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大冶的老汪

大冶的老汪

□李河

他习惯也喜欢我喊他老汪,或者叫汪哥。每每这样他都“哎——,哎”爽快地应答着,不明事理的人会可能会感觉到这很没礼貌。这个人有着老顽童式的性格,在年龄上要长我快一辈,——他就是大冶的汪敦银。

三年前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评审刚一结束,大冶市就轰动了中国书坛——该地的两位农民作者名列获奖行列,其中的长者就是汪敦银。湖北省文联还就大冶书法现象进行专题研讨并授予他“优秀农民书法家”称号。交流会上,汪敦银畅所欲言,把自己学习书法的种种经历稀里哗啦的像竹筒倒豆子,不时地引发听众阵阵的笑声。交流中有诙谐,也蘸满了一个人的苦楚,有涩味。

他说,在获奖作者的文化复试中要求结合学书经历对“居轩冕不移,居贫穷不屈”谈认识。他洋洋洒洒一口气写完8张信笺,认为当了官也是写字,当底层的人也是写字,只要是热爱写字的,不能因为当官说工作忙不写;不要因为个人穷困,为求生计而不写。起初,因为自己小孩多家境也穷,白天做农业,晚上想写点儿字,老婆还不让,就在别处房间写,老婆半夜起来发现后要给他关灯,说亮灯是费电的,偶尔还要对他吼上几吼。想参个赛,买纸是一张一张的买,用笔也是写完一支买一支,为了参赛把家里农副产品拿去卖了再去买笔纸,真是太艰难了。周围的人更不理解,认为一个农民不把心思用在农活上,天天只想着写字就是不务正业。另外,自己写小楷的初衷仅仅是为节约笔墨纸张。没想到后来能接二连三的入展(或获奖),得到的奖励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更坚定了他写字的信心,也扭转了各种偏见。现在,他可以专心致志地写字创作,用书法养家,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是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上的农民书法家代表。

可见,在当今要继承传统书法包括延续它的教育,就是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行走,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世俗的偏见也会让一个人的爱好扼杀在摇篮里,汪敦银是具有顽强生命力成活下来的那个幸运者之一。

楷书陈兴义诗选团扇

在书法创作上,汪敦银是一位执着的作者。身份上是大冶的一名农民,通过书法创作经过获奖,他在经济上不再捉襟见肘,谈话中如果听到有人非议农民的言论时,他会义正言辞地对为农民争取那份尊严,骨子里他还是保留了农民的憨厚和淳朴,和对农民的那份感情。我和朋友们说,汪哥在精神和做人上是我们书法作者的榜样,即使是乘飞船到达宇宙也记得家是哪里,根在哪里,这种意义上说,保留了农民中最淳朴的阶级感情。相反,很多人一阔脸就变。

曾记得在湖北首届国学培训班的一次晚餐上,我在招呼吃饭误点的学员。他一把拉着我到餐厅,让我和大家一起进餐。周围就坐的有书法兰亭奖获奖的作者,也有全国届展的获奖作者或是地市书协的负责人。面对这样的就餐环境我面有难色。他说,兄弟你忙碌了一天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来培训的人都是成年人不按时吃饭你没有必要为他们的不守规矩而伤神,和写书法一样不要迷信权威,地位是身份赋予的,所以民间有很多高人没有被发现。价值和认同是因为你的奉献,所以在坐的大家让我喊你吃饭,这个“大家”是在坐的哥哥们,不是那些所谓的“大家”。

“李河,老汪在喊你吃饭!”永斌也套用一句网络热语笑着对着我说,一时间格外的感受到汪哥和书法同道对我的关心。

这晚,我醉了,就因为这些汪哥们的真情,激情地多喝了几杯酒。

楷书《短歌行》

在以后的交往中,我和汪哥的来往更加频繁,每次见面他对我格外的关心和关切。他对同道说,不要因为世俗的偏见,冷落了兄弟,体制外的李河在这个行道内为我们搭建了许多便利的平台,我们更要知道如何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汪哥的话最暖三春,细微处又见到了真情。

年的暑假,儿子安文高烧不退入院将近一个月,加上我鲜有积蓄身心疲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s/7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