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478875.html
一、楚族的祖先——黄帝
太史公司马迁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皇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公伟大的思想家,政治革新者和爱国诗人屈原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都说明楚族的祖先是颛顼高阳氏,而高阳氏又是黄帝的孙子,所以楚人的始祖应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黄帝。颛顼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其活动范围在帝丘(今河南濮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也就成为楚族的最早发祥地。其时,楚人尚处在原始社会后期阶段,并无文字可考。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是帝喾高辛氏的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来共工氏作乱,重黎被派去平叛,因镇压不力,为帝喾所杀。帝喾杀重黎后,又以其弟吴回担任火正,复为祝融。祝融,虞翻注:“祝,火;融明也。”韦昭注:“祝,始也;融,明也。”可见火正和祝融,都和光明联系在一起,其职责首先是司火的,生当火官之长,死当火官之神。《国语?郑语》载:“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这说明,重黎,吴回时期,除了掌握取火的知识外,还能观象授时,对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司马迁说:“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祝融的后人,一直典掌天地,管理耕作,是我国上古时代拥有先进经济和文化知识的部落。祝融部落和夏王朝的关系很密切。《国语?周语》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今嵩山。《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墟也。”郑,即今河南新郑。可见他们是和夏族部落活动于同一地区,并同时发展起来的。祝融之后,由于不断的繁衍,产生了许多新的氏族。《国语?郑语》记,祝融的后裔有八姓,即:已姓昆吾(樊)、斟姓参胡(惠连)、彭姓彭祖(钱)、妘姓求言(会人)、曹姓安(晏安)、芈姓季连、董姓豢龙、秃姓舟人。他们分布于中原一带。其中芈姓季连,司马迁说它是“楚之后也”,是后来形成楚族的一个部落。司马迁又说:“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其时正处夏、商交替之际,中原地区争斗激烈,祝融部落的一支北姓部落被迫南迁,和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在南方形成一个强大民族——楚族。楚人后来被视为“南蛮”,或以“蛮夷”自居,实则为黄帝之后,是最早发祥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部落。二、楚族的兴起
《国语?郑语》载:“已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祝融部落分崩离析。芈姓季连一支逐渐进入汉水流域和荆山地区,古文献称之为“荆楚”。
江汉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反映了当地居民原始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面貌。楚族南下后兼收并蓄,在吸收南、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进而形成璀璨夺目的楚文化。商汤灭夏后,继续向四周扩张,“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建立起一个“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强大的奴隶主国家。地处“南乡”的荆楚,在受到商朝的征伐打击后,被迫臣服于商,为商王室所直接统治。《诗?商颂?殷武》说:“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楚族和其他“南乡”的方国部落,都得向商朝进贡,承受剥削。殷墟卜辞载:“已巳王卜贞,口岁商受年,王卜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商王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