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曾任全国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pf/mipso_5522592.html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下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此章《南华经□智北游篇》言: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无为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三王仁可为也,商周义可亏也,五霸礼相伪也,七国兵相乱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兵。夫礼者,五常之末,道之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经□上德篇》曰:高莫高於天也,天道无为尊高,圣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通玄经》曰:下莫下於地也,人道有为卑下,君子体之,天下乱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通玄经□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无为者,天下归之。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后世五帝下德有为者,四海归之。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通玄经》曰:三皇上仁者,海内归之。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商周上义者,一国归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通玄经》曰:五霸上礼者,一乡归之。

则攘臂而仍之。

《通玄经》曰:七国无此道德仁义礼五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则攘臂而仍之,天下大乱。

故失道而后德,

《南华经》曰:五帝失道而后用德,德不可至也。

失德而后仁,

《南华经》曰:三王失德而后用仁,仁可为者也。

失仁而后义,

《南华经》曰:商周失仁而后用义,义可亏也。

失义而后礼。

《南华经》曰:五霸失义而后用礼,礼相伪也。

夫礼者,

《通玄经》曰:末世为礼者,浅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浅行之则薄得福。夫礼者,实之文也。《南华经》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夫礼者,道之华也。

忠信之薄,

《通玄经》曰:末世修仁义则正一国,修礼乐则正一乡,德薄者小。

而乱之首。

《通玄经》曰:五霸用礼为兵,主为乱首。《南华经》曰:夫礼者,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通玄经》曰: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浅行之则厚得福,尽行之天下服。

道之华,

《通玄经》曰:古者修道德则正天下,德厚者大也。

而愚之始。

《通玄经》曰:五帝用德道先称,古虽愚而德有余。《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其觉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经》曰:是以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则内修其本,不外饰其末,道德无为也。

处其厚不处其薄,

《通玄经□上仁篇》文子问:仁义礼何以生乱,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人道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人事取与论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徧,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骄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人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通玄经》文子问师曰:后世仁义礼何以用兵刑,为薄於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道德淳厚,不用兵刑也。后世德性失,然后用仁义,仁义浇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太古圣人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尊号也,言善运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后世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而失天下也。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古者圣人天下数誉而不益善,至誉无誉,得至道之要也。体天无誉,天下长久也。

昔之得一者:

《冲虚经》曰:道无形埒,一气九变,复变而为一。一者,天地人物形变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华经》曰:天无为以之清。

地得一以宁,

《南华经》曰:地无为以之宁。

神得一以灵,

《南华经》曰:夫恬淡寂寞、虚静无为者,此养神之道也,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年寿长矣。昔广成子得之於道,千二百岁而形容未尝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经》曰: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谷。河海之源渊,流而不歇。

万物得一以生,

《南华经》曰: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洞灵经》曰:古者侯王不贵其仪,不采其誉,可谓有识者也。

其致之,

《南华经》曰:政一则不二。

天无以清将恐裂,

《通玄经》曰:天二气则成虹,阳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地无以宁将恐发,

《通玄经》曰:地二气则泄藏,阴不能常。

神无以灵将恐歇,

《通玄经》曰:人二气则生病,形劳而不休则歇,神用而不已则灭,神伤於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毙矣。《南华经》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神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竭则灭矣。

谷无以盈将恐竭,

《通玄经》曰:沟池涝则溢,旱则枯,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物之死也,草木枯槁。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蹙。

《通玄经》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贵。若高危满溢,不能长久。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通玄经□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通玄经□道原篇》曰:圣人自谓孤寡不谷,归其本根。

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通玄经》曰:志弱而事强,托小以包大,圣人法道之损者,所以自贱也。损则大,天下长久,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数誉无誉,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天下数誉而不加善恶,识所以贵哉,至誉无誉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经□符言篇》曰:古者无为尸名,不为谋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於无形,行於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始於无名,动於不得。己欲福先无视,欲利先远害,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乱。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此章《南华经》言: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阴阳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盈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夫天地寒暑,乃道阴阳之动用,生化万物之有无也。

反者道之动,

《通玄经》曰:阴气胜变为阳,反者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经》曰:阳气胜变为阴,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有无相生,万物化也。《冲虚经》曰:万物生化,出入化机,常生常化。

生於有,

《通玄经》曰:万物动而与阳同波,万物生也。《冲虚经》曰:万物有生,皆出於机而常生也。万物生者,不得不生。终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於无。

《通玄经》曰:万物静而与阴同德,万物化也。《冲虚经》曰:万物有化,皆入机而常化也。万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终者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竟

#1经不为大:『经』疑为『终』。

#2圣人而智已死:『而智』二字疑衍。

#3大盗乃止:原本作『大盗乃至』,据清刊本改。

#4小盗不起:『盗』原作『道』,据清刊本改。

6-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古襄寇才质集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言恶乎隐而有是非,皆因周学,言隐於文华,故有儒墨之是非,儒墨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周世天下儒墨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术学乱於天下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乎隐於儒学诸子。有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夷齐、屈原之所好也。有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孔子、孟轲之所好也。有语大功,立大名,理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兼功并者,伊尹、周公之所好也。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巢父、许由之所好也。若夫古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无不忘,心清静也,无不有,道无为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无为之道,圣人清静之德,天下大治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通玄经》曰:上古法天无为,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清静无为是谓天道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通玄经》曰:中世尚贤形教,尚贤者,疑惑之原也。中世守德而不怀道,道灭而德兴。

下士闻道,大笑之,

《通玄经》曰:下世任臣才学,任臣者,危亡之道也。下世绳绳,唯恐失学。《南华经□秋水篇》言:北海若谓河伯曰: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於学,以笑道无为之少,不似尔河伯自多於水,以笑北海之少乎?夫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井之墟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夏之时也;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学之教也。今尔出於泾河涯泪,观於大海,乃知尔丑,尔将何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海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气於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敢以自多。计四海之大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迭空之在大泽,岂足为大乎?计中国之多在海内也,不似稊米之在太仓,岂为多乎?计人物之多在九州也,不似毫毛之在马体,岂足多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大小各有限矣。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夫自细视大者不尽,岂不自失乎。

不笑不足以为道。

《南华经》辩士公孙龙问於魏公子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穷众口之辩,以笑庄子之言,茫然异之。公子牟隐几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大与,夫子奚不来入观之?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於是逡巡而却,告蛙吾之海曰#1: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於是坎蛙闻之适适然自惊,规规然自失。观於庄子极妙之言,尔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真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2往矣。公孙龙口呿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下,乃逸而走。

建言有之:

《南华经》盗跖谓孔子曰:且吾闻之古者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兵杀之心,此至德之隆,天下太平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唐虞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已来,皆乱人之徒也,岂足贵尚哉?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浇薄不淳,失其古朴,天下为乱矣。

明道若昧,

《南华经》曰:古之士内直道善无为者,与天为徒。今之士外曲礼敬有为者,与人为徒。

进道若退,

《南华经》曰:古之士无为治其内,而不有为治其外。今之士有为治其外,而不无为治其内。

夷道若颣,

《南华经》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有为守其外而不守其内。

上德若谷,

《通玄经》曰:古之士味道不舍也,今之士舍道不味也。释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

大白若辱,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大白若辱,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今下世之士,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广德若不足,

《南华经》曰:上古之士盛德若不足。《通玄经》曰:上士广德若不足也。今士不达真道者,虽智统天地,明辩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於天下。夫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治乱之本。

建德若偷,

《通玄经》曰:上古无为者,即无事累。无累之人,即天下为形影相随无为矣。下世之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学有所志,则大道有所忘。

质直若渝,

《通玄经》曰:今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羞耻不治也。

大方无隅,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规矩。后世以仁义礼乐为规矩,而知规矩之所用者能治人。上用规矩者,下亦有规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大器晚成,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德至大者无器用,大正不险,故民易导。后世小辩害道,小能丧德。夫通於一学,察於一能,可以曲说,未可广应於教治也。

大音希声,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音声,至终复朴,民无为匿。后世小善破治,小技丧朴。夫辩於一辞,审於一技,可以曲说,未可广应於治教也。

大象无形,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朴至大者无形状,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无好憎,是谓大通。

道隐无名。

《南华经》曰: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其孰能不僻学?唯古至智厚德至人,乃能游道於世而不僻学,顺人无为而不失己性,彼教不学於智,承意於道,不彼於学。《通玄经》曰:幽隐玄默,无为而治,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圣人之道也。

夫唯道,

《通玄经》曰:所谓古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治其内不治其外,以游天地之根,芒然彷徉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机械智巧不载於心,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为而成,不治而辩,逍遥无为也。天下自化,此真人之游纯粹素道。

