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一部家喻户晓的《朝阳沟》,让河南豫剧院三团与创作体验基地朝阳沟村结缘逾六十年,并传为佳话。三团人时刻铭记朝阳沟人的恩情,多年来,三团历届领导班子倾力支持朝阳沟村建设,牵挂和 “杨华瑞回来啦!”“王善朴也回来啦!"看到老艺术家们后人群沸腾起来。银环装束的村民们、手持五星红旗盛装打扮的可爱孩子们列队街道,众村民高兴地围站着,热烈欢迎河南豫剧院三团的亲人们回家。
村民们搀扶着老艺术家们,互相说起贴心话,几多开心、欢喜,几度哽咽、流泪。前往揭牌仪式现场的路虽然不长,只有短短几分钟路程。但因老艺术家们不时与见到的村民们打招呼、拉家常、照相合影等,足足走了近半个小时,场景不输明星红毯风采。
热热闹闹庆仪式
登封市原县委书记宫寅、河南豫剧院三团副团长贾高峰、登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英伟、大冶镇党委书记王志斌共同为朝阳沟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揭牌。之后,贾高峰专门向村党委及文化研究会代表们汇报《朝阳沟》六十周年赴京演出情况,希望朝阳沟村抓住文旅融合大好契机更好发展,文化研究会能够把文化、民俗、风景和人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老艺术家们不顾年事已高,参加过揭牌仪式后,积极助兴义演。
回到朝阳沟村,银环、栓保先亮相。豫剧表演艺术家韩玉生老师、张月婷老师共同精彩演唱双上山选段。
芦兰香老师现场回顾当年在朝阳村体验生活的日子,感谢朝阳沟人的接纳和接待。这个“栓保娘"刚一开口唱,就博得阵阵掌声。
听主持人提到名字,著名作曲家朱超伦老师动作敏捷,几乎是跑步跨跳上台,85岁“老顽童"回到朝阳沟家甚是激动,让两边搀扶的工作人员惊愕转嗔笑。朱超伦老师祝福朝阳沟文化研究会成立,并深情说到朝阳沟之父杨兰春,希望研究会深入研究杨兰春老师的艺术和思想。
“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纯净甜美的声音响起,85岁的柳兰芳老师一亮嗓,青春靓丽的小芹瞬间俘获全场观众。
站在台上,面对朝阳沟村的亲人们,91岁高龄的王善朴老师一开口讲话就激动流泪。唱完《朝阳沟》“谁知道你的心比那冰棍还凉"选段后,这个“九零后"栓保在台上“前腿弓、后腿蹬",再献经典唱段。
“我是银环妈,我今天可不是吵架来啦,是看望大家来啦”,饰演一代银环妈的杨华瑞老师,在别具一格的开场白后,即兴把朝阳沟村融入唱词,老戏新唱豫剧“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后又一人分饰银环、银环妈,献上精彩唱段。
语短情长寄相思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豫剧院三团从成立到扬名、发展,朝阳沟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也都与豫剧《朝阳沟》这部现代戏密不可分,《朝阳沟》的影响已超越了文化领域。
为纪念《朝阳沟》编导杨兰春大师,朝阳沟村建立了杨兰春文化园。河南豫剧院三团也从未忘记这位为现代戏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师。清明前对杨兰春老师的深切缅怀,更是三团人此次回家的应有之义。
当天下午,参加过揭牌仪式的河南豫剧院三团一行人专程拜谒杨兰春文化园。看到园前竖立的沉浸创作中的杨兰春白色塑像,三团人欲语泪先流。“老杨哥、杨老师,我们来看您啦!”王善朴、杨华瑞等老艺术家边流泪边诉说着无尽相思。“《朝阳沟》演员已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老艺术家们也欣慰地给杨兰春老师说着发展中的三团。
参加当天揭牌仪式的还有登封市及大冶镇有关领导、杨兰春先生的儿子杨光、曲剧名家海波等。朝阳沟村两委领导、朝阳沟文化研究会人员及众多村民也一同拜谒杨兰春文化园。
摄影:郎文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