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国有男生于年,现在大冶市公路管理局工作.从年至今,曾用笔名李怀白在《大冶报》《湖北日报》《湖北交通报》《中国交通报》《今日大冶》发表新闻通讯、散文作品数百篇。
千年杨桥
文/李国有
在挺拔险峻、悬崖峭壁的宫台山北麓,有个绿水长流、鸟语花香、美丽富饶的小集镇——杨桥。
中国第一届乡村园博会,于年9月26日至10月26日在杨桥召开。使这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古集镇再添新的魅力。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两边配上崭新的安全防护栏,使人们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嗅到了现代的气息,昔日荒芜的山坳高楼耸立,杨桥水库堤下的主会场会议中心气势雄伟,公路旁、花丛中一到夜晚到处是灯火辉煌,打破了往日的安静与寂寞。跨过现代建筑风格的小桥,教你联想到的不仅是“小桥流水”,还有“人在桥上过,影在水中留”,每年四、五月份玫瑰花盛的季节,花乡杨桥,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无论你脚踏何处,身边有鲜花陪伴,放眼望去,满目花朵灿烂,来过这里的人们无不赞叹,杨桥的花最香,水最清,天最蓝。
在杨桥西北方鄂州境内有条水域流向杨桥,港两边长满参天的杨树,因此得名杨树港,公元年,当地首富余毕迪捐资修建杨树港桥,就是现在还保存完好的杨桥石拱桥,当时取名杨树港桥,后来改简称为杨桥,一直至今,杨桥也叫上杨桥,因为余毕迪在杨桥建成五年后,又在港的下游现在的余洪村境内捐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为下杨桥。现在也是当地一座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
?
杨桥还有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杨桥竣工一七(第七天)后的黄昏时分,有位身患绝症将死的人,过桥时看到桥中间有个约七、八岁的男童,身穿紫红袍,头戴黑礼帽滚落到桥下水中,他赶过去一看,桥下水中平静什么也没有,回家后百病消除,据说有病的人有意去桥上守着,看到后病就痊愈。人们在桥头摆起了香案,桥边杨树上系着红布,感谢这位解除人间疾苦的仙童子。
?
杨桥是大冶“一贤二仙三阁老”中“一贤万止斋”的故乡,史料记载,万止斋,宫台里茗山杨桥人,名止斋,一字正惇,字人杰,万代出自姬姓,发源于山西(芮城)后徏迁江西,后由江西石西坝迁入大冶茗山上杨桥定居,贤人万止斋就出生和生活在这里。
万止斋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对经学尤其精通,是远近闻名的贤人,但他多次科举屡试不第,万般无奈只好在小时候读书的宫台山旧庙设馆教书。他的学生中时常有人中举中进士,晚年最后一次科试,主考官是他的学生,副主考官说只要万先生对上一副对联,拔贡的卷子由他来做,于是,他出了一个不无嘲弄的上联:徒进师不进。这上联让万止斋羞愧难当,几十年来,止斋书堂人才辈出、盛名在外。可偏偏老师还是一介布衣,想起半生往事,他也顾不得体面,掉头就往外走:“算了,我不考了,不考了……”。学生满怀愧疚地在堂外等候,怨责先先为何不对对联,止斋先生说:“一时想不起来,真是人强命不强。”“徒进师不进,人强命不强”。本是一副妙对,可万先生在副主考官面前一味地伤心,又一次失去晋身的机会。
万止斋一直在乡间教书,有一年他在大茗山一座寺庙里教书。由于该寺庙院四周是茂密的竹林和参天的古树,寺院门前是一片水田,每到夏季,山前山后全是青蛙,让人烦恼的是青蛙叫个不停,学生听不见他讲的话,学生读书时他也听不到学生在读什么,吵时他和学生头昏脑涨,有一天,一群青蛙跳进了寺院的大殿,对着菩萨叫了起来,生气的和尚拿扫帚往外赶,可怎么也赶不走,正是中午时分,万止斋在院内写字,一听青蛙叫个不休,生气地走到大殿,用笔奋力地往青蛙身上一甩,说:“去吧!”说來也神奇,墨水甩到青蛙的背上后,它们一个个都跳出了寺庙,很快消失在田间竹林之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到青蛙的叫声,但附近的村民也发现,从那以后,这里的青蛙背上多了黑色的斑点。传说这黑斑点就是万止斋的墨水所致。
