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文化资存》第六辑首发式在大冶市李家桥塆举行
-----
-----.12.4
农历:十月廿
晴
4~12℃
湖北大冶李家桥
周五以怀念酿造感恩用辉煌铸造丰碑
——在李家桥祖堂落成庆典暨《李氏文化资存》第六辑首发式的讲话
李如峰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宗亲,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李家桥庄张灯结彩,香火旺盛,瑞气凌空,群贤必至,高朋满座,四面来客,八方来贺。亲情、友情在这里交汇,李氏文化在这里传承,爱国、爱族、爱家的情怀在这里体现,初冬时节这里春风扑面,暖人心扉。首先我代表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对李家桥庄祖堂落成庆典,对《李氏文化资存》第六辑首发式,在李家桥庄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向李家桥庄为祖堂建设作出贡献的诸位族贤和李家桥庄的姑娘姑爷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地前来参加李家桥庄祖堂落成庆典暨《李氏文化资存》第六辑首发式的宗亲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次活动发来贺信的李氏文化机构和李氏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本次活动作出贡献的李家桥庄各位宗亲表示感谢!
回顾过去几年来,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的工作得到了众多有识宗长的悉心指导,并得到了热心组织和社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将联谊会过去几年的活动,向各位宗亲作如下汇报。
李家桥文化礼堂
一、关于《李氏文化资存》第六辑
自二零零四年五月李氏族贤创办《李氏文化资存》第一辑问世以来,得到广大宗亲读者一致好评。为了体现李氏文化研究工作的连贯性、传承性、亲和性和群众性。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决定把家族研究成果编辑成册,不定期分辑出版。其名仍称为《李氏文化资存》,延请族中德高望重、热心家族文化研究事业且具有深厚学识者轮流担任主编、副主编。以期李氏文化研究发扬光大,传承不息,借回顾重温历史,用亲情延展血缘,以怀念酿造感恩,用辉煌铸造丰碑。
《李氏文化资存》第六辑积淀厚重,治学虔诚,纵横捭阖,有容有力。有容即容量大。该辑在深度、广度之中让读者认知宗祠文化的本质、功能、现实意义,见识鄂东南李氏部分庄门祠堂风采,了解有关市县李氏发展概况及相关文献,品读李氏才俊诗文书法,追怀李氏历史名人;同时推介国学经典,传承国学优秀文化,崇尚致学精神,展示富有传统与时代特色的李氏文化活动。从另一层面上来说,该辑也体现了李氏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和理想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李氏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呈现李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一辑在手,有容乃大。
进入新时代,尽管城市进程在不断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基因在失落,但民族情绪、姓氏情结有增无减,尤其是我们李氏文化。各地李氏宗亲建祠堂、修家谱、办文园、搞活动、作交流、去寻根、找归宿,有声有色,有章有法,既有李氏文化的传统特色,又能融入新的时代精神。随着乡村振兴计划国家战略的实施,我相信李氏文化会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发展力。
文治武功几千年,天下李姓是一家,恰逢盛世好时代,谱写李氏新华章。非常感谢李氏各位贤达为传承光大李氏文化所做的重大贡献。衷心祝愿《李氏文化资存》越办越好!
二、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的工作回顾
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自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大冶市成立已来,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参加各地宗祠重辉的庆典活动,见证了宗亲敬祖之虔诚;一起在宗祠里诵读“家训族规”,缅怀祖先创业之艰难;一起参与修宗谱,寻根问祖,解决了云南宗善公、贵州迎春公、四川营山大中公,大冶李阁莊后裔,长期上世世系不清的困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零一六年九月十七日,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一次代表大会暨《李氏文化资存》第五辑发行仪式在阳新大王镇的李清庄顺德堂隆重举行,来自鄂东南十几个市县的李氏宗亲代表四百余人参加了会议。登祠识根本,入府认渊源。源远流长的李氏家族,博大精深的李氏文化在这里浓缩。国学、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汇。厚重的名门家训,凝神聚力;经典的楹联匾额、提神振气。八十五岁高龄的雄安先生,铁山代表普发先生、通山代表朝锡先生,大冶振荣先生,通城华甫先生都当场赋诗祝贺。会议在《李氏雄风》声情并茂的音乐朗诵中圆满的完成了各项议程。酒席间大家互致祝贺,充满团结、和谐、温馨、友善的难舍气氛,正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情景的再现。看到宗亲们难舍难分的亲情,副会长茂林及时在互联网上创建了“鄂东南李氏宗亲群”。近年来大家在“宗亲群内”加深往来,交流心得,促进了鄂东南李氏宗亲族情、族谊的加深。