善贷且成。

《南华经》老聃谓阳子居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为也,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不有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侧而游於道,无有者也。古者至人立於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不贷者,无出也,不推於物矣。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夫道者,原产有始,始於柔弱,成於刚强。欲刚者必以弱守之,积弱成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太古圣人以道镇之而损冲气,守柔弗强,以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南华经》曰:古圣毁志之勃,严恶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不为#3;故作是章戒王禀道谦和也。

道生一,

《通玄经□九守篇》曰:天地未形,窈窈冥浑而为一,寂然澄清者,道也。道生一,天也,清微为天。

一生二,

《通玄经》曰:一生二,地也,重浊为地。

二生三,

《通玄经》曰:二生三,人也,精气为人。

三生万物。

《通玄经》曰:三生万物,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

《通玄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以木实生於心,草实生於英。

冲气以为和。

《通玄经》曰: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是以胎卵生於中央。《南华经》曰:万物以形相生,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冲虚经》曰:冲和气者为人。

人之所恶,

《通玄经》曰:小人情性,皆好强而恶弱,好刚而恶柔,而不知失。

唯孤寡不谷,

《通玄经□道原篇》曰;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守谦损也。

而王公以为称。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日损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谦,功德不衰,天道然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

《通玄经□符篇》曰: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

《通玄经》曰:福莫大於无祸,利莫大於不丧,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人之所教,

《南华经》曰:儒曲礼:敬者所教,谦损也。

我亦教之。

《通玄经》曰:柔弱者生之徒也,柔弱为上。

强梁者,不得其死,

《通玄经》曰:末世而志强梁之气,故不能久,强梁者死。

吾将以为教父。

《通玄经》曰:刚强者,死之徒也,刚强为下。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纯粹素朴者,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万物之本也。明此无为以南面,陶唐为君也;明此无为以北面,虞舜为臣也。圣王以此无为处於君上,帝王天子之德也;老聃以此无为处於臣下,玄圣素王之道也。逸士以此虚静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士人以此恬淡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故老圣言:吾是以得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无为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

《通玄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驰骋天下之至坚。

《南华经》曰: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夫水之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无有入於无间,

《通玄经》曰:无有入於无间。《南华经》曰: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出,无本入无窍。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

吾是以知

《南华经》曰:老聃无为处於臣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无为之有益。

《通玄经□自然篇》曰:天地之道,无为而备,不求而得,吾是以知其无为而有益也。

不言之教,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故有不言之教,无为而心成者也。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无为之益,

《南华经》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无为为之谓天,无为言之谓德。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天下希及之。

《通玄经》曰:有益之本在之无益,故无益於治,有益於乱者,玄圣不为也。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不仁之人而贪富贵名利之惠,反以害其身。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之,许为相,庄周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於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为乎?子亟去,无污我。有国者羁,终身不仕,自快无为之道焉。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不受,真恶富贵也。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於名利,岂不悲哉。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隋珠之重哉,名利丧身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作是章焉。

名与身孰亲?

《南华经》曰:伯夷、叔齐、鲍焦、介子推,此四子者,重名轻死。

身与货孰多?

《南华经》曰: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糜。此四子之贤是好名利者也,而身不免乎戮。

得与亡孰病?

《南华经》曰:此其伯夷、叔齐、比干、子胥之属,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远乎?

是故甚爱必大费,

《通玄经》曰:虎豹之文来射,猨狄之捷来格,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武勇因强梁死,辩士因能亡。

多藏必厚亡。

《南华经》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剥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桂漆有用割剥亡身,而不知栎树无用之用得终天年。

知足不辱,

《南华经》曾子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养志者忘名,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知止不殆,

《冲虚经》曰:不贪货,何羡利?不贪贵,何羡名?此之谓顺民。《南华经》曰:名利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可以长久。

《通玄经》曰:璧瑗之器,礛P之功也;镆铘断利,砥砺之力也。狡兔死而猎犬烹,高禽尽而良弓藏,敌国灭而谋臣亡。功遂身退,天道然也,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惟君。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是以太古圣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体道清静无为,为天下之正,教其用无穷,故能长久,故作是章焉。

大成若缺,

《通玄经》曰:天圆不中规,地方不中矩,道至大者无规矩。

其用不弊。

《通玄经》曰:清静者,道之鉴也;清虚者,天之明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大盈若冲,

《通玄经》曰:天正不中钩,地直不中绳,德至大者无钩绳。

其用不穷。

《通玄经》曰:无为者,道之常也。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德而已矣。

大直若屈,

《南华经》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南华经》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德,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南华经》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辩若讷。

躁胜寒,

《通玄经》曰:阳气胜变为阴,故巧不可盈。

静胜热,

《通玄经》曰:阴气胜变为阳,故辩不可极。

清静天下正。

《通玄经》曰:古圣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此章《通玄经□上义篇》言: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时有危亡,平乱为民除害也,以危为宁矣。赤帝为大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今七国无道,贪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有则制之以兵革,戎马生於郊,天下大乱也。

天下有道,

《通玄经□精诚篇》曰:夫古之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暗行於道者,能有之也。

却走马以粪。

《通玄经□精诚篇》曰:却走马以粪,车轨不接於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沉。

天下无道,

《通玄经》曰:春秋天下无道,则乱为兵主。

戎马生於郊。

《洞灵经》曰:今春秋人主有道者寡,无道者众,不可舍本事末,以为战也。

罪莫大於可欲,

《通玄经》曰:罪莫大於无道。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兵,故忿兵败,此天之道也。

祸莫大於不知足,

《通玄经》曰:祸莫大於无德。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之贪兵,故贪兵死,此天之道也。

咎莫大於欲得。

《通玄经》曰:咎莫大於无德。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於敌国者,谓之骄兵,故骄兵灭,此天之道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通玄经》曰:古者养生知足,即罪不累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人君教不出户,以知天下之治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修之身然后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后可移於官长,天下治也。后世令出弥远,天下烦乱,知治弥少者,不修本身也。是以古之圣人无为,修本身正,不令而行,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天下自治也。

不出户,知天下,

《通玄经□精诚篇》曰:古者教不出户以知天下治者,此言精诚无为发於内也。《南华经》曰:古之人无为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不窥牖,见天道。

《通玄经》曰:不窥於牖以见天道,此言神气清静动於天也。

其出弥远,

《通玄经□九守篇》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者,此言精神有为,不可使外淫也。《南华经》曰:今之人有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

其知弥少。

《通玄经》曰:精诚越於外,智虑荡於内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其知弥少。《南华经》曰:今之人有为守其外,而不为其内。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不令之本,在於正身。

不行而知,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身不令而禁,不施而仁,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身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三皇,民结绳而无文,若此之时,天下太平则至治矣,此为道之治也。今遂至使民延头举踵而听学,曰某处有贤者,羸粮而趋学,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故兵马足迹接连乎诸侯之境,车轨辙结连乎千里之外,天下大乱。此为学之乱,则是上好学知之过也。夫好智之乱天下也,自三王以下者,尚文学是矣。舍夫种种淳朴之民,而悦夫役役劳学之佞,释夫恬淡无为之道,而悦哼哼华诞之意,哼哼华诞之词,末学纵横已乱於天下矣。

为学日益,

《通玄经》曰:周世博学多文,不免於乱。今以小学为教,不得大道清明立圣,专守文法,其於为治难矣。

为道日损。

《南华经》曰:古之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

《南华经》曰:损之又损之。

以至於无为。

《南华经》曰: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南华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取天下而无事。省事之本,在道日损。

及其有事,

《通玄经》曰:木生虫,还自蠹;人生事,还自贼。各以所好,反自为伤。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难矣,不足以取天下。

不足以取天下。

《通玄经》曰:位高者事不可烦,事烦难治,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竟

#1告蛙吾之海曰:『吾之海』应在下句『夫』字后。

#2往矣:疑作『子往矣』。

#3不为:疑作『无不为』。

7-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

古襄寇才质集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后世悬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有为政刑不守道也。古者圣人听其音则知其风,观其乐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识通其道,虽无一言,天下万民与之皆化者,求之一人,善信於道,太上神化也。故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保民如赤子,天下皆归矣。

圣人无常心,

《通玄经》曰:古圣人之心,日夜不忘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以远四海矣。

以百姓心为心。

《通玄经》曰:圣人在上则治,在下则民慕其意。

善者吾善之,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不祥,教不下堂而匡天下,民化迁善者,求之一人之己善也。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通玄经》曰: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退而自责。

信者吾信之,

《通玄经》曰: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於内,感动应於外,贤圣之化也。古者圣人教不下席而匡天下,民化如神者,求之一人之己信也。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通玄经》曰:古之君人者,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退而自责。

圣人在天下,

《通玄经》曰:治民之本务在安人。《南华经》曰:古之君人者,见一人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惵惵,为天下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见天下有害也,忧若有丧。

浑其心,

《通玄经》曰: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通玄经》曰: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圣人皆孩之。

《通玄经》曰:上视下如子,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视上如兄。视下如子叉王天下,视上如父又正天下,视下如弟即不以难为之死亡。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此章《通玄经》言:今七国君臣出生入死,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接,与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骨满野,胜败两亡,兵为死地,非善摄生徒也。盖闻古之善统摄其生徒者,无甲兵之死地,可谓善矣。今七国甲兵为之死地也。

出生入死,

《洞灵经》曰:有人於兵,能生死人。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生之徒十有三,

《通玄经》曰: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夫杀之。

死之徒十有三,

《通玄经》曰:善兵者杀,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人之生,

《洞灵经》曰:人之情性,欲生而恶死。

动之死地,

《通玄经□上仁篇》曰:兵杀伤人,故曰死地。

亦十有三。

《冲虚经》曰:兵为死地,而战死者太半。

夫何故?

