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大冶张海清观光堰口

作者简介:张海清 大冶金牛人,现供职于大冶教育局教研室。昔以粉笔糊口,曾获过省市、国家级化学优质课一等奖。舌耕之余,不忘笔耕,偶有诗文见诸各大媒体,参与省教研室编辑的《劳动最美》,及《名师说课》《走向快乐》等著作在全国各地公开发行。

观光堰口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思询着一个村子既以“堰口”命名,肯定与水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即令没有都江堰的宏伟,但灌溉田地孕育生灵的水堰绝对是有的。然而,在堰口村,我并没有看到期盼中的那个古老水堰。

倒是平整的田畈里一望无垠的夏荷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大小小的绿伞丛中,一只只红莲亭亭玉立,或怒放、或含苞、或半裸。清风拂过,满眼的绿叶红莲在湛蓝的天空下风情万种,让人无端想起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淡淡荷香中,让我停步沉思的是堰口村村委会门前那块镌刻“湖北养老第一镇”的元宝形巨石,这块横卧在黑土地上的米黄石向如织来客无言诉说堰口的历史风云:曾经的杨越楚鄂,昔日的农耕文明,而今的华丽转身,未来的宏伟蓝图。

只要说起堰口村,依托楚文化创建的鄂王城生态文化园似乎已成了本地“生态立村”的一块名片。确实,走进仿古春秋城楼的景点大门,园区内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所流泻出的都市风情,让人无法相信这里曾经的刀耕火种。

只有深入堰口村,才会知道值得我们止步观光的除了鄂王城生态文化园之外,还有以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导的湖北铭浩山庄。穿行绵延不绝的山丘,绿树成荫的山庄里,除了香樟丹桂等各类绿化苗木,水泥车道旁桃李成林、修竹摇曳也自成特色。偶有鸡啄草虫、鱼跃水面、鸽舞浅空,尽显田园风光。

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当下,农业依然为工业提供充足保障。湖北登峰换热器有限公司就在堰口村为企业开发了一片温馨的后花园。占地两千多亩的佳元山庄聚休闲、农业、商务于一体,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时不同,则景致有别。山庄里不仅有自己的苗木种植基地、禽畜养殖园区,还有大型会议场所、宴宾礼堂,为职工休闲疗养、业务洽谈提供了一个多功能服务园区。

堰口作为曾经的农业大村,除了落户湖北省胡氏苗圃等贴有农业标签的企业,也繁荣着嘉鑫电子有限公司等带有现代工业气息的数字化企业。大冶市金牛源泉米业本着“民以食为天,业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实现了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市场的快速流转,精加工的小麦、玉米、水稻远销全国各地,提醒着各方来客这里的农业本色初心不改。

改革开放之初的堰口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大量人力南下北上,造就了空心村中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倍增。而今,各种园区、企业为当地提供了足够的就业岗位,洗脚上田的农民无须远离故土,基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或自主经营、或打工领薪,从原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一跃进入小康水平。

现在考量一个村集体的综合实力,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在堰口村,除了物质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长足发展。村民集资修建的一进三重的王氏祖堂,不仅让祖宗的灵魂有了归宿,也为闲暇时的广场舞、地方戏提供一个大众化的舞台。门前曾经的烂泥潭已围栏成池,清澈的池水中游鱼历历可数。

打破了土地的千年禁锢后,现在的堰口村民,无论男女老幼对未来的发展都充满着自信和自豪。在投资万元的鄂王广场施工现场,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爽朗地告诉我,堰口不再是传统的农业村,我们也不再是传统的农民,因为这里是最美乡村。是的,依托地方经济、文化资源,重组原有经营模式,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娱乐、旅游养老等特色经济,提高堰口人的幸福指数是堰口村“生态立村”的核心目标。

作别堰口村,昔日阡陌纵横的羊肠田埂已然刷黑成宽敞的马路,两旁行道树上那一串串笑脸迎客的殷红灯笼,让人不禁质疑这里果真原来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乡村么?折过“鄂王故里”,凝视那尊昂首啸天的“金牛”,我似乎明白:堰口村其实是有一个无形水堰的。

铜草花香

读出价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tc/7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