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8时,武汉江兴路10号。湖北省邮政分公司生产指挥大楼7楼灯火通明。
图为:湖北邮政电商仓配一体化仓库里,工作人员正在处理即将发出的包裹
“省内下单,隔天就送到。”邮乐网湖北直播间,邮政职工“小北”“萌萌”正在带货吆喝,将武当金丝皇菊、宜昌蜜桔、潜江小龙虾等湖北特产带到千家万户。
图为:邮政包裹省内次日递
作为与新中国“同岁”的企业,湖北省邮政分公司这个人们生活中的“特殊信使”,每日传递着近信件、包裹,助力农货出山,添彩人们生活。
图为:孝昌邮政工作人员现场填单,将装有大红桃的快递发往全国
每年,百亿“绿条子”流入湖北
江汉关大楼,鲜明的武汉地标。
年8月1日,湖北省邮政分公司的前身湖北省人民邮政管理局,诞生在江汉关隔壁的一栋建筑里。
3个月前,武汉解放,百废待兴。“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邮局的设立,成为社会运转的重要一环。
此后,邮电合并、分设、合并、再分设,年1月起湖北邮政开始独立运行。
图为:建于年的宜昌一等邮局局房老照片
图为:建于年的宜昌一等邮局局房老照片
近半个世纪的分分合合,让老邮政人念念不忘。年2月出生的周道荣与新中国同龄,年他当上了江陵县马山区(现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的乡邮员。
递送信件、包裹,投递报刊,是跑路的体力活。建国初期,全省邮政只有5台机器脚踏两用车和辆自行车,更多是靠骡马和步班邮路。
在周道荣的记忆中,七十年代投递的物品主要是报纸、杂志、电报、汇款单以及政府会议通知。那时,邮递员没有周末,每月逢1日和15日休息,每天骑自行车行约40公里,工作超8个小时。
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周道荣见证历史。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末,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每个月都会通过汇款单寄回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农村邮政营业所汇兑窗口经常排长队,成为当地最热闹的地方。
图为:湖北邮政文史展馆的珍贵邮票
据湖北省邮政分公司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有百亿级的资金通过邮政“绿条子”从全国各地流入湖北。
快递,代替了信函
9月30日上午9时,武汉市邮政分公司上海路揽投站投递员刘小平掏出钥匙,打开汉口鄱阳街景明大楼前的邮筒。他弯下腰瞅了瞅,里面空空如也。
眼下,全省约有个这样的邮筒,设置在城市地标、文化景点或交通要道周边。每天,都会有刘小平这样的投递员按规定频次开箱收信。
图为:湖北邮政文史展馆的老邮筒
“二十年前我刚上班时,这个邮筒每天至少有10封信,而现在一个星期都没有几封信。”刘小平取下电动车上的抹布,给邮筒“洗脸”。
互联网时代,纸笔信函渐行渐远。信函业务逐年下滑,快递业务迎头赶上。
图为:武汉彭刘杨路邮政支局警医邮便民服务区
年,湖北省邮政公司更名“中国邮政集团湖北省分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对顺丰、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的激烈竞争。
为抢抓电商红利,湖北邮政在“速度”上做文章——
实现“铁水公空”物流方式全覆盖,航空邮路从无到有,火车邮路升级高铁线路,省内和国内主要城市“次日达”甚至“次晨达”。
图为:邮政四通八达的网络,让消费者无论身处城乡都能畅快网购
“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时髦,我就是见证者。”大冶市邮政分公司金牛支局投递员刘礼忠被乡亲们戏称“妇女之友”,只要进村就会被网购小嫂子们团团围住,快递包裹从以前吃穿两样,到现在破壁机、扫地机器人、高档化妆品应有尽有。
近五年,湖北省邮政分公司快递业务年均增长率超过25%。0年,该公司公司快递包裹达到2.87亿件。
图为:外交部向全球推介英雄的湖北!“专属邮礼”让她更惊艳!
“绿衣信使”变“百事通”
寄信件包裹、订报刊杂志、网上代购、交水电费、充话费、取款转账、理财保险、代缴社保、司法文书传递、农产品电商……如今,邮政服务的“大箩筐”不断扩围。
“以前到邮局是订报刊、取汇款,现在邮局成了家门口的全能服务站。”9月29日,家住武汉江汉路附近的洪磊走进上海路邮局,仅用时10分钟就完成了远程体检、拍照,驾照换证业务。
图为:武汉邮政满载快递的货车正在发车
上海路邮局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自建邮政大楼,年在武汉光复前在空袭中被炸毁,年重建。这里不仅可以办理代开税票、代办车驾管业务,配备了存折取款机、ITM和ATM等自助设备,还设置了销售生活用品的“邮储食堂”,实现“进了邮局门,事儿速办成”。
图为:保康邮政公司将农特产品运上邮车准备寄往全国
信件少了,邮票业务依然兴旺。一枚枚带有湖北印记的老邮票,一套套不同时代的明信片、纪念封,勾起人们无限乡愁。从新中国成立到1年9月底,中国邮政共发行湖北题材邮票套、枚。
图为:武大樱花邮局
为打好“文化牌”,年湖北邮政启动“文化主题邮局”建设,建成了黄鹤楼邮局、武大樱花邮局、武当山邮局、孝文化邮局、大美东湖邮局等32个,每年接待游客超过万人次,开发的系列明信片和文创产品余种,“方寸之间”秀荆楚风。
图为:黄鹤楼邮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天纵通讯员周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