《通玄经□九守》曰:夫七国之民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何故也?皆因兵杀之尔。

以其生生之厚。

《通玄经》曰:故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冲虚经》曰:其齐欲摄生,亦不假禽兽,熊罴虎豹为其帜而智於人也。

陆行不遇兕虎,

《南华经》曰: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

入军不被甲兵。

《南华经》曰: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兕无所投其角,

《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禽兽成群,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不伤人也。

虎无所措其爪,

《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是故禽兽可攀援而窥,不害人也。

兵无所容其刃。

《通玄经》曰: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措其威。

夫何故?

《通玄经》曰:夫古者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者,何故也?皆因太平无兵战矣。

以其无死地。

《通玄经》曰:古者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太平,以其无死地。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故道长乎性,德乎命。夫道德者,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以阴阳为炭,四时为候,陶铸万物者也。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金石不得不鸣,为藏道气也。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刻雕万物众形而道不为巧作。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不见其形,是谓之天门。天不产,万物育,地不长而万物化,天地无为也,而万物无不为也。道生万物也。

道生之,

《通玄经》曰:夫道者,所以相生长也。不生不长,万物不能遂长,生之长之,此之谓大道生万物也。

德畜之,

《通玄经》曰:夫德者,所以相畜养也。不畜不养,万物不能遂成,畜之养之,此之谓天德养万物也。

物形之,

《通玄经》:天运四时,雨露时降,生万物也。

势成之。

《通玄经》曰:地厚载物,含藏应用,养万物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通玄经》曰:物生者,道也。物长者,德也。道之存生,德之安形,道德者,万物之父母也。

道之尊,德之贵,

《通玄经》曰:夫道者,民之所尊也。德者,民之所贵也。

夫莫之爵,

《通玄经》曰:天下之所尊爵者,道也。《南华经》曰:道之所在,圣人尊之,物敢不敬乎?

而常自然。

《南华经》曰:天地之道,莫之为而常自然。

故道

《通玄经》曰:天道为文,地道为理,阴阳为纪,四时为使,命之曰道。甘雨以时,五谷蕃植,万物生成。

生之畜之,

《通玄经》曰:春生万物。万物春分而生,生之畜之。

长之育之,

《通玄经》曰:夏长万物。万物正夏而长,长之育之。

成之熟之,

《通玄经》曰:秋收万物。万物秋分而成,成之熟之。

养之覆之。

《通玄经》曰:冬藏万物。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养之覆之。《南华经》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韰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生而不有,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冲虚经》曰:故万物有色者,有道色色者。万物色之所色者,彰颜色矣。而道色於万物之色者,未尝显其颜色,此道无为之职也。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万物恃之以为其长物也,不见其所长而万物成,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冲虚经》曰:故万物有声者,有道声声者。万物声之所声者,闻音声矣。而道声於万物之声者,未尝发其音声,此道无为之职也。

长而不宰,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莫知其德,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冲虚经》曰:故万物有味者,有道味味者。万物味之所味者,尝滋味矣。而道味於万物之味者,未尝呈其滋味,此道无为之职也。

是谓玄德。

《冲虚经》曰:夫道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冻,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夫道无知也,无能也,道无为也,而万物无不知而无不能而无不为也,是谓玄德,无为之职也。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此章《南华经》言:天有六极五行,无为而治,帝王无为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士,天下载之,此谓上皇。古之王天下者,智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守道无为而天下治也。

天下有始,

《通玄经□自然篇》曰: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古圣人能知。所以天地以成,阴阳以形,万物以生,道为之命,无事与言,乃无为也。

以为天下母。

《通玄经□精诚篇》曰:天子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重,二德之美与天地配,故不可不轨大道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南华经》曰:天地无为也。

以知其子,

《南华经》曰:而无不为也。

既知其子,

《南华经》: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复守其母,

《南华经》曰:上守无为而物自化。

殁身不殆。

《通玄经》曰:无为之本务去聪明,闭四关,止五情,即与道沦,神明藏於无形,精神及於真道,段身不殆。

塞其兑,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大道无为,口当而不以言,心条通而不以思虑,直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害也。故精留於口,即其言当,集於心,即其虑通。动天下无为,不言而公,不虑而得。

闭其门,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大道无为,耳聪而不以听,目明而不以视,忘而不为,智而不务,故精存於耳,即其听聪,存於目,即其视明。动天下无为也,不听而聪,不视而明。

终身不勤。

《通玄经》曰:故闭四关,即终身无患,四肢九窍不生欲病,是谓真人。

开其兑,

《通玄经》曰:后世小成有为,开其兑,以口言,以心虑,巧辩矫世俗也。

济其事,

《通玄经》曰:后世小成书学,济其事,以目视,以耳听,聪明矫世俗也。

终身不救。

《通玄经□上礼篇》曰:末世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人何则不本其心之所以欲,而禁其目之所欲,不原其耳目之所以欲,而防其乐之所乐,是犹圈兽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塞之以手,故曰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通玄经》曰:古圣人以道莅天下守微妙者,见小也。见小故能致其明,是故聪明广智,守之以愚。先王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

守柔曰强。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以道莅天下守柔弱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是故多闻博辩,守之以讷。先王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

用其光,

《通玄经□下德篇》曰:后世用其光,是谓重伤。

复归其明,

《通玄经》曰:后世复归其明,重伤之人无寿类也。

无遗身殃,

《通玄经》曰:道有智则乱,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故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以老,以丧其天年而已。夫饰其外伤其内,壮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

是谓袭常。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无好憎,大通无为,何往而不成。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此章《洞灵经》言:近古已来,天下奸邪者众,正直者寡,轻薄淫邪者多,敦方退静者少。奸邪出言惑於忠正,遂使天下之人交相邪淫而不正矣。古者天自成,地自宁,万物醇化,鬼神不能灵。末世天子奇异,大臣怪僻,则鬼神之术至。神怒者,非不事神也。淫祀胜,神愈怒。民好邪径,事鬼神也。天下淫祀,风俗妖邪,破家失业也。

使我

《冲虚经》曰:仁义益衰,民性益薄,此道不行。

介然有知,

《通玄经》曰: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悦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知慕之。

行於大道,

《通玄经》曰:悦道者众,用道者寡,慕道者多,行道者少。

唯施是畏。

《冲虚经》曰: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

大道甚夷,

《通玄经》曰: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反。

民甚好径。

《通玄经》曰:民甚好於邪径,事鬼神也。淫祀胜,神愈怒。

朝甚除,

《洞灵经》曰:为治之本务在安人,若时事不袭,夺之以土功,是谓大凶。《冲虚经》曰:齐鲁多机巧,有善土木者。

田甚芜,

《洞灵经》曰:人舍本事末。古者圣王之所以治人者,先务农人,农人则朴,朴则易用,则边境安。人农则童,童则少私爱而公法玄。《通玄经》论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识,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帝亲耕,后亲识,以为天下先。是故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衣食饶裕,奸邪不生。不夺时之本,在於省事。

仓甚虚,

《洞灵经》曰:农攻食,工攻器,商攻货,谷者人之天,是以兴王务农。王不务农,是弃人也,王而弃人,将何国哉。《通玄经》曰: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国富其史,治国若不足,亡国困仓虚,故曰上无事而民自富。足用之本,在於不夺时。

服文彩,

《南华经》曰:末世所乐者,美服好色,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以教民俗,缝衣浅带,浇薄不淳。

带利剑,

《南华经》庄子说赵文王好剑曰:臣有三剑,惟王所用。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今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匹夫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庄剑事已毕奏已。於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厌饮食,

