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我市在第二十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百强县(市)排名中由去年的第69位升至第63位,实现了九年九进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第二方阵,蝉联全省县(市)首位。报告显示,我市居中部省份县(市)第8位,较去年上升1位。同时,我市还入选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榜,排名第44位。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12.9%;地方财政总收入85.98亿元……各项主要指标亮点纷呈,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解放思想推动发展再跨越 新旧动能转换,说到底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大冶发展讲速度,但并不止步于“速度”。在市委书记王刚看来,践行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摒弃“速度情结”、打破路径依赖。 同样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大冶的理念就不同一般:不靠数量取胜、政策至上,而是着眼县域大棋局,以国家级高新区和临空经济区为抓手,变招项目为招产业,不靠“单打独斗、漫天撒网”,而是谋求“四两拨千斤”,寻优求质,实现筑巢引凤来。 “十大工业招商项目”来了。劲牌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8栋陶缸库封顶,12栋陶缸库再开工。劲华玻璃、劲佳四期如期投产。总投资55亿元,规划扩园8.7平方公里的高新区西北片区开工建设,完成净地亩。楚天香妆芳香产业园、铝型材加工及配套产业园、中亚产业园、普罗格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项目顺利推进。 “十大技改项目”来了。华鑫实业技改项目、华力科技技改项目建成投产。艾博环保、创伟科技、尖峰水泥、东贝汽车精密铸件、晨信光电、金力特电器等企业技改加快推进。全年实施技改项目89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亿元。 “十大服务业项目”来了。海虹物流园完成主体工程,恒大欢乐大世界建成开园,中亿开元酒店顺利开业。枫彩四季观光园、芳香田园综合体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20家。创新引领助推产业再升级 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新建鄂州民用机场。同年12月,省发改委将黄石临空经济区纳入规划范围内,并明确黄石重点发展大冶还地桥临空产业起步区、大冶湖临空高科技制造园等7个节点,大冶县域经济迎来新契机。 年全市新开工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个,增长34.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5个,同比增加14个。这个项目与全市产业体系契合度深。其中,铝型材研究院、瑞晟芳香产业研究院挂牌投用;金属矿绿色开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冶薄板、融通高科、实美科技等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贝壳瑞晟芳香产业创新中心被评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器。 这些仅是大冶干成的一些“强创新利长远”大事的缩影。创新,被大冶视为发展的主引擎,助推产业升级、企业提质。 大冶以六大重点产业为主导,着力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年全市六大重点产业实现产值.1亿元,增长16.1%,占规上总产值比重超六成,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等5大产业全年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年,全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总数达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亿元,提前一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产业增加值“双百”目标,科技创新工作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绿色发展迸发民生新活力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大冶以生态底色描绘转型发展,发力追求“绿色GDP”。 在产业定位上,重点围绕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纺织服装、临空产业等“6+1”七大领域,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打造以“6+1”七大领域为中心的新型绿色发展工业体系。摒弃粗放型发展路径,形成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共识。 王刚认为,“百强”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但大冶绝不能“唯百强”,经济强带动百姓富才是根本,只有绿色、友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普惠民生。 年,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和元,分别增长9.25%和8.5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7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完成个自然村自来水主管道铺设,其中个自然村通水;建成健康主题公园3个,新增健康促进场所个;新改扩建实验高中、大冶六中、下冯小学等一大批中小学,新增学位余个,新增普惠幼儿园22所。群众幸福度满意度不断提高。 面对百强成绩,市委副书记万鼎感慨道:“大冶不能沾沾自喜,而要自我加压,‘十四五’期间将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之城、创新活力之城、现代空港新城、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幸福之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向着全国‘百强’再进位目标迈进。”
编辑:叶侃
审核:叶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