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 http://m.39.net/pf/bdfyy/tslf/跟习总书记学《周易》
各位易学同仁、各位嘉宾:
上午好!今天是12月24日,是冬至后的第二天。冬至一阳生。在12消息卦中,冬至对应的是“复”卦,所谓“一阳来复”。复卦,卦辞是亨通,事业复兴,通达顺利。11月是复卦,是积蓄力量;12月是临卦,是临近春节;正月是泰卦,国泰民安。我觉得,不仅是节气变化,今天在座的老年大学朋友们,也符合这一卦。复卦的六爻中,初九不远复,是不走弯路;六二休复,是要做好休整;六三频复,是要继续努力;六四中行独复,是要自己去付出努力;六五敦复是要抓紧落实。
刚才,老年大学同志们畅谈了学习周易的体会,我觉得大家学的很扎实,谈的很透彻。《周易》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经64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分别表示六个阶段:潜、见、惕、跃、飞、亢龙,分别指事物萌芽、积蓄、发生、发展、高峰、衰落、重生。每一卦的六爻都分为天道、人道、地道三个层次,我们说一个人“不三不四”,指的是他不在三爻、四爻位置上,说明你没走正道,不务正业;如果你混得好,就是“人五人六”,说明你在天位上,高高在上,位置显赫。
对于《周易》,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对有一段经典概括:
传统文化即国学,国学主流是儒学,
儒学核心是经学,
经学冠冕是易学。
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先生说:《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学好《周易》,终身受益。今天想和同仁们分享的题目是《跟习总书记学周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多次引用《周易》名言。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习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曾多次引述。
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讲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等等。”
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自强不息”这句源自《周易·乾》的名言,意思是天道的本质特征是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释为:“天行健,此为天之自然现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永此卦象,自强勉励,不有止息。”自强不息,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第二次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坤》,是指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他要求君子应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立志高远,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厚德载物”有两方面含义:做人要增加内涵,做事要贡献社会。德即道德,物即我以外的客观世界。它要求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能够关心人,爱护人,能够以公正、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厚德载物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上,就是恕人之过和宽厚待人。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是厚德载物的重要内涵。坤卦体现了大地之美、包容之美、柔弱之美,代表着宽厚、包容、政治、宏大、安静的胸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当今时代的成功人士,往往缺的不是乾卦的进取精神,而是坤卦的宽容精神。
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做以“君子”为题演讲,他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他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先生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他自传《通往爱智之门》中指出:“‘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前,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在中国,儒、道、释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西方历史有宗教战争,中国则无,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自强不息’是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是兼容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为‘中华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一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
二、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搞好团结方得始终年11月9日,习近平于访越前夕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开创中越友好新局面》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胡志明主席称越南同中国的关系‘如手和足,如杵和臼,如根和茎,如兄和弟’。中国有句古话,‘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期待通过这次访问,同越南领导人以及各界朋友深入交流,共挖合作潜力,厚植友好情谊,深化两国特殊友好,携手开创中越关系新局面。”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句古语习近平在年2月25日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台湾各界人士时、在年11月20日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会举行会谈时,都曾提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语出《周易·系辞》。这里所说的“利”,是指“锋利”,“断金”,是指斩断金属之类的东西。二人齐心协力,凝聚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能斩断金属;志趣相投,同心同德的人互相交流,就好比闻到兰花的香气。意思是说,共事的两个人只要同心同德,同心同行,就会无往而不胜。这段话后来还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而恶人痛心,其利断金”,一条是“金兰之友”,都是强调团结的力量。其实兄弟关系只是简称,还指社交关系中的义气深重、人际和睦,乃至民族关系中的义薄云天、社会和谐。
君子该当如何呢?一是要果行育德,即在立身处世、出处进退中,或者沉默,或者发声,如同乾坤变化,门户开阖,做到动静有致、刚柔分明;一是要同气相求,即遵循兄弟友朋之道,彼此相应,方能顺利展开人生局面,乃至开物成务,化育百姓,君子德馨。
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修身齐家方可行稳致远
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
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林则徐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四、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勇于创新方能取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年12月17日)开幕式上、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当中,都提到《周易·益卦·彖传》的话:“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与时俱进,在《周易》当中讲了三次。
乾卦的《文言传》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就是讲白天奋勉努力,从不懈怠,到了晚上你就应该安闲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你就会取得大的成功。
损卦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益卦·彖传》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意思是在时间之中,共同增益的状态可以广大无限,无穷无尽。不管你是损,减损,还是增加,盈满还是亏缺,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它又讲,要“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是在艮卦里。大凡事物当要增益时所体现的道理,都随时间一起流变,按照一定时机化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增益呢?《象辞》说:“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上卦巽为风,下卦震为雷,雷风呼应,相得益彰,这就是益卦,君子从中得到启示,要见到善美的行为就要心向往之,择善而从,有错迅速就改。
处理好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要把握好损益的分寸,也要讲究时机,尽可能保持一种和谐增益的境界,该增益的时候增益,该减损的时机减损,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增益的效益。
如何才能做到“与时偕行”?一方面要勇于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古语。年9月22日,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指出:“穷则变,变则通。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活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语揭示了中华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带给世界的重要精神财富。“穷则思变”的思想深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变通而图存,自古至今,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在发展受阻时,应善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老规矩,灵活变通,才能寻找到发展的新出路。这个强调变通的观点,它的思想基础,是物极则反。所以它提醒我们人要有一个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只有这样,你才能身安,家齐,国家可保。我们历代的思想家,特别是历代的改革家,比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搞改革,魏源、龚自珍强调更法,康有为、谭嗣同搞戊戌维新,都是把《周易》当中这种变通思想,变革的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另一方面要有危机意识。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习近平多次引用这句名言。语出《周易·系辞下》。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意思是,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强调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困难和危险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业业,如此才能安身保国。《易经》还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久矣。由辨之不早辨矣。”可见,早警惕、早察觉,是居安思危做好防范的精髓。辞旧迎新之际,把总书记讲到的这句周易名句给大家分享。祝愿大家阖家幸福,万事胜意。
(根据年12月24日在临汾市周易学会年会发言补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