《南华经》曰:末世所乐者,滋味音声,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财货有余,

《南华经》曰: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贪货而取利。

是谓盗夸,

《南华经》曰:凡此七经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爱意绝体而贪,此不亦惑乎?《冲虚经》曰: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耻心,何盗之为?於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匿焉。

非道也哉。

《通玄经》曰:淳化之本在去华巧。《南华经》曰:智巧奢华,不足以定天下,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此章《通玄经》文子问曰:夫子之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上世之王,继嗣因业,亦有无道各役其世而无祸败者,何道以然?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活有厚薄,天下时有亡家败国,无道德之故也。若夙夜不懈,战战竞竞,常恐危亡,慎守不失。若纵欲怠情,不能慎守,其亡无时。使桀纣循道行德,汤武虽贤,无所建其功也。古之善建者不拔,善守者不失,故子孙祭祀不辍,善守不绝,天下长久也。

善建者不拔,

《通玄经》曰:古之善建者不拔,言建之修德,无为无好,守谦俭也。《洞灵经》曰:文王静作进退,天必赞之,卜世三十。

善抱者不脱,

《通玄经》曰:古之王者处大满而不溢,居高贵而无骄。处大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居高不骄,所以长守贵也。《洞灵经》曰:文王之德,纣不能害。梦启之寿,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子孙祭祀不辍。

《通玄经》曰: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其於此矣。

修之身,其德乃真;

《通玄经□微明篇》曰:士庶有道则全其身,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南华经》曰:古者五官殊职,庶人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家,其德乃余;

《通玄经》曰:古者大夫有道,不失其家,故曰修之家,其德乃余。《南华经》曰:大夫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乡,其德乃长;

《通玄经》曰:古者州郡有道,不失其乡,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国,其德乃丰;

《通玄经》曰:古者诸侯有道,不失其国,故曰修之国,其德乃丰。《南华经》曰:诸侯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通玄经》曰:古者天子有道,长有天下,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南华经》曰:天子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故以身观身,

《南华经》曰:末世五者不修,失莫大焉。庶人不修,失其身也。

以家观家,

《南华经》曰:大夫不修,失其家也。

以乡观乡,

《南华经》曰:州郡不修,失其乡也。

以国观国,

《南华经》曰:诸侯不修,失其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

《南华经》曰:天子不修,失其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玄经》曰:不失国本在乎善守,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德。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此章《南华经□马蹄篇》言:上古大道至德之世,其民童蒙若赤子也。其行填填,不知东西,其视颠颠,不知昏明。当是时也,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不害人也,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不伤人也。禽兽不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於祸福,谨於去就,莫之能害也,含德之所致矣。《冲虚经》曰:太古之时,禽兽与人同居,与人并行。五帝三王之时,禽兽始惊散乱矣。逮於末世,禽兽隐伏逃窜,以避其难。《通玄经》曰:及至末世,道衰德薄,人为贼也,禽兽虫蛇皆为人害,故铸铁锻刃以御其难。上古含德之厚,性比赤子,无利害之心,古朴长寿也。

含德之厚,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恬愉无矜而德乎和,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冲虚经》曰: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比於赤子。

《通玄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其民童蒙如三月婴兄不知利害,盗贼不行,含德之所政矣。《南华经》曰:卫生之经能儿子乎?终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身槁木之枝。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人灾物害也。

毒虫不螫,

《通玄经□精诚篇》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虫蛇无不有其尾毒,藏其螫毒,不蜇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猛兽不据,

《通玄经》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猛兽无不有其爪牙,走兽之群可系羁而从,不害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攫鸟不搏。

《通玄经》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禽鸟无不有其爪距,飞鸟之巢可俯而探,不伤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骨弱筋柔而握固,

《南华经》曰:儿子终日握而手不掜,同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喧偏,不在外也,是至人之德矣。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南华经》曰:儿子动不知所为,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精之至也。《冲虚经》曰:婴兄之全。

终日号而嗌不嘎,和之至。

《南华经》曰: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嘎,和之至。

知和曰常,

《通玄经□下德篇》曰:上古重生,重生轻利,无所害神,有寿岁矣,故曰知和曰常。《冲虚经》曰:上古赤子婴孩之性也,炁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

知常曰明,

《通玄经》曰:后世轻生重利,是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故曰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冲虚经》曰:其在童幼也,矜巧能修,名誉夸张於世。《通玄经》曰: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冲虚经》曰:其在少壮也,则血气飘溢,欲虑充焉,物所攻焉,德故衰焉。《通玄经》曰: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冲虚经》曰:其在老耄也,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通玄经》曰: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耗以老。

是谓不道,

《通玄经》曰:人有夭死,非命而亡,薄贱其身,病共杀之。非恬愉者无以明德,故人强非道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不道早死。

不道早死。

《冲虚经》曰:其在死亡也,则之於息焉,反其极焉。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此章《南华经》言: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诸子是者,九流闻其异端之风而喜悦之,以绳墨自矫,以备世之急,毁古之道德,不与先王同。夫为天下以养民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焉,害民之士者矣。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评之事则不乐,皆囿域於物,失其道者也。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宫,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广治,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不为害也。九流塞道,书学繁乱也。

知者不言,

《南华经》曰:古士无为无思无虑,始知道,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南华经》曰:下士有为,因贵言传书为形名声色,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塞其兑,

《通玄经□下德篇》曰:古士塞其兑,其言也讱,大辩若讷。

闭其门,

《通玄经》曰:古士闭其门,默聪明也,大巧若拙。

挫其锐,

《通玄经》曰:古士挫其锐,去健羡也,无兵器矣。

解其纷,

《通玄经》曰:古士解其纷,无争乱也,天下安静。

和其光,

《通玄经》曰:古士和其光,无怨逆也。

同其尘,

《通玄经》曰:古士同其尘,无争怨也。

是谓玄同。

《南华经》颜回曰: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谓坐忘。《通玄经》曰:万物玄同,无是无非。

故不可得而亲,

《南华经》曰:仁义之士贵际,察士无凌评之事则不乐。

不可得而疏;

《南华经》曰:礼教之士敬容,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

不可得而利,

《南华经》曰: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通玄经》曰:夫怨者,逆德也。争者,人之所乱也。阴谋逆德治人之乱,逆之至也。非祸人不能成祸。

不可得而害;

《南华经》曰:勇敢之士乐杀,兵革之士乐战。《通玄经》曰:兵者,凶器也。好用凶器治人之乱,逆之至也。非祸人不能成祸。

不可得而贵,

《南华经》曰:不以贵为安,不恃势而尊。不荣通,无天怨。

不可得而贱,

《通玄经》曰:不须财而富,不以贱为危。不丑穷,无人非。

故为天下贵。

《南华经》曰:古者毁志之勃。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竟

8-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

古襄寇才质集

以政治国章第五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春秋五霸,智诈萌生,盗贼滋章,上下相怨,号令不行。夫水浊者鱼崄,政苛者民乱。上多禁则下多挠,上多求则下交争,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五霸兵刑生贼乱也。

以政治国,

《通玄经□上礼篇》曰:以政治国,先为不可胜之政,而后求胜於敌。以未治而攻人之乱,是谓以火应火,以水应水,同莫足以相治,名之曰益多。

以奇用兵,

《通玄经》曰:以奇用兵,故以异为奇,奇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逸为劳。奇正之相应,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何往而不胜。

以无事取天下。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取天下而无事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通玄经》曰:事繁难治,法苛难行。

天下多忌讳,

《洞灵经》曰:俗多忌讳,则情志不通而天下胶戾矣;俗无忌讳,则抑闭开舒而欢忻交通矣。

而民弥贫;

《通玄经》曰:食者,人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故人主者,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故群生遂长,万物蕃植,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蒸,以为民资。生无乏用,死无传尸,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之道也。今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

《通玄经》曰:坚甲利刃,不足以恃强。

国家滋昏;

《通玄经》:人君好勇,使民斗争,国家多难,其下必有劫杀之乱矣。

人多技巧,

《通玄经》曰:人多智能,奇物滋起。

奇物滋起;

《南华经》曰:夫巧智神圣之人,吾自以为失焉。且以巧斗力者太至,则多奇功;刻核太至,下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

法令滋章,

《通玄经》曰:治国有理,不在文辩。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盗贼多有。

《通玄经》曰:智诈萌生,盗贼滋章。

故圣人云:

《通玄经》曰:法能杀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末世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古道淳朴而无盗心哉。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无为而民自化,

《通玄经□道原篇》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故上无为而民自化。

我无事而民自富,

《通玄经》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故上无事而民自富。

我好静而民自正,

《通玄经》曰:我好静而民自正,故上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欲而民自朴。

《通玄经》曰:我无欲而民自朴,故上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此章《南华经□骈拇篇》言:自三王已下者,天下何其仁义规矩钩绳嚣嚣然,雕琢於人之正性也。且夫三王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刻削其正性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淫其正德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绳索之固,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是其政於辩察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劳而无功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奚足以济世哉?三王政察民弊也。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通玄经□上礼篇》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石在中形见於外,非不厚且清也,鱼鳖蛟龙莫之归焉。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无所荫庇故也。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通玄经》曰:后世为政,以苛为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如此者,譬犹广革者也,大则大裂之道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

《通玄经》曰: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福兮祸所伏。

《通玄经》曰:三王明浅,然后任察。任察者,下取善以事上则蔽。夫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知乱之本。为察者则生乱,乱俗,亡国之风也。

孰知其极?

