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篡改的道德经第三章身和心哪个才是根

视频11分钟,较长,不耐可直接看文字:《道德经》第三章,帛书版和传世版相差不是很大,都是些细枝末节,对主旨并没有什么影响。我们直接开始讲解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贤,是贤人的意思,有才能有才干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呢,不要去给予他高人一等的地位,也不要去宣扬他尊贵显达的名声。王弼是这样解读的:“唯能是任,尚也曷为?”意思是说,他只是个人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了发挥而已,又为什么要给予特别的赞誉呢?就像猫天生会抓老鼠,人们却因为这个卖力的称赞它,不是很多余吗?王弼说的当然也有道理,不过贤人之所以为贤人,正是因为他们出类拔萃。同样是抓老鼠的猫,也有能力强弱之分;同样的岗位,也有做得好和做得差的;同样的职业,拔尖的永远就只有那么一小撮儿人,这样的人,就是贤人。对于这样一小部分人,如果人为的去拔高他们的地位,宣扬他们的名声,造成的结果就是争:争执、争斗。打个比方:如果武功第一可以号令天下,那是不是人人都要争个第一,腥风血雨刀光剑影;而如果武功第一啥也没有,你看又有谁还去争这个第一?不过相应的,从事武术行业的人也就会少了,大家再去一股脑挤进别的“有前途”的行业。那么假如别的行业也没有特殊地位可拿了,没有名声也没有特权,这个时候民众又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就好像驴鼻子前挂的胡萝卜消失了一样,眼前的诱惑没有了,本心就会回来了。那么驴就会随自己的心意自由活动,爱吃草吃草,爱闲逛闲逛,互相也不争不斗了,都各自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去了。这种状态,是不是很安宁祥和,而又生机勃勃?没错,治理国家,《道德经》推崇的就是这样的状态。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善于做的事,而不是因为追求别的什么东西,比如名声、地位去做事。就像当妈妈的,并不是为了追求“模范母亲”的名声才去做个好妈妈;当护士的,也不是为了评选“最美护士”的荣誉才去做个好护士。就算小朋友乐于助人做好事,也不是因为要“学雷锋”才去做好事,而是打心眼儿里认为这是对的事,应该做的事。树标竿,评模范,看似一时很有用,引领社会风尚,但其实从长远来看没好处。因为它扰乱了人们的本心,让人们被欲望所牵引,迷失了自我。所以“不上贤,使民不争”,即使贤人很少,也不要因为稀少,就觉得他贵重。因为这少部分人的根基是不如他们的大部分人,这大部分人才是本,所以要守住本,就要以大部分人为重,而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人,鄙夷、作贱大部分人。有人说我没鄙视他们啊,好好想一想,你认为别人更贵重,是不是就相当于认为他们比较低贱,低人一等?因此圣人是怎么做的呢?“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后其身,外其身,处下不争,全身心地站在百姓一边,这才是守住了本。因此物稀,其实不足为贵,真正的贵,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得到好处的东西,然而这样真正贵重的东西反而往往很便宜,甚至大部分是免费的。比如阳光、空气、水,大米、面、蔬菜。物稀,就意味着它少,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得到,如果还要进一步拔高它的价值,宣扬它的名声,那不是鼓励别人去偷去盗吗?因为少,绝大多数人得不到,你还要一再用它来诱惑大家,那不是鼓励他们犯罪吗?所以“不见可欲,使民不乱。”那些容易引发人们心中欲望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到处晃了,更不要去宣扬、推广。什么一夜暴富啊,一夜成名啊,豪奢显贵的生活啊等等这类,不要去宣传这个,人们才不会被欲望牵引着乱来。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是怎样的呢?“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在第十二章也说:“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二者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要去一个,取一个:去(虚)心,取(实)腹;去(弱)志,取(强)骨。因为腹为目之本,你只有肚子吃饱了,才有那个闲心去观花赏月,游山玩水。就像人们常说“饱暖思淫欲”一般,肚子吃饱了才有心思想别的。所以“虚其心,实其腹”的目的,第二章我们就讲过了,要守本,而不要舍本逐末。要守住腹,而虚其心,虚其目,不要把重心放在谋虑智巧上,声色享受上,因为这样会损害自己的本根。“弱其志,强其骨”也是一样的。什么叫志?我一定要如何如何,这叫志。所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强行者,有志也。”有志的人,往往强行,强行就容易蛮干,蛮干就容易失败而让自身受损。所以这个志,要弱,不要有那么强的执念,而身要坚,坚实、强健。拥有一个好身体才谈得上有志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所以我们要守住这个本根,而不要因为自己过强的志,损害到它。“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有人说这是《道德经》在愚民,其实并不是。无知,并不是愚昧,而是一种在自然的、舒适的状态下呈现出来的忘我。上一章我们提到过庄子讲的鞋子与脚,鞋子舒服你会忘记自己的脚,腰带舒服你会忘记自己的腰,心里舒服你就会忘记是非。是非忘记了,没有是非了,这不就是是非不分的无知吗?然而这种无知,其实只有在国家大治,人民生活极为和谐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大家都不用考虑别的了,不用勾心斗角算计来算计去,人民才会复归于淳朴、天真,才能得到这种高级的幸福。就像我们小时候都无知,然而小时候的快乐最快乐一样的。无欲,也不是人为压制住、阉割掉欲望,而是“可欲”没有了,当下的欲望也都得到满足了,好像没什么再可追求的了。《道德经》说,“知足之足,恒足也”。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真正回归于生活,而不是再为了房子奔波,为了娶老婆发愁,为了子女忙碌,为了养老拼命。所以说,如果真的有国家可以让自己的国民实现“无知无欲”的状态,难道不是圣人之治吗?在这样的治世,那些个所谓的“智者”,善于兴风作浪的人,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那要怎么样才能把国家治理成这种状态呢?“弗为而已”。用无为之道治国,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END——国际道学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s/9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