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一、积累应用(35分)

1.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

A.狼藉(jí)蹒跚(pánshān)踌躇(chú)骚动(shāo)

B.讪笑(shàn)唾手(chuí)簌(sù)簌狗窦(dòu)

C.陨落(yǔn)心弦(xuán)奔丧(sànɡ)厮守(sī)

D.彷徨(huáng)蛊惑(gǔ)颓唐(tuí)蹂躏(lìn)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

A.出言不孙游首好闲不知所措

B.褴褛祸不单行骇人听闻

C.诮骂苦心孤宜触木伤怀

D.萧杀孤苦伶仃毛骨悚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成语大会》,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也让人们从参赛的学生身上看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

B.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中老年人感怀感动,它再次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忌不要蹉跎岁月。

C.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的开通,使广大群众的许多困难得到了及时解决。如今,“,服务找政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D.邵逸夫对国内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让他的名字不仅镌刻在千万学子的心里,更镌刻在一座又一座的教学楼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搞学问,需要扎扎实实下功夫,投机取巧决不可能有成就的。

B.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的笑起来,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D.我和老王单枪匹马参加市运动会,夺得跳远冠军。

5、综合性学习(5分)

今年5月30日,资阳市“牵手文明、共建和谐”文明礼仪传递活动启动。

⑴请用简略的语言叙写一则你所搜集的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答:(2分)

⑵请指出校园内的一种不文明现象,并提出整改措施。

①不文明现象:(1分)

②整改措施:(2分)

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10分)

(1)《十五从军征》中写老兵遥望家园看到的情景是。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借孙权讽刺南宋朝廷的句子是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化用杜甫诗句的句子是

(4)《满江红》中表现作者不甘雌伏的句子是。

(5)《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喇叭特点的句子是

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6)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写出人物名称及他们留传下来的两则名言或者事迹。(2分)

7、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书。请从下面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4分)

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

情节:

体验和感悟:

二、阅读理解(11分+10分)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体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8、本文的文学体裁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3分)

9、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0、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2分)

11、谈谈第⑦段“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中,加点的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2分)

答:

12.文章以“舌尖上的乡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

(二)读书养气(李建永)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tc/8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