《通玄经》曰:祸福利害,非古圣人莫之能分,故曰孰知其极。

其无正邪?

《通玄经》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难而必败。

正复为奇,

《洞灵经》曰:近古是来,天下正直者寡。政省一则民淳朴,苍生正,可化不可刑也。

善复为妖。

《洞灵经》曰:近古是来,天下奸邪者众。政烦苛则民奸伪,当责众人之邪者,视己正乎哉。

民之迷,其日固久。

《通玄经》曰:后世以小成仁义为规矩,而知钩绳规矩之所用者能治人,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钩绳不能正曲直。上用规矩者,下亦有规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水浊者鱼呛,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则下多诈,上烦扰则下不定。不知一人无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末,无以异於凿渠以止水,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是以圣人事省而治,求寡易赡,所修者,本也。方而不割,康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四者诚修正道治矣。

方而不割,

《通玄经□道德篇》曰:古者御之以道,方而不割,则民附化。《南华经》曰:古者有常然之道,方者不以矩。

廉而不刿,

《通玄经》曰:古者养之以德,廉而不刿,则民服也。《南华经》曰:古者常然之道,圆者不以规。

直而不肆,

《通玄经》曰:无加以力,直而不肆,则民足俭。《南华经》曰:古者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

光而不耀。

《通玄经》曰:无示以贤,光而不耀,则民淳朴。《南华经》曰:古圣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贵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富贵而啬俭,可谓有德者也。民俭,国久也。

治人事天,

《通玄经》曰:人主之有民,犹城之有基。基厚则城固,民富则国丰。

莫若啬。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以道莅天下,啬俭损缺者,见少也,见少故能成其广,可以长久。

夫唯啬,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俭以养生。

是谓早服。

《通玄经》曰:俭则民不饥。

早服谓之重积德,

《通玄经》曰:积德成王,积石成山,积水成河。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通玄经》曰:善为政者积其德,积德而民可用也。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去奢守俭,故能长久。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不敢奢骄,守俭故能久。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通玄经》曰:民者,国之根也。俭者,人之本也。

是谓深根固蒂,

《通玄经》曰:人主之有民,犹木之有根。木大者,根深则蒂固。

长生久视之道。

《通玄经》曰:民,根本也。国,枝叶也。根本深壮。枝叶茂胜。

治大国章第六十

此章《南华经》言:吾师乎?吾师乎?韰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於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古者圣人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道不伤民,天下和乐,与民和乐也。

治大国,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明白於天地无为之德者,此之谓大宗大本,宗本於道,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故知天乐者,无天怨也。

若烹小鲜。

《南华经》曰:圣人所以无为,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民乐。故知民乐者,无人非也。

以道莅天下,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此之谓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故知天乐者,无物累也。

其鬼不神。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此之谓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民乐。故知民乐者,无鬼责也。

非其鬼不神,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言以虚静,推於天地,通於万物,此之谓天乐,与天和者也。

其神不伤民,

《通玄经□精诚篇》曰:太上神化,民无言。而神化有言也,

非其神不伤民,

《通玄经》曰:无言之神化者,化载无言,不伤有神人之神性者也。

圣人亦不伤民。

《通玄经》曰:民无为而治,有为也则伤。无为而治者,

夫两不相伤,

《通玄经》曰:为者,不能无为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伤民也。

故德交归焉。

《通玄经》曰:古知天乐者,圣人之心,无为以畜养天下,天下和乐也。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此章《通玄经》言:战国天下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即气实而志强,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浚上,执维坚强,作难结怨,久不为和,天下大乱。故交结国静,罢兵不争,天下太平也。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通玄经》曰:故道不以坚强胜,不以贪竞得。胜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与之。柔弱则胜,仁义则得。

天下之牝。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为天下牝,故能长久。

牝常以静胜牡,

《通玄经》曰:用兵取胜之道,以治待乱,以静待动,以牝待牡,不可先动也。

以静为下。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执雌牝,故能立其雄。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守静道,拘雌节,柔弱以静安。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通玄经》曰:以大事小,谓之变人。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通玄经》曰:以小犯大,谓之逆天。

故或下以取,

《通玄经》曰:小弱有道,不争而得。

或下而取。

《通玄经》曰:强大有道,不战而克。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冲虚经》曰:小国吾抚之,若赖兵权,灭亡可待。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冲虚经》曰;大国吾事之,是求安之道。

两者各得其所欲,

《南华经》曰;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故大者宜为下。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卑谦清浄者,见下也。见下故能执其高,矜者不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圣人之治也,治外乎必先治内,无为清静,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后世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之,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劳而无功,不如三皇坐行此无为之道,不劳而自治矣。进道不劳也。

道者,

《通玄经》曰:道生万物,理於阴阳,化为四时,分为五行,各得其所,命之曰道。

万物之奥,

《南华经》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善人之宝,

《南华经》曰:且道者,庶物得之者生,为事顺之者成。《通玄经》曰:天下莫易於为善,所谓为善者,则静而无为,适性辞余,无所诱惑,循性保真,无变於已,故为善易也。

不善人之所保。

《南华经》曰:且道者,庶物失之者死,为事逆之者败。《通玄经》曰:天下莫难於为不善,所谓为不善者,浇蔽矫诈,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为不善难也。

美言可以市,

《通玄经》曰:先教以道,次导以德,可以诱善。

尊行可以加人。

《通玄经》曰:简劝不听,即加之以威刑。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通玄经》曰:如此严诫,不善何有。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故立天子,

《通玄经》曰:古之立天子者,以立天下之道,反本无为,虚静自化。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民强掩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智诈不以相教,积财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之。

置三公,

《通玄经》曰:古者一人之明不徧周海内,故置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又立诸侯以教诲之。

虽有拱璧,

《通玄经》曰: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唐瘦癯,舜黎黑,禹胼胝,非欲贪禄慕位,将欲事起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思虑不困,於是求赡而不劳者,未之有也。

以先驷马,

《通玄经》曰: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自卖,管仲缚束,墨子无黔突,孔子无暖席,四体不勤。於是求赡而不劳者,未之有也。

不如坐进此道。

《通玄经》曰:古者三皇,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无一言而大动天下,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之已能以神化者也。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通玄经》曰:古者君臣上操约少之事,下效易为之功,君臣不相厌,行之久远也。《洞灵经》曰:人主清心省事,人臣钦检守职,太平立致矣。

不日求以得,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无为,能取百川归之。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坐,天地之道,无为而备,不求而得。

有罪以免耶?

《南华经》曰:古者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则自治矣。

故为天下贵。

《南华经》曰: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此章《南华经》言:应帝王无为之治,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无为,其卧徐徐,无寝梦也,其觉于于,无思虑也。其智清信而不诈也,其德甚真而不伪也,未始其道入於非人。有虞氏有为,其犹减善仁义以要求人心为善,亦得人心诈伪,而未始仁心出於非人。古者圣人能为无为之道,无事无味不为难也。

为无为,

《通玄经》曰:为无为,事无事也。《南华经》曰:逍遥无为也。

事无事,

《通玄经》曰:事无事,知不知也。《南华经》曰:逍遥乎无事之业。

味无味。

《通玄经》曰:古之人味道不舍也,今之人舍道不味也。

大小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道大以小为成。古圣人法天无为,柔弱微妙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

多少,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多以少为主,道多以少而成。古圣人法天无为,以道莅天下,损缺其明者,见少也。见少,故能成其美。

报怨以德。

《通玄经》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患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矣。

图难於其易,

《通玄经》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难而必败。

为大於其细。

《通玄经》曰:事或易为而难成者,或难成而易败者。易为而难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言也。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通玄经》曰:人皆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难成其道矣。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通玄经》曰:以博奕之日问道,闻见深矣。易而不难,小而不大。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行而治,不为而成,是以天心动化精诚为教者,三皇无为也。

