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楚天时报” 省专家考察古墓群
省专家现场交流鉴定出土文物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又有新发现。2月3日,省专家评审团来到四方塘遗址考察,一致认为此大面积的冶炼遗迹在全国罕见,其价值意义重大,为考古界研究采矿、冶炼、墓葬布局提供了实例。
古墓群填补了国家级考古空白
年9日下午2点20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铜绿山考古队队员在大冶大岩阴山半山腰区域工作。当他们用小铁铲将地面铲到1.8米左右深的时候,发现原来为黄色的泥土颜色变成灰色,中间还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色颗粒,摸上去软软的。
考古队员顿时精神一振,因为他们知道,参考中外考古学,这层泥土是人类活动过的“熟土”,旁边没有铲动的泥土是人类没有活动过的“生土”。
为了进一步核实,他们搬来钻探机,朝着“熟土”轻轻地凿了一个小探孔,然后取出一捧泥土,结果,他们发现这层泥土还是“熟土”。
考古队队长陈树祥称,这是该队连续3天以来发现的第8座古墓。
他介绍,年,自国家文物局批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开展第二次抢救性发掘,该队已在铜绿山呆了两年。他们已揭开了一个谜,即始于夏朝开采的铜绿山古铜矿是怎么运出去的,但还有一个谜没有揭开,即铜绿山为何没有发现一具当年冶炼工人的遗骸?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火速赶到现场。他说,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第一次抢救性发掘,改写了世界古铜矿采冶的历史,轰动世界;这次发现古墓,不但圆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41年“古墓梦”,还填补了中国各地古铜矿遗址没有发现古墓的空白,其意义不亚于第一次抢救性发掘。
随后,与此古墓群相关的遗址被称为“四方塘遗址”。
为申遗工作提供极为珍贵的新实例
2月3日,由省文管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专家评审团来到遗址现场进行考察,并对遗址出土的百余件削刀、铜鼎、带盖孟、豆、铜矿石等进行了现场交流与鉴定。
铜绿山考古队方面介绍,年,该队在铜绿山四方塘遗址有了重大发现,相继发掘墓葬47座、炉渣堆积近平方米、焙烧炉5座,出土随葬品百余件。
经考证,该遗址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70米,面积平方米,已发掘平方米,适宜勘探面积平方米。
座谈会上,各专家认真听取并点评了该遗址的成果汇报,充分肯定了其发掘成果。通过专家现场鉴定,初步推断该遗址墓葬群为春秋墓群。
墓地出土的随葬品以灰褐陶为主,器物组合以鬲、孟、豆为主,墓葬流行边龛,具备了当阳赵家湖楚墓葬的基本特征。
墓葬分为有一椁一棺墓、无椁单棺、无椁无棺墓,充分反映了墓葬国属及墓主人地位和身份,是楚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体。
同时也初步弄清了7号矿体脚下遗址的分布范围、地层堆积、文化内涵,为今后遗址发掘、保护积累了基础资料。
专家们认为,大面积的冶炼遗迹在全国罕见,其价值意义重大,也为考古界研究采矿、冶炼、墓葬布局提供了实例。
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指出,四方塘遗址是长江中下游矿冶考古的大课题,还要进一步深入研讨四方塘遗址与东边岩阴山脚遗址、大冶草王嘴城(楚王城)、五里界古城、鄂王城的关系,系统提升黄石地区冶炼文化完整体系,并通过发掘成果,优化铜绿山新馆展示设计,充实展示内容,为推进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申遗”工作,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实例。
□记者段兵胜杨鑫杰通讯员项小波文/图
这些墓葬的随葬物品,带着楚国文化“标记”,考古专家分析,这也证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很可能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冶炼制造基地。
古墓群背后告诉我们,在距今—2年前,先人们就在这里辛勤劳作,日复一日地采矿、洗矿、冶炼,乃至在这里安葬。古墓的发现,让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形成了采矿、洗矿、冶炼、安葬等一条完整记录矿冶之路的链条,对中国冶炼史意义非凡。
考古人员在其中的一只陶盂的器盖上发现,上面布满了如同小绳子一样的纹路,这让他们顿时来了精神,这是“弦断绳纹”,是楚国时期器物的典型特征。(注:“绳纹”是在陶拍上缠上草、藤之类绳子,在坯体上拍印而成的,有纵、横,斜并有分段、错乱,交叉,平行等多种形式。从早期的磁山文化开始,几乎流行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至西汉则渐趋于绝灭。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
99%的人会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新闻资讯。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