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10/29第35集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接着我们讲到第二句。
您看在佛家的修学,佛门这个教育,高度的艺术,所有的佛门的建筑,还有佛菩萨的雕像,都是教学用的,都是教化的。我们看入佛门,佛家传统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大家去过没有?没去过没关系,到我们Heritage也有。大家从大门进来,首先看到四尊「四大天王」。这配合得真好。
您看四大天王,这都是教育我们立身处世的。「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怎么持国,怎么持家。要靠和,太和之气。不能太紧,太紧了,就像持国天王拿的琵琶,太紧了,一弹,咚!断了。家里的氛围很紧张,常常都是一触即发,都快打仗起来了,那这个家道就很难延续下去了。孩子每天在家里心惊胆跳的,他怎么可以健康成长?所以不可太紧,不可太严苛。但也不可太松,那孩子都很随便了,造次了,最后出去都是给人家添乱了。所以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团体都有它的规定,规矩。这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支剑,叫「慧剑断烦恼」。我们带领一个家庭,我们没有真实智慧,只会把家人带向越多的烦恼,他怎么幸福人生?所以要增长自己的智慧,自觉才能觉他。
自觉觉他要靠学习,多看、多听。「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大家看老天爷很有智慧,您看人,造出来的人,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嘴巴,给我们什么启示?多看、多听、少说话,因为才一个。而且要讲话的时候,话到口边留半句,深思熟虑再讲,不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西方广目天王他手上拿着一条龙,龙代表多变的人事物;另外一只手拿着一颗龙珠,那是不变的做人原理原则。
今天会讲到《易经》的句子,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龙珠代表不变,就是《易经》三种含义当中的一种,不变。那条龙变化多端,代表变异,多变的宇宙万象。在多变当中,一个人要找到不变的原理原则才能安身立命。不然每天听这个这么说,听那个那么说,都不知道路怎么走了,都不知道饭怎么吃了。有没有?你们有没有遇过在一个桌上吃饭,这个朋友说那个不能吃,这个人说那个很营养,然后你在那里「听谁的?」吃什么很营养是蛮重要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吃的时候心情要很愉快。假如心情很不好,再好的东西吃下去也消化不良,是吧?这个道理我体会最深,我吃的东西都很好,还是这么瘦。所以重点在情绪要好,重点在你的思虑要少。「思多血气衰」,你烦恼多了能量都耗掉了。我的功夫还不到家,放下不够,想的东西太多,能量消耗太大。所以假如心情愉快,吃得差不多就很强壮了,不一定讲究到,一天光是吃饭的时间,要花七、八个小时,是吧?总是要有一个度,中庸之道,不能又变成一种执着。
北方多闻,耳朵听,拿一支伞盖防止污染。听也要懂得「斗闹场,绝勿近」,虽然要多听,多听什么?多听圣贤的经教,不是多听一些是非人我。「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都要用智慧去判断。
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第35集
蔡礼旭老师
《群书治要》文摘分享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视频全集)
2、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缘起
3、现在所有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与国的冲突,唯有用教育改变人心,才有可能解决
4、现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在哪里?在信心危机
5、《群书治要》编纂缘起
6、《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7、修养德行,利世济民,治国为政,教化百姓,唯『诚敬』二字!
8、孙中山: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9、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
10、人如果在处事当中,都以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那做起事来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11、古圣先王留给我们领导者一个最重要的教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12、我们学《群书治要》第一件事,先把面子卖了
13、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出孝子贤孙,才能出国家的忠臣
14、现在年轻人的立志是立在哪里?我有了钱,我要干什么、我要玩乐、我要happy一下
15、一个孩子成长,人格的发展,根在家庭
16、读经典才能开慧眼,不然我们真的都是后知后觉
17、『天地之所载也』,这所有的财利都是天地化育产出来的!
18、不能调伏自己的贪欲,我们就成为欲望的奴隶了,怎么可能主宰得了我们的人生?
19、一个家庭假如放纵了一个欲望,这个家也会败!
20、怎么样才能给孩子幸福的人生、正确的价值观
21、我们所有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招感来的,怨不得任何人
22、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听思聪」要听到弦外之意
23、一个国君、领导者做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考虑,念念为老百姓、为底下的人着想
24、人很容易在福报当中堕落。人一有福了,都觉得什么享用都理所当然!
25、奢侈的风气一起来,没人再谈仁义了,都在谈名利了!
26、很多事物如果迅速长成,就会很快灭亡
27、“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他在家里就是要人家伺候的,哪有可能说到单位去马上变得独立,尽忠职守?
