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置身于大冶市大箕铺镇方至畈村,仿佛沉浸在一幅生动细腻的山水画卷之中。从高处鸟瞰,这里的景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近年来,大冶市致力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此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大冶市荣获“全国龟鳖产业引领发展示范市”称号。立足“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点,大冶市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位于大箕铺镇的鑫东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展现了该市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坚定立场。年,大冶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为09亿斤,充分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该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实施了由“四大家”主要负责人挂帅的产业链链长制,每年统筹亿元资金进行奖补,以推动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和水产等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大冶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不懈努力,该市已成功入选“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和“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并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冶市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三农”问题。同时,该市还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议、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和出台政策性文件等方式,层层抓实抓细乡村振兴工作。

工作机制日益完善

大冶市建立了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及时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该市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包括大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在内的多项规划。此外,大冶市还将乡村振兴行动纳入“八大行动”,并建立了“月通报、季考核、年考评”的考核机制,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改进。

政策保障精准到位

大冶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强化高素质农民和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育,提拔了一批熟悉“三农”工作或有农学、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干部进入乡镇班子。在资金方面,大冶市出台了20余项政策措施,近三年整合各类支农资金达24亿元,其中年更是达到了9亿元。此外,大冶市还创新设立了三农金融服务中心,并成立了“两山投”和“文旅投”市属国有企业,以服务乡村振兴,项目融资规模已达亿元。

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大冶市大箕铺镇凭借其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近年来强力推进“蔬菜强镇”建设。在鑫东、春润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镇增点扩面,并成功引进了东冶公司、进军公司等6家经营主体,为打造蔬菜产业集中示范片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大箕铺镇已建成万亩连片标准化优质蔬菜基地和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并成功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行列。同时,位于大冶市东风农场管理区的水产养殖业也正在蓬勃发展,该区被誉为“鱼米之乡”,其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年6月,大冶市水产产业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携手东风农场,引进了湖北富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甲鱼养殖项目,总投资高达亿元。如今,这里已建立起完善的甲鱼孵种、温室育苗及水面散养套养产业链,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年月,大冶市更是荣获全国龟鳖行业品牌创建活动组委会颁发的“全国龟鳖产业引领发展示范市”称号。

大冶市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

因此致力于打造强大的农业产业。该市持续推进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及水产等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的建设,至年底,已新增种养殖面积27万亩,并建成4个示范样板基地。同时,大冶市还培育了5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53家黄石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此外,该市还认定了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6家省级示范企业及2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并建立了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这些举措使得大冶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年预计达到元,同比增长2%。

在推动产业振兴的同时,大冶市还注重农文旅的融合发展该市充分利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优势,通过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发展了鑫东、三山湖等农业观光园和休闲主题村。同时,雷山、龙凤山等4A景区也得到了提档升级,而毛铺文旅康养、沼山古村桃乡等新兴旅游目的地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农业的纵向延伸,还使得大冶市在年被文旅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市,并成功创建了荆楚文旅名县。

在大冶市金山店镇火石村,乡间小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小景观也别致动人。这里呈现出一幅宜居宜游的美丽画卷,正是大冶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火石村以“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为抓手,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庄理事会的作用,实现了从软弱涣散村到省级绿色示范村、省级卫生示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形神俱美的乡村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底气火石村委委员陈忠表示,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截至年7月,火石村的常住人口已增加至人,比年净增近人。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和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目前,大冶市正着眼于五级流域单元,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和垃圾革命,致力于打造更美的乡村人居环境、更优的公共服务和更有效的基层治理。同时,大冶市还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并实施了《大冶市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旨在三年内实现全市全覆盖。此外,大冶市还围绕“三大革命”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新建户厕并成功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冶市已率先在全省划分五级流域,并谋划了多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公共服务水平的优化提升。大冶市坚持同步规划、一体建设,通过“五个一体化”策略,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气、信等,以提供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截至年底,该市已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覆盖8%的行政村,农村供电可靠率高达94%,农村公路里程超过公里,确保了村村通客车。同时,天然气管网已延伸至0个乡镇,5G基站也实现了乡镇全覆盖。

在乡村治理方面,大冶市积极探索“四治”融合的新路径,即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化“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以及“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活动,大冶市不断推动乡村数字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从而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在基层自治方面,该市加强了党组织和班子成员的建设,整顿了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并向8个“五类村”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同时,法治建设也在深入推进,通过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八无三零”平安村等活动,实现了村级法律顾问的全覆盖。

在德治方面,大冶市针对农村“人情风”问题制定了“六限”标准,并开展了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此外,还完善了“爱心超市”和“文明积分”等文明实践激励机制,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村规民约的修订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冶市陈贵镇的龙狮运动还入选了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智治能力持续强化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正蓬勃发展,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冶市积极推进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站)的升级改造,服务下沉,窗口集中,实现了94个高频事项在镇村办理,个事项网上办理。同时,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已与鄂汇办APP成功对接,医保、社保、公积金等68个高频事项可在手机端轻松办理。大冶市因此荣获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称号。

在县域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大冶市致力于强化县城的龙头地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强县工程,为大冶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该市通过推动资源、平台和服务的下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冶市坚持工业强市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产业承接配套和市域协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建成投运、长城汽车大冶分公司的正式投产,以及“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都为大冶市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大冶市也因此连续8年荣获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及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在提升县城建设水平方面,大冶市以四城同创、城市更新、新区提质等为抓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短板。该市构建了2分钟文化体育圈、5分钟生活圈和30分钟急救圈,推进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并顺利通过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森林城市的资格复核。提升县城服务水平——大冶市对标黄石主城区标准,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动提档升级。该市组建了0个省、市教联体,深化了第二轮医共体改革,并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实现了个高频服务事项的“跨市通办”。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目标,大冶市扎实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行动,将5项改革事项纳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点名单,且连续两年在全省县市区中创建数量排名第一。

在“三农”工作中,大冶市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动四化同步发展,通过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该市坚持工农互补、城乡互促共融的发展路径,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进入全国县域经济50强,为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大冶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tc/14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