映照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丙申岁十月十五日“宗亲会”应阳新太子李信祠堂宗亲之邀,派代表参加了该地李、徐、黄、何、谢五姓迎送“大王”的活动,见证了“五姓”多年来和睦相处,传承历史文化的壮观场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零一八年元旦,联谊会应龙港朝阳“四公祠”筹委会之邀,组织了近百人车队送去了“大衜朝阳”的匾额和楹联祝贺。丁酉岁季冬应李琦莊之邀,联谊会派代表参加春阳公祖堂重辉之庆;戊戌岁初八日,联谊会又应阳新县排市镇马峰尖之邀,派代表参加了“怀楚公”祠堂庆典,二零一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应大冶企业家宝山先生之邀前往茗山参观“大明山莊”见证了企业家的气魄。同年儒扬先生创办“陇西书苑”,联谊会送字画楹联祝贺。七月三十日李氏海莊接“妙华公坐案”,联谊会送楹联、鲜花祝贺。十月三日阳新李氏在龙港祠堂成立“兴国州李氏宗亲会”,联谊会派代表送去楹联、“老子出关图”祝贺。十月十一日应大冶郡壁莊之邀,派代表前往登“小雷山”观景,共同研究祖堂摆放“銮驾”的名称。十月二十六日应铁山普发先生之邀,联谊会组织人员前往铁山参观露天矿井,瞻仰毛主席视察大冶铁矿的塑像。己亥年初三,春节余味未尽,应阳新李清莊之邀,参加顺德堂落业祖诞辰之庆;二零一九年联谊会组织黄石、大冶、阳新宗亲先后六次计五佰余人,前往安徽六安市拜谒皋陶墓,到河南鹿邑拜谒老子神像,到红安、黄冈进行红色旅游,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寒食节应蕲春县爱敬堂之邀,联谊会组织十余人,参加“爱敬堂”重辉。公元二零二零年元月十六日大冶李卓梓庄祖堂落成庆典,联谊会组织十几人参加庆典活动,并赠楹联匾作纪念。
百善孝为先,趁各宗祠重辉之庆,我们去过不少乡村,见证有志后生,商贾城镇,富余劳力,外出打工,村中徒留白发父母,儿女的纽带来自血缘,所以无论人们走多远,工作有多忙,走的有多久,都要回望出发的起点,那就是故乡,那就是孟郊心中的三春光辉,那就是杜甫梦里的香雾云鬓,那就是王冕笔下的萱草花生。千百年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身影,从来没有改变过。让我们每年抽一定时间集中在宗祠颂“家训族规”传承祖德,启迪后昆。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李氏文化资存》第六辑
过去几年,随着通讯、交通的发达,传统文化的深入发展,是互联网使我们相认,是各地开展李氏文化活动使我们相识。在互相认识的过程中,大多数宗亲是唐太宗的后裔,身上有太宗的遗传基因,不少宗亲为李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私奉献。在这些宗亲身上体現了太宗的博大胸怀,这些宗亲可亲可敬!
由于各地宗亲的努力,近十年来修宗谱,建宗祠,建"网群”,成立李氏联谊机构,增强了李氏族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宗亲寻根问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宗亲的高度重视,势必影响到李氏宗亲的团结和李氏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自成立以来同各地李氏文化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互相视为兄弟组织。不存在谁高谁低,谁领导谁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团结,也有利于李氏文化的发展,各地李氏文化机构要互相支持,互相参与,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为族人办实事,这样的机构才能得到族人的拥护和支持。
(二)任何人不要把个人凌驾于集体组织之上。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主要是能听不同意见,知错必改;共产党之所以伟大,是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宗亲们可以回头看一下,有的地方个别人说了算,花了钱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教训应引起反思。
(三)各地建"网群"的初衷应该是;促进宗亲情谊,增强友好,互通信息,互报平安。目前少数人因与某人覌点不同,把“网群”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无中生有,贬低人格,含砂射影,各种怪现象,应有尽有,把自己打扮成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这个别人不是给我李氏增光添彩,而是在制造矛盾,唯恐天下不乱。特别是一网名叫明小乐的,把李恪公及其后人说得一塌糊涂,为正视听,十月份联谊会派人去安陆查阅资料,儒科教授已撰写了《李恪英物》一书在付梓,预计春节前后发行。我们真诚希望李氏宗亲有不同见解,只能通过友好交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达成共识,促进李氏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建宗祠,修宗谱,开展李氏文化活动都需要钱。不少宗亲出于对李氏文化事业的支持,对祖宗的敬畏,慷慨解囊,这体现了李氏族人爱族之心。然而有个别地方个别人手段奸诈,办法多样,把族人奉献的血汗钱,中饱私囊。因此各地李氏机构要加强资金管理。捐款程序按有关规定采取自愿,不能巧立名目乱收乱摊派,不能与中央有关文件相悖。支出要公开透明,特别是大工程,大的物品购买要采用招标的办法进行,不能一人说了算,更不能拿取回扣,影响工质或物品质量。让宗亲的钱来得明,去得白。人在做,天在看。陈毅同志说过:手摸伸,伸手必被擒。
(五)今后,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坚持:以“传承祖德,弘扬文化,谱写宗史,凝聚亲缘,促进交流,构建和谐”为宗旨,努力搭建鄂东南李氏文化交流平台,为促进李氏共同发展,为社会进步,构建和谐做出贡献!
最后祝各位:老者康,少者乐,耕者勤,商者赢,工者精,学者敏,仕者廉。
谢谢大家!
年12月4日
(李如峰系鄂东南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幼安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