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大冶张学华写意大王山

作者简介:张学华,湖北大冶人,教育工作者,作品散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农村新报》、《河北工人报》、《海外文摘》、《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不说再见》。

写意大王山

张学华

山,还是那座山,那座叫大王山的山。

人,还是那些人,那些整天忙碌又渴望亲近自然的人。

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王山是没有仙人的,甚至连仙人的传说也没听过,其名气应该不会很大。也许得益于灵溪之水的浸润熏陶,只要去过一次大王山的人,应该还想去第二次的。

我这就是第二次去大王山爬山踏春。

我国叫大王山的地方很多,我去的是大冶灵乡镇境内的大王山。

汽车从大冶城关出发,半小时便到灵乡镇。穿过镇区,穿过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一直蔓延到大王山山脚下,那些大大小小的村落便淹没在油菜花海中。同行的伙伴禁不住惊叫起来。还没爬山,已被油菜花海惊喜了一回。

大家拖妻携子,沿着山谷旁边的小路开始向上攀登。对面的树林里,欢快的鸟叫声此起彼伏,演奏着一曲曲爱的协奏曲。仔细看去,树梢上到处都是鸟窝。毫无疑问,这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大王山山势有个特点,它不是一陡到顶,而是该陡的陡,该缓的缓,极具人情味。平缓处,一尺来宽的小径弯弯曲曲,渐渐消失在前方树丛中,颇感诗情画意。小径上面堆着层层叠叠的枯叶,踩上去,软绵绵的。原来落叶也有情啊,掉了一冬,就为等你。小径两旁,碧草如茵,盛开着成片的紫色小花,让人不忍继续前行。

有山谷的地方,必有山泉。有山泉的地方,必有瀑布。

水缓处,泉水叮咚。其间立着几方山石,可踩着跃到对面。也可蹲在石上,洗洗素手,抑或沐浴素面,清爽有加是必然的。爱美的女士如果站在上面拍照,回头一笑,也是可以百媚生娇的。

继续前行,水流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仰头,一条白练从天而降,水雾随着清风飘到脸上,凉飕飕的。虽然没有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但毕竟是家乡的瀑布,带给人的是真真实实的感觉。就凭这一点,大家也心满意足了。

过了缓坡,必是陡崖。陡崖上几乎没有路,一尺来宽的台阶都是工匠凿出来的,上面明显可以看到凿子凿过的痕迹。两旁的乱石上,各种乔木和藤条相互缠绕纠结,实在看不出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那麻花辫儿一般紧紧缠在一起,古人用其来形容爱情实在是充满了无尽的智慧。

山顶处,有一知青点。大门正上方大王山林场虽然掉了头尾两个字,但上面的红五星依然见证着时代的沧桑。虽然知青早已回城,但漫山遍野的茶林,以及环绕茶林的星星竹海,还有那雕凿的台阶,无不诉说着当年创业的艰辛。知青点已经翻修一新,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幅年代在此工作的知青前几年在此聚会的大幅照片,虽然昭华已逝,但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得不说,当年的经历已经成为他们人生中永恒的精神财富。

到大王山登山踏春,辛苦劳累是必然的。同样是登山踏春,大王山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王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顺乎自然,所有景点几乎没有一处人工痕迹。就像藏在深闺的姑娘,天生丽质,清新雅致,给人一种特殊的魅力。不像其它登山步道,广告做得震天响,连台阶都是水泥铸的,走在上面,硬邦邦的。

一路前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驴友,他们背着登山包,拄着登山杖,戴着登山帽,全副武装的行头那才叫专业。他们是来探奇探险、锻炼身体,我们是来活动筋骨,欣赏风景。目的不同,心境当然不一样。

站在山顶,山下景色一览无余。周围很静,不再听到鸟儿的啾啾嘶鸣,只有竹林的阵阵涛声。古朴的知青点,低头吃草的羊儿,还有屋顶的淡淡炊烟,确是人生静修的绝佳去处。

佛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那是有慧根之人。我是常人,六根不净,思虑太多,想放下身边的种种羁绊都不可能。但每来一次大王山,内心的尘埃确实都能拂去一些。

大王山,还是那座山,我还会再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j/13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