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无为,无不为大,百川归之,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通玄经》曰:言而不信,施而不仁,行而不治,为而不成,是以外貌有为者,五帝三王不精诚於道也。

多易必多难。

《通玄经》曰:后世无政教之原,而欲为万人之上也,难矣。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事者难成易败,言者难立易废,是以圣人之所留心於道,明者之所独见於无为也。

犹难之,故终无难。

《通玄经》曰:舍其易而必成,从事於难必败,愚惑之所政。上无为也,下亦无为。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之人邪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伪。不闻道者无以反正,不通德者不能清静。原人之性无邪秽,久好於邪,则易易而忘其本,即好於邪。水之性欲清,沙土秽之,人之性欲正,邪言害之。知其己奸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己欲无所用,虽廉者不能让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以为天下笑者,未尝非己所好也,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於己,万物变为尘垢,无所用矣。故曰: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其安易持,

《通玄经》曰:智虑邪正者,祸福之门也。

其未兆易谋,

《通玄经》曰:动静公私者,利害之枢机也。

其脆易破,

《通玄经》曰:夫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其微易散。

《通玄经》曰:积正成福,积邪成祸。

为之於未有,

《通玄经》曰: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於大患至,不可不慎也。后人皆知祸发救患,不知慎微使患不生。夫使患不生易,施於救患难。

治之於未乱。

《通玄经》曰:道者慎小微,大祸不滋。今人不务慎微使患不生,而务祸成施救於患,虽神人不能为。谋患祸之所由来,万万为法,无方可救。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通玄经》曰:十围之木始於把,毫末渐长,积小成大。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通玄经》曰:百仞之台始於下,累土成山,积微成广。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通玄经》曰:跛鳖千里,跬步不休,积近成远。

为者败之,

《洞灵经》曰:好质白之物者,以黑为污。夫好货甚者,不见他物之可好;好邪甚者,不见正道之可好。末世人夭者,非不为术也,巧术甚,人愈短。《通玄经》曰:夫好事者未尝不穷,好邪者未尝不失。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曰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洞灵经》曰:好质黑之物者,以白为污。夫好马甚者,不见他物之可好;好鬼甚者,不见神明之可好。末世神怒者,非不祀神也,淫祀胜,神愈怒。《通玄经》曰: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怨,为天下笑,未尝非好欲也,故曰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今天下之人邪於神鬼,孰能正之?治在道不在术,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无为,故无败,

《通玄经》曰:好於淫祀,不顾后祸者,邪气也,故曰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通玄经》曰:末世执於鬼神,不顾后患者,邪气也,故曰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通玄经》曰:祸福之起微而不可见,小人不知祸患之门,动而陷於罪,不慎微好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通玄经□符言篇》曰:官败於失政,孝衰於无终,患生於执为,病在於不慎,故慎终如始,无败事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圣人见其终始,不可不察也。纣为象着而箕子唏其华侈,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其非礼。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欲不欲,

《南华经》曰:古人欲者,欲其所不能欲也,至欲於道矣。

不贵难得之货;

《通玄经》曰:古人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

学不学,

《南华经》曰:古之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至学於道矣。

复众人之所过。

《通玄经》曰:古人之於善也,无小而不行;其於过也,无微而不改。

以辅万物之自然,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者,性合乎道也,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听而聪,自然之道也。

而不敢为。

《南华经》曰:古者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竟

9-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

古襄寇才质集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民朴易治也。

古之善为道者,

《南华经》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非以明民,

《通玄经》曰:至忠复朴,民无伪匿。

将以愚之。

《南华经》曰: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则易治矣。

民之难治,

《南华经》曰:今周学智巧文华,不足以定天下,民难治矣。

以其智多。

《南华经》曰:上诚好智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故桀纣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智。今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通玄经》曰:是故以智为治者,任一人之才难以持国。为智惠者则生奸,奸俗,亡国之风也,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通玄经□道原篇》曰:古者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

《南华经》曰:去小智而大智明矣。

亦楷式。

《通玄经》曰:以文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独任其智,失则多矣。好智穷术也,以智生患。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难矣。知其治之本者,去巧智而已,无为自化。

常知楷式,

《通玄经》曰:今欲学其道,不得清明玄圣,专守文籍,必不能为治矣。

是谓玄德。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唯同乎大和持自然应者为能有治,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

《通玄经□自然篇》曰:上古圣人与天地相保,公正修道,人道深即德深,德深即功名遂成,此谓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通玄经》曰:其与物反矣。注云:长处不智,故谓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南华经》曰:与天地相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此章《通玄经》言:上古圣人以道镇之,退而勿有,法於江海,不为其大,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让不在争,是以古之圣人,欲责於人者先贵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胜人者先自弱,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重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於道矣。德施天下,守之以让,先王所以守天下,故能长久,法海让王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

《通玄经□自然仓》曰:江海洼下,百川归之,能成其广。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通玄经》曰:江海因下为之,天池即渊德,鱼鳖归焉。故海不让东流,大之至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辞让者,见下也。见下,故能致其高,矜者不立。《南华经》曰:昔者尧舜让而帝之,汤武争而王之,白公争而灭之。

欲上人,以其言下之,

《通玄经□道德篇》曰: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天下必效其欢爱,莫不推让。

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通玄经》曰: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后之。天下进其仁义,而无苛气。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

《通玄经□道原篇》曰: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

处前而人不害。

《通玄经》曰: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虽绝国殊俗,蛆飞蠕动,莫不亲爱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通玄经》曰: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无之而不通,无往而不遂,故为天下贵。

以其不争,

《通玄经□自然篇》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江海为下也。江海洼下不争,百川归之,故莫能与之争。故道不以雄武立,在天下推己,不在於自取。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通玄经》曰:常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以其不争於万物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夫道者,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日月以之行,山以之高,渊以之深,禽以之飞,兽以之走,麟以之游,凤以之翔。以卑取尊,以亡取存,以退取先。夫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上古圣人守柔弗强,退而勿有,不敢骄奢,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可以长久,三宝广大也。

天下皆谓我道大,

《通玄经》曰:我道无为,无所私受也。

似不肖。

《通玄经》曰:我德含愚,而容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江海无为,处不肖之地,故为天下王。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通玄经》曰:古者圣王聪明智惠,守之以愚,无为而天下治。

我有三宝,

《通玄经》曰:我道有三宝,以卑取尊,以俭取广,以退取先。

保而持之。

《通玄经》曰:夫道者,以其保之。

一曰慈,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卑以自卫。

二曰俭,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多以少为始,俭以自固。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先以后为主,后以自让。

夫慈,故能勇;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卑者,所以自下也。卑则尊,此天道之所成也。

俭,故能广;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俭者,所以自少也。俭则广,此天道之所成也。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后也。退则先,此天道之所成也。

今舍其慈且勇,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强而恶弱,而不知失,强梁者亡。

舍其俭且广,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奢而恶俭,而不知失,骄奢者亡。

舍其后且先,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先而恶后,而不知失,争先者丧。

死矣。

《通玄经》曰:勇强之本,务在卑弱;广用之本,务在俭约;争先之本,务在谦退。三者既失,国家丧亡。

夫慈,以战则胜,

《通玄经》曰:故道不以坚强胜,在天下自服,不在於自取,柔弱则胜。

以守则固。

《通玄经》曰:末世城高池深,不足以为固。善守者,无与御。

天将梂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洞灵经》曰:道德盛则鬼神助,可谓有德者也。

以慈卫之。

《通玄经》曰: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

善为士者章第六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魏武侯谓徐无鬼曰: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徐无鬼曰:君兵如鹤列於丽谯门之间,阵无以徒骥於锱坛之宫,岂为偃兵?古者无藏逆於得,无以巧胜人,不以谋胜人,不以战胜人。今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和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为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无为之情而不撄挠。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古之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用贤不争,天下太平也。

善为士者不武,

《洞灵经》曰:甲兵不足以恃强。

善战者不怒,

《通玄经》曰:古善用兵者畜其怒,怒畜而威可立也。

善胜敌者不争,

《通玄经》曰:善战者无与斗,乘时势,因民欲,而天下服。

善用人者为之下。

《通玄经》:古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若舌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夫夏后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贤人也,不以小恶妨大美。夫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於天下,即难矣。

是谓不争之德,

《通玄经》曰: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德者也。

是谓用人之力,

《通玄经》曰:爱贤之谓仁,敬贤之谓礼。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通玄经》曰: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诛暴救弱,谓之义兵。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兵。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兵。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之贪兵。持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於敌国者,谓之骄兵。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之道也。今战国乱臣贼子用兵轻敌#1,掩袭不备,先僭致祸也,祸莫大於轻敌。

