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考源

据传浮屠街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浮屠”二字的由来无任何文史资料记载。浮屠,亦作佛图,意为佛陀,原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后引伸为七层以上佛塔之称谓。这里为什么叫浮屠,浮屠街究源出何处?

“相传很早的时候,在镇边的明港上,有几只水中的船开屠卖肉,慢慢的就叫起浮屠来……”。这是上世纪末,湖北省委宣传部在浮屠镇“′湖北省小城镇改革试点”时,几位驻点的干部从当地老人那里收集到关于“浮屠”来历的说法。当时,看了这则报道,我是不置可否,笑得喷饭。但是,当时也拿不出很有权威的解释,只是放在心中难以释怀!

直至前几年,大冶市金牛镇文化站的同仁,向一位友人提供了一份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才勾起了我的胃口:宋代熙宁十年的阳新,当时称为兴国军,辖大冶、通山。设有磁湖务(今为黄石市,古属大冶)、佛图务(即今浮屠街)、通山务(今通山县),“务”相当于现在的税务所。据史资载,当年佛图务缴税贯文,是通山务和磁湖务所缴税的两倍多。可见当时浮屠街是相当繁华了!时任湖广总督项安世(年——年)孝宗淳熙二年(年)进士,是浙江常山人,那年从江西到湖北上任,经过浮屠街时,恰逢雨后大集,曾吟诗《佛图市》:雨意阴连日,秋容淡满溪。水穿平野断,云截远山低。客路朝昏畏,村墟卯酉齐。传闻近湖北,渐喜脱江西。记述了“兴国军道中,卯酉日大集,值墟市方合”的盛况。虽然秋雨连绵数日,金风习习,溪水漂流残枝败叶,近远处的山头笼罩着黑云,但附近赶集的民众,人流熙攘,摩肩擦背,描写佛图市开市时的火爆。

按两湖总督之言,浮屠街早在宋代就已成市,初有规模了。光绪版《兴国州志》卷三之《镇市》中记载:佛图市,州(兴国州)西北三十里。年版《阳新地名志》中记载:浮屠街,古称佛图市,相传早在明代即为境内(今阳新)交通要冲,商贾云集之地,但在民国时期,由于屡遭日军和内战数度烧劫,商家所剩无几,市面极为萧条。既然史料上都是佛图市的称谓,为何又改叫浮屠街?佛图市,明时人丁兴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市郊风景秀丽的百福山下,有一姓董名清野(字讳璜)的员外,富豪了得、远近闻名。生有二子,取名曰復曰壮;兄弟二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次子曰壮(字雷尚)豪爽仗义、乐施好善,屡屡慷慨救助乡邻。员外及兄长见其天性撒财,员外则将家财一分为二,分?拆户、各立门楼,曰壮析产立户后,仍然我行我素。明神宗万历32年(公元年),此地大旱、颗粒无收,继而引发瘟疫,饥民成群、殍毙无数,曰壮在市内煮难民粥施舍,又得高人指点:若在市内建一座佛塔,可镇邪除疾、保一方平安。曰壮闻之,毫不惜财、倾其囊而筑之,七层佛塔不日而蹴。曰壮却因财力过度,一份家财耗尽。

大灾过后,佛图市逐渐恢复往日繁华。百福山上依旧风光秀美如画,不仅如此,山中还盛产“云雾青茶”,曾远销西南缅甸、印度诸邦,还曾御赐为上朝贡品,百福山由此盛名在外,引来佛祖李伯雅,大开山门,筑寺建庙;由于山高崎岖、运料不便,佛祖略施法术,挖井取材,富丽堂皇的寺庙引得众多信徒顶膜礼拜、香火旺盛。此时,耗尽财力的曰壮在寺中当义工打杂、蛰伏度日。

李祖造庙的神奇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惊动了圻州荆王府的定王朱由樊,(祟祯皇帝朱由检的十六弟),王颜大悦,特赐钟鼓数套,馈赠铁佛百尊(由此将百福改为百佛山),是年八月十五吉日良辰,携王妃、带爱女、统领三军,由荆王府纪善(相当于现今秘书长)吴承恩为先锋,浩浩荡荡过长江登山焚香拜福。其间偶见曰壮,见此人宽耳长臂富态像,眉宇间蕴藏一股英气,却一身落泊之窘,遂问李祖:“此人年青英俊,为何屈皈佛门?”李祖将曰壮事由叙之。定王问曰壮:“卄岁贫汉屈寒寺,混沌何开?”曰壮不加思索答道:“万年皇帝登龙位,乾坤始奠!”定王听后思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人既救灾民于水火,又出资舍财取义造塔,更有胸藏锦绣文章,乃难得仁义之才!遂与王妃商议,当场将爱女许配曰壮为妻,招为郡马爷,赐封“楚府仪宾”,并降旨将佛图市改称为“浮屠”,寓意褒奖曰壮义举。留下一段当地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浮屠街因此而得名。搜集整理这个民间传说,故事翔实、推演得当,为增加合理性、真实性,笔者又多次对“楚府仪宾”楼的主人公“郡马爷”董曰壮进行全方位的考研,用具体事例得以佐证:董氏祥户族谱记载:董曰壮(字雷尚),生于万历丙戍(公元年),殁未详,据传说崇祯十六年(公元年),在圻州江面上与张献忠部战死,尸体无果。衣冠冢葬于董氏祖坟山老虎山左腮,碑文俱全。曰壮妻朱氏墓碑有“大明郡主”称谓,墓葬老虎山对面。曰壮之父董员外的墓葬浮屠街中心的宝珠墩,墓碑文是万历戊申年(年)钦差浙江监察御史(阳新乡贤)刘之待撰写,真迹仍在、原文尚存。位于墩福村甲祥董庄的“郡马府”,现仍残存客厅花墙,如今是黄石市级文物保护处,根据花墙材质和规格等数据,有关专家分析,花墙的砖雕来自于明代著名的砖雕之乡——江苏省兴化市戴窑镇。而位于浮屠街李树下的七层佛塔,已被日冠侵华时而兵燹,塔基仍然依稀可寻,当地民众已在此筹建了一个土地廟。

数易寒暑、脉络凸现。浮屠街的来历水落石出、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了了我这个地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心愿,也给曾工作过的地方父老一个圆满的答案,值得欣慰。但是否会得到社会及民众的认可,有待这方面的专家进一步考证予以定论!潇洒夕阳红

步入夕阳红,潇洒走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tc/9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