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周高德道德经的根干与枝叶

道历四七一八年冬月十一日(西元年12月14日),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周高德道长前来海峡道教学院,做主题为《〈道德经〉的根干与枝叶》的专题讲座。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道教协会会长、海峡道教学院院长谢荣增道长,福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峡道教学院副院长李平洲道长,福建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兼教务处主任李志峰道长,海峡道教学院辛丑科(级)全体师生暨福建省道教协会、福清市道教协会工作人员,石竹山道院、于山九仙观道众聆听讲座。李平洲副院长担任主持人。

讲座伊始,周高德道长从学者、道教、国家三个角度讲述《道德经》的意义。对于学者而言,《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对道教而言,《道德经》是道教的祖经和圣典;对国家层面来说,《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周道长认为,《道德经》“大可治国,小可治身”,而作偈曰:“人生宝典,道德真经,当愿诵持,超凡入圣。”“道”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范畴、核心观念,道祖老子最早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周道长说:“《道德经》每一章都在论道,德蕴含其中。”那么,这样一部经典,如何诵持、理解呢?周道长认为“诵持万遍,妙理自明”,提出“以经解经”的致思路径来研究和感悟《道德经》,只有多读熟读,才可以将全书的思想贯通起来。讲座第二部分,进入经文内容。周道长介绍说:《道德经》现有八十一章,是由河上公所划分。这个数字非常有意思,九九之数为八十一,而九为极数,所以九九也有至高无上的意思。以八十一章为总章数,周道长认为前三章是《道德经》的总纲(总论),第四章至第八十一章是对前三章的解释。前三章,二百五十一个字,可以称作整部《道德经》五千言的总纲。周高德道长将这三章比作一颗大树,第一章是树根,即“道”的本源;第二章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开来论,分别是天道、规律和人道、圣人之道,这是树干;第三章是枝桠与茂密的树叶,这便是道的应用、总论。分开来讲,第一章的核心是理解“道”,即“道”是什么。运用以经解经的思路,从原文中摘取关键词汇,那么,“道”就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宇宙的本源。太上道祖(老子)为什么用“道”这个字去指代宇宙本源呢?这与“道”的原初含义(“道路”)有关。联系到哲学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道祖(老子)命名宇宙本源时,便给出了答案:首先我们是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不过都是“道路”的两端罢了。第二章的上半部分是“道”演化的自然规律(天道),周道长认为可以用太极图来思考,因为其存在着矛盾、对立、统一,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及其过程,同时又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第二章的下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人道,其中“圣人之道”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周道长摘取关键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同样基于“以经解经”的思路,首先确立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其自然、不妄为,即“动善时、政善治、事善能”等“七善”。讲到这里,午斋时间到了,上午的讲座告一段落。下午的讲座,周道长就第三章进行讲解。既然《道德经》大可治国,小可治身,那么,就有两个问题产生了:为何治?如何治?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何治?《道德经》明确说因为“乱”。“乱”的原因何在呢?周道长总结出“人心-贪欲-纷争-大乱”的致乱之由。如何治理呢?经文中有明确的表述,那就是“虚其心、弱其志-无欲-不争-大治”的解决方案。这是从治国言。对于治身而言,正如河上公注所说:“圣人之治,治国与治身同也。”周道长对此颇有感触,认为道教各种炼养之术,譬如性命双修,都是遵循这个原理。虚其心、弱其志是心性工夫,而实其腹、强其骨是命功。至此,周道长完成了《道德经》前三章的讲解。

李平洲副院长在总结中说到,《道德经》是集中呈现道教信仰与文化的神圣经典,思想深邃,包罗万象,上可治国,下可治身,受到历代道门高真大德的重视。周高德道长博览历代《道德经》注本和中外学人的研究著作,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道德经》本义,不囿于他说,并参以己见,力争使其阐释符合当今社会之进步要求,做出重要贡献。在上午与下午的讲座中,周道长利用以经解经的方法,将《道德经》前三章内容穿插于全本所有章句之中,让大家重新认识《道德经》,为大家日后学习、体悟《道德经》提供了新的思路,开阔了解经的视野。希望学院全体师生暨教界同仁勤奋学习,提高境界,特别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s/11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