28、“孝敬仁义”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
29、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
30、不要急于求成,要“晚就则善终”,要厚积薄发!
31、有学历、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能不能找到不傲慢的人?
32、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3、老子的老师“常枞”问老子的三个问题,对老子最后的教诲!
34、孔子都是已经很确定,都观察过、试验过了,才会称赞这个人!
35、人家骂我们,把我们的罪业消掉了,还给我们福气!
36、“见人善,即思齐”面对每个交往的人,都能学习他的优点,取他的长处!
37、择交如求师,其处世戒骄淫
38、“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要节制欲望,不可以放纵。
39、大家冷静去观察,现在的年轻人,脸不是很有福报!
40、当一个人很重视味觉的时候,他的贪欲会愈来愈重!
41、设计这些杀人游戏的人,造的罪孽很大!
42、一生都耗在追求外在的物欲,最后他人生也会很悲哀
43、生活够用就好,人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
44、养生之道,老子讲的三宝:慈悲、节俭、和气
4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领导人民、教化人民,教育要摆在第一位
46、《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是经营事业的重要道理!
47、国君、企业领导、一个家庭的父母,没有比好虚名更大的忧患了!
48、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长孩子的善心!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与人相处,也要靠至诚的心来交感、来感动彼此
50、做事跟仁义道德相应,什么时候都吉祥!
51、《群书治要》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
52、刺激消费其实是不对的,人应该知足,人应该量入为出
53、年轻人还没付出,就已经很安逸、懒散就麻烦了
54、一个家庭兴衰的关键就在“勤俭”
55、国家、家庭的衰弱,莫不是由奢侈造成的!
56、知道善的事情不马上去做,这是不吉祥的!
57、人一生当中最后悔的事,往往都是在盛怒之下做出来的
58、要跟一切有缘的人结善缘,要善了每一个因缘
59、有傲慢心、嫉妒心,就很难学到别人的德行与长处!
60、明白是不善的,就赶紧修正,决定不恒顺自己的错误,不恒顺自己的欲望
61、修福、修慧都要从改过下手!
62、傲慢是随时都容易起来的,只要一不谨慎!
63、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还能遵守道德,这样的人必有后福,必有大福!
64、要不被世俗所染污,不随波逐流,勇于改过!
65、教育最严重的问题: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道德,忽略了根本!
66、所看、所听,只要会影响清净心、恭敬心,决定要避免,这个叫护念自己的修行
67、《朱子治家格言》:“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68、一个修行人,不勇于改过,甚至连最亲的另一半,都不会尊重我们!
69、古之圣王都是诚惶诚恐接纳劝谏,而暴君都是刚愎自用!
70、经营家庭与事业,要有听真话的雅量,不能长粉饰太平的风气!
71、国家能长治久安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领导者能改过、迁善、行义
72、“知恶不改”,这是人生“大忌”!人生会因此而堕落,甚至招来大祸
73、天降之罚,先夺其魄;天降之福,先开其慧
74、全世界的古文明都没有了,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承传五千年不衰?就是靠家庭教育!
75、自爱的人决定“闻过而喜”,闻过会不高兴的,那都是不自爱的人
7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现在人没有这些提醒,都好高骛远!
77、《格言别录》里面提到,要劝一个人,首先不能指责他最忌讳的东西
78、有孝心的人,决定不敢做有损德行的事
79、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中,假如没有敦伦尽分,就是不孝!
80、群书治要: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81、有贤德的母亲、贤德的女子,后世才有人才
82、古圣先王对于一个妻子在家庭当中的重要性,是体会非常深的
83、人生要勇于承担
84、孩子在富贵当中,假如没有很好的教育,太容易堕落了!
85、持家教子,要有家道、家规才行,“无规矩不成方圆”!
86、人生要有一个态度:事情没做好,第一个念头是要先反省自己!
87、一言一行都是心的反射,讲错话,做错事,病根还在心态不对
88、孔夫子处事待人有三个非常难得的风范
89、“见人一善,忘其百非”,去掉心胸狭隘,要欣赏、包容别人
90、一个国家、一个团体兴旺,靠“忠信”!
91、孔子四教:文、行、忠、信
92、言谈当中会跟人家闹不愉快、起冲突,还是要反省自己的态度不妥当!
93、“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94、一念不正即是恶!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95、假如我们奉行圣贤教诲几十年了,命都改不了,下一个念头是什么?