用兵有言:

《通玄经□上礼》曰:以奇用兵,奇逸为劳,奇饱为饥,奇静为动,奇治为乱,奇后为先。何往而不胜?后者胜矣。

吾不敢为主

《通玄经》曰:先唱者,穷之路也。

而为客,

《通玄经》曰:后动者,建之源也。

不敢进寸

《通玄经》曰:屈者,所以求伸也。

而退尺。

《通玄经》曰:屈寸以伸尺,君子为之。

是谓行无行,

《通玄经》曰:举兵以为人者,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

攘无臂,

《通玄经》曰: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仍无敌,

《通玄经》曰:众之所去,虽大必立。

执无兵。

《通玄经》曰:古者怀制胜利於不战而罢兵也,诸侯宾伏,此用兵之上也。

祸莫大於轻敌,

《通玄经》曰:武勇以强梁死,辩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胜,不能以智不知其败。勇於一能,察於一辞,可与曲说,未可广应。

轻敌则几丧吾宝。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观影而知持后,后动者未尝失宜。故圣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后者为上。

故抗兵相加,

《通玄经》曰:闻敌国之君有暴厉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而敌相当欲交兵接刃,后者胜矣。

哀者胜矣。

《通玄经》曰:所谓后者,圣人守静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功大靡坚,不能与争也。后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此章《冲虚经》言: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不知。太宰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太宰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问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蔷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谓大圣人矣。故老圣曰:吾言大道,无为之化也。

吾言

《南华真经》曰:老聃明白於天地无为简易之德者,此之谓大宗大本大宗师也。

甚易知,

《通玄经》曰:治大国者,道不可小。国地广者,制不可狭。王位高者,事不可烦。治民众者,教不可苛。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寡难赡,大较易为之智,曲辩难为治。故无益於治,有益为乱者,圣人不为也。无益於用,有益於费者,智不行也。故功不厌约,事不厌省,求不厌寡。功约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赡。

其易行。

《通玄经》曰: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夫通於一技,审於一事,察於一能,可以曲说,末可广应於治要也。道之言曰:芒芒昧昧,与天同气。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无一焉者亡。故不言而治,无事而化,是以天心动化无为者也。故有道以治之法、事少足以治,无道以治之法,事多足以乱。

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天下民甚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不能知行也。

莫能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学蔽德不能知也。《南华经》曰:古者德固不小识,后世小识伤德,不能知也。

莫能行。

《通玄经》曰:末世小善塞道,不能行也。《南华经》曰:古者道固不小行,后世小行伤道,不能行也。

言有宗,

《通玄经□微明篇》曰:言有宗,事有君,至言去言。

事有君。

《通玄经□精诚篇》曰:言有宗,事有本,至为去为。

夫唯无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学,争鱼者濡,逐驮者趋,浅之人所争者,末矣,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道,失其宗本,技能虽多,濡沬浅涸,不如寡言,害众着任而使断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稀,

《冲虚经》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谓大圣人矣。

则我者贵。

《通玄经》曰:幽凭玄默,无为而治,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圣人也。所贵乎道者,贵其龙变也,唯神化为贵。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不离於宗谓之天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於变化,谓之圣人。

被褐怀玉。

《通玄经》曰:玉在山而草木润,珠在渊而岸不桔,道在中而形自治。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此章《南华真经》言:道不欲杂,杂学士多,多则扰,扰则乱,乱则忧患斯起,忧而不能救。其书学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於下,万民怀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趣私,内外相举,奸者在位,贤者隐处。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诸子之书是者,儒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驳杂无治,其言也繁乱不中於用。墨家墨翟、禽滑厘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墨子称禹道,将使彼世之墨者必自劳苦。名家宋钘、尹文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以为无益於天下。法家彭蒙、田骈、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於死人之理。公孙龙纵横辩者之徒,能以辩服人口,不能以辩服人之心,皆书学巧智教民伪端,而纵之於僻邪淫#2,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也。独在巧智,失则多矣,好智穷术也,以智治国,国之贼。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食;人生学,还自乱。上多学,下多事;上多事,下烦乱。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无为自正。今诸子之书邪说奸言,为天下繁乱之蔽也。

知不知,上

《通玄经˙符言篇》曰:古士善用道者,无为自化,终无害也,故曰: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通玄经》曰:今士不知道者,有为自乱,福为祸也,故曰: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

《通玄经》曰:下士众人皆之书学利利,利学为病而不知病病。

是以不病

《南华经》曰: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有病者能言其病,慎不病乎。

圣人不病,

《南华经》曰:然其病病者,犹不病也。

以其病病,

《南华经》曰: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能除有病之病,而不病矣。

是以不病。

《通玄经》曰:惟古圣人知道病之无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上古圣人以道镇静,守柔弗强,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与不在来,自爱故能成其贵,爱民来王,天下皆归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冲虚经》曰:而欲人尊己,不可得道也。人不尊己,何危辱及之矣。

无狭其所居,

《南华经》曰:狶韦氏之圃,黄帝之囿,唐虞之宫,汤武之室,德渐下衰,渐狭其居。

无厌其所生。

《通玄经》曰:治大国者,道不可小。国地广者,制不可狭。帝王不得人民不能成天下,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冲虚经》曰:法度在身,稽考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

自知

《通玄经》曰:来民之本,务在自知。当责他人之非者,知己是乎哉。

不自见,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弗强,故能成其王。

自爱

《通玄经》曰:仁莫大於爱人,爱人则无怨刑。

不自贵。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自爱,故能成其贵。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竟

#1战国:原本作『战兵』,据清刊本改。

#2僻邪淫:疑作『放僻邪淫』。

10-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古襄寇才质集

勇於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此章《通玄经》言:七国用兵,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肆一人之意,忘海内之患,此天伦所取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勇於敢则杀,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网恢恢,而不失也。

勇於敢则杀,

《通玄经˙道德篇》曰:末世战国有利害之心,本有杀意,故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冲虚经》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之不中。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未若古圣人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夫不敢者,非无其杀意也,未若圣人本无其杀意也。夫无其杀意也,未有爱利之心也,遂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不敢杀也。若然无杀意者,无地而为君,无官以为长,是天下莫不愿安利之,故勇於不敢则活。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通玄经》曰:好勇,危亡之道,武勇以强梁死。

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冲虚经》曰: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通玄经》曰:天下莫易於为善,所谓为善者,则静而无为,故为善易也。天下莫难於为不善,所谓不善者,篡弒矫诈,非人之性,故为不善难也。

天之道,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鬼神之道骄溢不与。

不争而善胜,

《通玄经》曰: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明召。种黍者不获谷,树恶者无报德。

不言而善应,

《通玄经》曰:为不善於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於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不召而自来,

《通玄经》曰:夫天道,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至精之感,不召而来,不去而往。

繟然而善谋。

《通玄经》曰:天道坦坦,去身不远。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

天网恢恢,

《洞灵经》曰:禁网疏阔,则易避而难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疏而不失。

《通玄经》曰:战国勇敌者,杀戮无罪,民之所雠,天之所诛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五霸骤而语刑名赏罚,安能治人。此有知治之刑具,非知治之要道,可用刑具於天下,不足以用安道於天下矣。末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也,重为任而罚不胜也,危为难而诛不敢也。民困於三贵,饰智而诈上,犯邪而行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则触,禽穷则啄,人穷则诈,此之谓也。故五霸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事,下多怨。求多则得寡,禁多则胜少,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清静自正。故五霸虐刑,自执罪人而杀之也。代有司杀人,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

《通玄经》曰:五霸严刑峻法不足以为威,杀戮不足以禁奸。

奈何以死惧之?

《通玄经》曰: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棰楚繁用者;非致远之节也。

若使人常畏死,

《通玄经》曰:五霸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求则下交争。求多则得寡,禁多则胜少。

而为奇者,

《通玄经□下德篇》曰:末世之民饰智诈上,犯邪行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则触,禽穷则啄,人穷则诈,此之谓也。

吾得执而杀之,

《通玄经》曰:古善为政者积其德,积德而民可化。今为刑暴者则生乱,乱俗,亡国之风也。

孰敢?

