,自由穿梭,能够毫不费力地将货物准确送至指定地点,公司名为普罗格智芯科技;

年以来,国鼎智慧光电、祥邦科技等50余个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入驻高新区,他们在青铜之光的照映下,成为大冶经济腾飞的一个一个助推器。

年,大冶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8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3%,高于全省8.9个百分点。

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讯员供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冶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大冶市科技局局长吴文胜在“创新飞地生态圈”选题采访座谈会上说,在城市转型探索过程中,科技创新经历了萌芽期、攻坚期以及全面创新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大冶的企业也从传统的采选矿、装备制造等,逐步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随着大冶科技专项资金从“十三五”初的万元提高到年的1亿元,大冶的科技型企业入驻也逐年递增。

目前,大冶市有高新技术企业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家,隐形冠军企业25家,转型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新物种”企业6家,规上制造业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了全覆盖。

30年来,大冶走出了一条从依赖资源到倚靠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之路。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大冶已走在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的征途,高新区作为“主战场”,也走在挺近全国高新区百强的路上。

引才引技引资花开再一朵

技术在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今年以来,大冶“定向引才”优化人才结构,累计引进主导产业企业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41人,硕士研究生49人。目前,园区集聚了各类高层次人才2.5万人。

大冶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叶立乾介绍,多年来大冶在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建立38项重点项目清单,联合湖北示范大学专家团队高质量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年)》;出台系列人才政策,最高补贴万元。

普罗格智芯科技。左乙辰摄

创业创新,离不开平台的支持。目前,大冶湖高新区核心区有3个国家级双创平台、32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依托大学科技园先后举办“智慧大冶湖”创新创业大赛春季赛、夏季赛,遴选出20余个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园区,促进20余名高校专家教授与7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对接。

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大冶市有效发明专利量比重达86.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56件。园区70余家科技型企业与在汉高校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今年上半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6.34亿元,占大冶市77.04%。

企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大冶湖高新区每年列支不低于万奖励企业创新,省级研究院的单项奖励达到万。对比东湖高新的创新政策,大冶市创新“新十八条”的创新奖励力度不亚于东湖高新区。

铝型材生产。通讯员供图

一杯清茶一份情。企业家与政府领导坐在一起“当面锣对面鼓”,大冶湖高新区12期亲商政企“午茶会”拉近了“亲清”政企关系,累计解决90余家市场主体证照办理、能耗审批、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余个。

“在创新的投入上我们每一年都会增加预算,今年我们增加了预算,明年我们还会继续增加预算。”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潘小进说,实体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它们做好服务。

现如今,在青铜之光的照映下,大冶“高”“新”的发展方向再一次一路向北,融入武汉都市圈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大冶作为一个县级市,地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受限,大冶要发展“创新飞地生态圈”,融入武汉都市圈的目的是承接武汉产业、吸引高端人才,让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大冶。

大冶湖高新区。通讯员供图

目前,大冶正主动对接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融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高新区、头部在武汉、配套在高新区,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高新区,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高新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园区在引导,企业在行动。迪峰换热器、晨信光电等多家企业在武汉建立了“飞地型”研发机构,普罗格智芯、创界生物等5家企业已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有效实现了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引才在武汉、用才在大冶。

年前的炉火之光,点燃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用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30年前的炉火之光,激起大冶转型创新发展的精神;现在,将创业创新精神写入基因的大冶人再一次将目光向北望去,开拓“飞地”,向武汉“借”技术、“引”人才、“吸”资金,为我所用,再创“高”“新”。

湖北日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j/12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