96、寡思虑,可以养神;寡嗜欲,可以养精;寡言语,可以养气
97、《曲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98、教育要抓住最开始的时机点,把最重要的心态深植在他心里面!
99、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接受劝谏的故事,如何才能遇到贵人!
、我们处在哪个位置,决定不谋名闻利养,决定敦伦尽分,做这个位置、这个行业的好榜样!
、领导待员工如草芥一样糟蹋漠视,下属就会像强盗、土匪、仇人一样看他!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所有做事的心态都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自私自利,一定会招来很多埋怨
、果报是通三世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齐景公问晏子,如何能使人民富足、安定?
、治理国家、家庭的重要原则、方法!
、“俗乱则道荒”,风俗混乱了,道德就要沦丧了!
、今天人家骂我们一句,我们能包容,考试过关了!
、假如什么时候都是看成绩、看功利,更重要的心灵,反而很难看到!
、弘扬文化的路,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容易!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发愿弘扬传统文化,天地神明、祖先都来保佑你!
、行善决定会有善报,但不一定保证马上报!
、《论语》当中说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仁者寿”是有道理的,长寿很重要的几点:慈、俭、和、静!
、古人看事情很不一样,他不是只看眼前的问题,
、太宗在看《群书治要》的时候,是看到心里面去了!
、周文王问姜太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有治世、有乱世呢?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我们经营任何事情都要从根本下手。都是在自己的修身、修养上。
、各行各业都有人力行仁义忠恕,就可以带动一方风气!
、五伦当中,只要不能够感通,还是我们自己“德未修,感未至”
、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
、真的这么要求自己,您这一生不成圣,也成贤!
、一个为政者要把教化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还是要靠教化才能实现!
、孔子为鲁国大司寇时判案的一则故事,发人深省!
、一念之差,祸福就天壤之别。
、尧帝的风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一个人要常常忧患自己的缺点、不善,去改进,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家庭中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善巧的感化!
、丈夫有不对,首先反省自己。
、能让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主要的根本在君王自身的修养。
、从古至今,得到贤德之人,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了,就会导致灭亡。
、古代这些贤明的君主,他们是怎么对待大臣的?
、决定不会因地位而产生骄傲、奢侈!
、有没有常保富贵不衰败的方法?
、《中庸》当中“知人”的学问!
、教育的目的是成就德行,成就定力、智慧!
、所有人都说他好,你也要冷静去判断;所有人说他不好,你也要去了解清楚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
、“君之所以明者”,因为他“兼听”,而君王的昏庸最主要是他“偏信”!
、孔夫子也是“入太庙,每事问”,所以“好问”很重要!
、隐恶扬善是非常重要的,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唐太宗接受纳谏的例子!
、“听忠难,从谀易”。我们从内心深处真的改正心境,不要好面子,不要好听好话!
、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
、唐玄宗接受大臣劝谏的故事
、古人有提醒,要建立信任了才好劝,不然,劝了之后,对方会觉得你毁谤他!
、成就一件事,都还得要这些有心人、善解人意的人来促成。
、为了自己的德行,也为了大众的事、公家的事,都直言不讳把话说清楚!
、假如没有经典提醒我们,生活中颠倒的部分太多了!
、都还没有尽心去做、去克服,就退缩了,这是没有尽到责任的!
、使国家兴盛的君主,欢喜听闻他的过失;而荒乱的君主喜欢别人赞誉他!
、君子面临危急,不能因贪恋荣华,而没做出他应该做的进退!
、一个团体里大家都不敢讲真话,那这个团体的大患就要到了!
、在生活中渐渐的把欲望减轻、节制,这才是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受用处!
、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
、一个人一生,要保持能够接受劝谏,这一生的德行才不至于会毁败掉。
、领导、父母、朋友有做不对了,我们要赶紧劝谏,这个都是尽我们的忠义!
、一个人房子建愈大,代表这个家道也要衰了!
、春秋战国时候,赵国国君赵简子接受大臣劝谏的故事!
、谗言能起作用,一是疑心太重,二是脾气太大!
、中华文化断了三四代,大家都没基础,所以要“隐恶扬善”为好!
、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夫妇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
、“世乱则谗胜”,世间动乱了,谗言就非常的嚣张。
、我们处在一个团体当中,要能带动正气。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富当振贫,贵当怜贱。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广泛听取意见,隐恶扬善。
、很多国家选取人才,用考试制度。请问大家,德行能不能考出来?
、遇到一件事,马上就下判断,我们的判断是不是心平气和?