民间还流传着万止斋另一个离奇的故事,有一年,万止斋在外地教书三年期满后准备回家,给巧几位在外地为官的弟子来看他,弟子见恩师要回乡,就决定护送先生,推辞不掉,万止斋只有让其弟子帮忙挑着行李往家里赶。万止斋坐在马背上,路上与弟子谈古论今,甚是高兴。很快就到了杨桥,万先生下马后,让弟子在门外等候。自己先回家打个招呼,再让家人出门迎接。可是,一等没见生先家人出来,二等也不见先生的踪影。弟子们十分纳闷,难道是先生把我们给忘了?于是,弟子们商议一起进屋去,弟子们一踏进先生家中,个个被吓得面色如土,半晌无语。原来在正大厅之上,竟供奉着先生的遗像和灵位。这时,先生的夫人出来告诉弟子们说,先生己经过世三年了,弟子们立即跪在先生的灵位前说:“恩师仙逝了,也不忘教书育人,让晚辈好生感动”。
如今的杨桥老街,再边寻找不到昔日喧闹、拥挤的痕迹。现在临街两边是高楼大厦,经营的是现代超市,沉醒在街头巷尾光滑笨重的青石板、石墩、拴马石,这些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千年杨桥的历史见证。
?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杨桥连接着保安、金牛、贺胜桥、太和的古栈道。往来穿梭的马队、轿子络绎不绝,杨桥老街从东到西全长近一公里,街道两边全是商铺,丝绸布匹、土产日杂、茶馆、酒家、客栈,还有豆腐坊、酒坊、屠户应有尽有,狭窄的街每天是人挤人,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玩猴子把戏的锣声敲得震天响,茶馆说书的,一会儿说得口吐白沫,一会儿唱得脸红脖子粗,鼓板敲得有板有眼,台下听说书的身陷其境如醉如痴地站起来举起双手连喊:“好,好!”。那边是戏台,戏子唱得感天动地泪流满面,戏迷在摇头晃脑,品着茶,伴着腔调手指有节奏地叩着茶桌,杨桥人在块肥沃的土地上过着自己安宁顺心的日子。
年秋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杨桥,这片纯净的乐土顿时被硝烟和罪恶所笼罩,街上所有的商铺被洗劫一空,日本兵的装甲车、坦克为了要过一片水泽地,下掉了金家湾所有的门板,全湾子的粮食、鸡、猪、家禽抢光杀光,还在金家湾住宿了一夜,房屋被烧,全村只剩下一位日本军官睡过的雕花床逃过一劫。
新中国成立后,杨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立了杨桥人民公社,有粮店、供销社、食品所、医院等部门和国家行政机构。年“三治五改”,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勤劳的杨桥人民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靠肩挑背驮修建了大冶地区最大的水库——杨桥水库。
?
一道雄伟的大坝横跨两山之间,远远就能看到用水泥混凝土浇灌而成,镶嵌在大堤中央四个显目的白色大字“楊橋水庫”。库区内一个个孤岛浮在绿水之中,蓝天白云倒映水底,杨桥成了鱼米之乡,观光旅游休假胜地。清澈、甘泉的杨桥水流入依山绕岭的南北两道干渠,自流灌溉库下万亩良田。中间是条宽大的港(古时称杨树港)四季绿水长流,流入大冶湖,直奔长江,咆哮奔腾于大海。
杨桥素有风水宝地一说,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掘了一座明代架葬古墓。外表看上去是个小土山垉,墓穴四周全是糯米粥浇灌而成,掘开时墓穴内还亮着菜油灯,数口盛满菜油的大缸相互连着,棺内的男尸面颜、衣服鞋帽完好如初,就象刚刚睡着一样,打开几分钟后男尸面颜变型衣饰腐烂,后来听说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大学士,祖籍是鄂州人,数年后他的后裔来打听过迁墓的下落。
杨桥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和事凝聚着岁月的光影,历史文化的记忆。这不仅是杨桥的,也是我们的……
?
李国有短篇小说:老舅上门
李国有:少时兄弟
李国有:三春晖
李国有:石磙的故事
李国有:好雨知时节
李国有散文:花灯
李国有散文:过年豆腐
李国有散文:童年的上庄屋
李国有散文:母亲山
李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