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吕鉴蕾通讯员戴鼎、程贞贞)一群人、一座城、一段历史。
2月18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敦亮等数十名文艺界大咖齐聚磁湖之畔,在黄石这座“钢的城”深入解读《钢的城》。
一群需记录的钢人
长篇小说《钢的城》由黄石作家罗日新历时14年完成。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描写大小人物60余个,共计53万字,时间横跨长达24年,谱写了一曲钢城改革发展的变奏曲,留住了一个工业城市的独特记忆。
“《钢的城》我写了14年,书名取了十几个,初稿原有二百多万字。”罗日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书出版之后,我拿着它,就像面对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自己,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从心里掏出来的。”
罗日新在大冶钢厂出生,在大冶钢厂长大,毕业后在大冶钢厂工作,最美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钢花与炉火的陪伴中度过。”年后,罗日新下海经商,远走他乡,从此钢厂和黄石成了他魂牵梦绕的牵挂。
之后的岁月里,他深耕商海,鲜有时间精力与文学打交道。就是这样的一名“商场老炮”“文坛新兵”,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气,书写一部工业题材力作?
“年,那年我刚好45岁,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龄。”他回忆,“在那个炎热的下午,我突然心潮澎湃,如果不抓紧时间写一本以工业为题材的书,不写我熟悉的工厂,等到60岁70岁时可能就写不出来了。”
年,《钢的城》第一部发表于《十月·长篇小说》第5期,受到中国文坛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