、一个国家的兴盛,在于能够""亲贤臣,远小人""
、历代中华民族都有“制礼作乐”,而近一百年不制礼不作乐!
、孔子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有益的乐?什么是有害的乐?
、“君仁臣忠”,君不仁,怎么要求臣忠呢?
、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自己要先做对
、种种让国家灭亡的行为
、所做跟神明的教诲都违背了,怎么可能会得到保佑呢?
、事实上,人生扮演好每个角色都有它的正道!
、时时能观照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是对还是错,转念才有可能转境界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
、孔明先生教育他的后代讲,“非学无以广才”
、杨翥先生,他的行持确确实实是“积累殊异之迹”!
、人贵在有志,“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贤德之人,绝对不谄媚巴结君王,“不损君以奉佞”。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我们这一代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因为傲慢就招来灾祸
、真正尽道义的时候,内心很踏实!但是做人的本分没做,其实心里是很空虚的!
、一个公务员糟蹋、贪污公物,他的债主就是全国老百姓
、《弟子规》延伸开来,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做人之道。
、孝是做人的根;廉是做事的本
、国家最大的忧患、祸患在哪里?
《群书治要》
、为人臣能依循这“六正”的原则,就会一生荣耀,甚至留名青史
《群书治要》
、“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奸臣也是从小他人格没有建立好
、“如此者谀臣也”,谄谀之臣。
、判断一个人,应该看他所言所行都不离道德仁义!
、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群书治要》
、孝子思念父母如此,忠臣辅佐君王亦应如此!
、为父母官者,要把教化人民摆在第一位!
、人臣的祸患,他的忧患,“常立于两罪之间”
、为人臣有三个罪行“一曰导,二曰阿失,三曰尸宠“
、“亲有过”,要“谏使更”,这是本分!
、请问大家,现在开生日party的是老人还是小孩?
、老祖宗教诲“君子务本”,什么是本?
、处处留心皆学问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
、糟蹋东西其实就是糟蹋自己的福报
、人生的苦难,一句话说透了,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谨慎从孝顺父母开始,“身有伤,贻亲忧”
、大家注意,一个人德行升跟降,关系最大的是嘴巴。
、魏晋南北朝动乱了一两百年,唐太宗用五年的时间让国家大治,就靠《群书治要》!
、孔门四科,言语排在第二位,非常重要!
、话到口边留半句,事临头上用三思!
、事非宜,勿轻诺。轻诺者必寡信!
、孝子不讲骂人的话!
、家丑不可外扬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责任心从哪里锻炼?孝道。
、忠孝为做人的大根大本
、侍奉有德有位的君子,我们要避免犯这三个过失
、进贤德之人受上天最丰厚的赏赐,嫉妒贤德之人受上天最严重的处罚。
、齐景公问晏子:忠臣应该如何来辅佐国君呢?
、晏子劝谏齐景公:对于国家来讲,不吉祥的三件事!
、国家最大的福气就是有贤德的大臣!
、假如一个大臣嫉妒心很重的话,那国家就要有灾难了
、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古人很理智,私跟公绝对不混淆在一起!
、「臣术」关于“举贤”的历史故事
、良好的个性,胜过卓越的才华!
、“大树将军”与“瘦羊博士”的故事
、汉朝出孝子最多,是汉文帝自己真实做到的榜样,上行下效!
、孔明二十几岁,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他等待服务人民的机会
、「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自己都看不清楚,还要看清楚别人,不可能的
、我们的先王是以德行、以仁得天下!
、一个人有没有德行看这「三达德」
、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都要有仁慈之心!
、我们不管在哪一个行业,其实都是在对社会尽一份道义
、真正的好不在外面的相,在那一颗心有仁、义、礼、智、信。
、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
、一个臣子他的智慧在哪里体现?
、做事的原理原则,在《延寿药言》,整理得非常好
、现在为人父母者对孩子,是重视他的德行,还是重视他的才能跟学历呢?
、真正的亲近、恭敬善知识,是依教奉行!
、我们现在为什么提升道德这么难?因为孝悌的根很不足!
、中华民族是什么起家的?伦理道德起家。
、一个人最大的福是接受劝谏。接受父母、师长、圣人、祖先的劝!
、普朗克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根本没有物质的存在。
、年纪大了,假如不懂得放下,患得患失心会越来越严重。
、性德流露出来的决定是和谐之气!
、几千年来,为什么要叫“父母官”?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
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转自“蔡礼旭老师”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