《通玄经》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恩也。

常有司杀者杀。

《通玄经》曰: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不得横断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通玄经□上仁篇》曰:鲸鱼失水,则制於蝼蚁。人君舍其所守,而与臣争事,则制於有司。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专其上。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数穷於下则不能申理,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刑,则无以与天下交矣。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通玄经》曰:人君喜怒形於心,嗜欲见於外,则守职者离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赏不当功,诛不应罪,则上下乖心,君臣相怨,百官烦乱,而智不能解非誉萌生,而明不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责,则人主愈劳,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周学好智而无道,则天下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禽乱於上矣;钩饵网罟罾笋之智多,则鱼乱於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智多,则兽乱於泽矣;智诈渐毒,颉滑坚白鲜垢同异之变多,则俗乱於辩矣。自古及今,桀纣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智。今周学民巧难治也,而作是章焉。

民之饥,

《通玄经》曰:民有饥色,非命夭亡,饿殍而卒。

以其上食税之多,

《通玄经》曰:且民之为生也,一人踱来而耕,不益十亩,中田之收,不过四石,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或时有水旱灾害之患,以奉上求,即人主愍之矣。

是以饥。

《通玄经》曰:末世贪夫暴君,涸鱼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是以民饥。

民之难治,

《南华经》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以其上之有为,

《通玄经》曰:后世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多欲则下多诛,上多事则下多态。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难矣。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

是以难治。

《通玄经》曰:上有为也,下亦有为也。书学开民伪端,而纵之放僻邪淫,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也,是以难治。

人之轻死,

《通玄经》曰:民有轻死,非命而亡,乐得不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

以其求生之厚,

《通玄经》曰:末世暗主,求下不量其积,取民不裁其力,男女不得耕织之业,有旦无暮,君臣相疾,以奉上求,力勤财匮,是以轻死。

是以轻死。

《通玄经》曰: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财而无让,民贫苦而纷争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南华经》曰:古者上则重生,重生则轻利。后世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於谁责而可乎?责上好货不贵生也。

是贤於贵生。

《通玄经□九守篇》曰: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此章《通玄经》言:战国用兵,殚天下之财,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矣。肆一人之欲,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兵强则灭,坚强者死之徒也,岂不灭矣。

民之生也柔弱,

《南华经》曰:人之生,和气聚为生。

其死也坚强。

《南华经》曰:人之死,气之散也,气散则死。

万物草木生也柔脆,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

其死也枯槁。

《通玄经》曰:物之死也,草木枯朽。

故坚强者,死之徒;

《通玄经˙道原篇》曰:坚强者,死之徒也。

柔弱者,生之徒。

《通玄经》曰: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通玄经》曰:欲刚者,又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守之。积柔成刚,积弱成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故兵强则灭。

木强则共。

《通玄经》曰:木强则折,革强则裂。

强大处下,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仰视屋树,退而目川,树强木则居低屋,大则材居下。

柔弱处上。

《通玄经》老子曰:树小条则居高屋,弱材则处上,譬若积薪,小者为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明君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必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育余不足之数,然后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於天地,而离於饥寒之患。其憯怛於民也,民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后世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古有道之君者,能养鳏寡孤独,法天济民也。

天之道,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

其犹张弓乎?

《通玄经》曰:弧弓为射,非弦而不能发;天之为射,无弓必中。

高者抑之,

《通玄经□守弱篇》曰:天之道,而抑高也。

下者举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而举下也。

有余者损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有余也。

不足者与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补不足也。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有余奉不足;地之道,损高而益下。

人之道则不然,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则不然,不同天道损益也。

损不足

《通玄经》曰:且民之为耕也,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水旱灾害,税敛难输。

以奉有余。

《通玄经》曰:人主取民以奉上,求之有余矣。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贪主暴君,涸鱼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饥寒,孰能奉不足矣。

唯有道者。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老弱孤寡为意,皆有所养。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古之人其备乎,育万物,泽及百姓。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万物恃之以为,莫知其德。

功成不居,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万物功成不居,莫知其德。

其不欲见贤。

《通玄经》曰:圣人虚心无有也,见不足也。见不足,故能成其贤。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此章《通玄经》言:海不让潦水,以成其大;山林不让其枉桡,以成其荣;圣人不辞其负薪之言,以广其名。使言之而是,虽商夫刍荛犹不可弃也。若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犹不可用也。是非之处,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民沉溺而不忧者,君非贤主也。守职死难,人臣之职也。末世群臣效诚者稀,不用其身也。竭力尽忠者,不能闻也。是以古之圣人效法水之柔弱,含垢忍耻,受言纳谏。为天下之主者,效水纳垢也。

天下柔弱者莫过於水,

《通玄经˙道原篇》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利贯金石,强沦天下。

莫之能胜,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行不可得穷极,微不可得把握。

其无以易之。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击之无疮,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淖约流循,不可靡散。

故柔胜刚,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见舌而守柔。齿坚於舌,而先毙之。

弱胜强。

《通玄经》曰: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强而恶弱,好刚而恶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莫不知,

《通玄经》曰:君子察实,无信谗言。君过而不谏,非忠臣也。

莫能行。

《通玄经》曰:谏而不听,君不明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水之柔弱。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使人诽谤於己者,心之过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发於近,不可禁於远。

正言若反。

《通玄经˙上仁篇》曰:后世有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求海内存万方,其离聪明亦以远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古者亲近不以言,来远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则和,与民同守则固,与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末世行有召贼,言有致祸,无先人言,后人已附之。耳流闻千里者,祸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此劝战国和其怨,言罢兵不争,天下太平,乃为善也。

和大怨,

《通玄经˙微明篇》曰:古者和大怨,有德司契,不争为善也。

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通玄经》曰:战国无道,作难结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古之圣人其备乎,和天下。

执左契,

《通玄经》曰:阴害物,阳化物。圣人之道,依阳天下和同,依阴天下怨恶。

而不责於人。

《通玄经》曰:其怨大者,其祸深。畜怨而无息者,未尝有也。

故有德司契,

《通玄经》曰:积德成王,积石成山。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无德司彻。

《通玄经》曰:积怨成亡,积水成河。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通玄经》曰:天道无亲,惟德是与。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此章《南华经□胠箧篇》言:昔者大道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结绳质朴,天下太平则至治矣。

小国寡民,

《通玄经˙符言篇》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家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洞灵经》曰:古先圣王之所以茂耕识者,以为本教也,劝民农地产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通玄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无利害之心,天下太平。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南华经》曰:古者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通玄经》曰: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精,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辨男女,明上下,田者让畔,道不拾遗。

使民复结绳

《南华经》曰:昔者三皇之世,民结绳而用之。

而用之。

《南华经》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治。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甘其食,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昼拾橡栗,甘其食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美其服,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美其服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通玄经》曰:古者其衣暖而无饰。

安其居,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巢居穴处,暮栖木上,安其居也,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通玄经》曰:古者太平,兵马足迹不接於诸侯之境,革车轨辙不结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

乐其俗。

《南华经》曰:古者乐其俗。《通玄经》曰: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乐其民俗。

邻国相望,

《南华经》曰:古者邻国相望,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鸡犬之音相闻,

《南华经》曰:古者鸡犬之音相闻,万物群生,连属其乡。

民至老死,

《南华经》曰:古者民至老死。《通玄经》曰:古者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得保命而不夭也。

不相往来。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与麋鹿共处,耕而食,识而衣,无有相害之心,不相往来,此德之隆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此章《南华真经》言:古之道术有在於无为是者,老聃闻其道风而喜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聃曰: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无为也而笑巧,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救文巧蔽也。

信言不美,

《通玄经》曰:古者大道至忠复朴,民无伪匿。

美言不信。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契券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小能破道,苛悄伤德。

善者不辩,

《通玄经》曰:古者大正,无为不险,故民易道。《洞灵经》曰:知而不辩谓之道,道以安人。

辩者不善。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书而、道衰,小辩害正。《洞灵经》曰:知而辩之谓之识,以治人。《南华经》曰:且夫辩之必不惠。

知者不博,

《通玄经》曰:古者至治,无事优游,故下不贼。

博者不知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数而仁衰,小成害治。《南华经》曰:且夫博之不知。

圣人不积,

《南华经》曰: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於天,通於圣,六通无为,四辟虚静,於帝王之德者,其物自为也,昧乎无不静者矣。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余,圣人慎所积。

既以与人

《南华经》曰:既以与人己愈有。《通玄经》曰: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己愈有,

《冲虚经》曰:尧治天下,游於康衢,闻儿童歌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既以与人

《南华经》曰:既以与人己愈多。《通玄经》曰: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大人去恶就善,民不远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多。

己愈多。

《冲虚经》曰:尧喜,问儿童曰:谁教尔为此谓言乎?儿童曰:古诗也,民皆鼓腹歌谣。

天之道,

《南华经》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利而不害;

《通玄经》曰:日出於地,万物蕃息。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

圣人之道,

《南华经》曰: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人之心静也,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天下静矣。

为而不争。

《通玄经》曰:大人施行有似於道,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风不动,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有真,何往不成。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竟

靈善道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tc/8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