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要主张ldquo上善若水

八斗小课堂

1.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义、智慧和礼法?

2.为什么老子总想回到原始社会?

3.为什么老子要主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为什么老子要主张“上善若水”?

5.为什么孔子提倡要遵循尧、舜的治国之道,效法周朝的制度?

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义、智慧和礼法?

仁义、智慧、礼法,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很好的品德。仁义是有道德的表现,智慧能够解决我们遇到的大多数问题,礼法则是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的重要规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仁义、智慧、礼法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然而,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却不这么认为。他曾经说:“放弃智慧,能给人民带来百倍的利益;放弃仁义,人民就重新变得孝顺与慈爱。”他还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天下大乱的源头。”那么,老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这还要从老子的思想说起,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所以,在老子看来,仁义、智慧、礼法等等,都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老子认为:这种“创造”就是“有为”,“有为”破坏了人类的淳朴状态,带来了算计、虚伪等等不好的事物;而且,如果大家都讲信义,就没有必要用礼法来规范行为,礼法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信义已经无法维持了,可见礼法是从奸诈中产生出来的,而非上古黄金时代的产物,仁义、智慧也莫不如此。老子希望能回到上古的黄金时代,他主张,想让人民像上古一样淳朴,就必须丢掉后来产生的这些“好东西”,君主带头“无为”,人民吃得饱饱的,不去想东想西,国家自然就“大治”了,这也是老子一直提倡“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

为什么老子总想回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战火纷飞,社会上的思想家们都在积极寻求解决社会混乱的方法。和许多想要积极顺应时代的思想不同,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他希望人们能回到原始社会,实行小国统治。这种思想带有明显的逃避现实的趋向,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想呢?这还得从老子所处的环境说起了。

老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社会剧烈动荡,人们常常形容它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那个时代,众多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老子认为,这些情况都是统治者过多的颁布政策导致的。因此,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就应该像天道运行那样自然而然。统治者应该实行无为而治,尽量减少施政措施,减少对人民生活的干预。

老子虽然提出了很多的社会改良方案,但是他所提倡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很难实现,只有回到原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无为而治。所以“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自然就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啦。

生活在那个战乱的时代,老子选择了逃避现实,虽然他没有像孔子、墨子那样积极地参与救世,但他在精神上给了人们巨大的安慰。他所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也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什么老子要主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谚语,叫作“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邻居虽然跟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由于住得很近,可以在遇到难处时互相帮助,甚至比远方的亲戚还要亲近。如果我们的邻里关系处得好,不仅能创造一个和睦的环境,而且能够解决很多现实中的问题,这也正是古人重视与邻居搞好关系,甚至主动选择邻居的原因。然而,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却主张与邻居最好“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为什么呢?

说出这句话的,正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他提出:小国寡民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看重生命,不肯冒险迁徙到远方。在这样的社会中,各个小国之间非常近,可以望见彼此,也能互相听见各家中养的鸡鸣犬吠的声音,但是人们直到老死都不来往,这就是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那么,是因为老子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才这样说的吗?当然不是啦,老子认为,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们能很容易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所以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也就可以一生不与外人往来,过着简单的日子了。

老子认为,之所以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是因为人和人之间互相算计,而各种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又加重了算计的程度,破坏了淳朴的风俗。因此,老子强调清静自然,希望削弱人们的欲望,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来往,让社会回到自然淳朴的自给自足的状态,认为这样就可以改变社会上你争我夺、朝不保夕的现象。所以,老子之所以主张人们要“老死不相往来”,并不是因为他不会处理邻里关系,而是因为他有从混乱中拯救人民的美好愿望。

为什么老子要主张“上善若水”?

春秋时期,各国战乱连绵不断,人民痛苦不已。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不争”的政治主张,希望统治者放弃战争,结束人民的痛苦。

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频繁发生战争,是人们的贪欲所导致的,只有人们不再相互争夺利益,才能避免战争。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就用“水”这种最为常见的物质进行比喻,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世界上最高境界的善良应该像水一样,能够滋养万物却不和万物争夺利益。下面,八斗就讲一个小故事来更好地解释这种美好的品得。

当时,楚国令尹(yǐn)孙叔敖的行为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孙叔敖在退隐之时,楚王曾经提出给他一块肥沃的土地来养老,但是孙叔敖断然拒绝了。他说,别人都有自己的本领,自己却愚笨无能,只能把吃饱饭作为自己的本领了,所以请求楚王给他一块贫瘠的土地,让他自己能吃饱就好了。有的人对孙叔敖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不理解,但是孙叔敖的行为却很符合老子“不争”的观点。他这是在告诉他的政敌们,自己与世无争,不会再贪恋权力,只祈求能安享晚年。后来,社会动乱,当大多数人都在争夺权力的时候,孙叔敖的生活十分安宁,这让他避免了政坛的纷争,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除了与世无争之外,老子强调的“上善若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水具有坚毅、谦逊、纯洁的品格,老子希望人能够像水一样,谦逊有礼,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所以说,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是对人美好品德的一种期待。

为什么孔子提倡要遵循尧、舜的治国之道,效法周朝的制度?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但是,孔子自己却十分谦虚,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某个学派的开山鼻祖。不仅他自己,就连他的学生,也都认为孔子是一系列上古圣贤的后继者,说孔子的思想是从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声名赫赫的古代圣王那里继承过来的。在孔子看来,上古时期的生活是最美好的,君主没有私心,臣下忠诚贤能。所以君王想要恢复天下太平,就应该去效法那些古代圣贤,按照他们的治国之道来做事,以求实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孔子尤其推崇周礼,他曾对弟子说:“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制,内容非常丰富,人们都应该遵从周礼。”孔子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他生活在礼仪制度传承最为完善的鲁国,从小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不断受到熏陶,了解周代礼制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到了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周王室的权威不断遭到破坏,不守礼制的事情越来越多,诸侯国内部矛盾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孔子十分怀念礼仪制度运行有序的西周时期。

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春秋中后期,无论经济状况还是政治形势,都与周朝鼎盛时期大不相同了。在诸侯并起、战争不断的情况下,孔子希望各国重新实行周礼,并以此重建一个符合理想的王朝,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孔子是一个思想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的人。孔子提倡恢复周礼,除了向往周朝之外,也因为当时各国之间互相战争,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恶果,所以孔子希望能通过实行周礼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八斗国学”APP,首页搜索中的故事名,音频应有尽有哦~

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们,快来“伯鸿杯”国学少年荟一展身手吧!

中华之星国学素养测评,权威证书、专业报告等你来拿!

中华之星传统文化教学库,传统文化教师的展示平台!

我是八斗

快来咨询我吧!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书局出版)

梁同学

文字整理

辛老师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xw/11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