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古代战争图。 据网络
一千多年前,西南地区存在着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政权,虽先有王建在巴蜀自立为主,后有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距地为王,并经历了与唐朝、吐蕃的大小征战,这里却一直能够安然独处于任何势力的控制范围之外,它即是推翻了南诏,由云南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由于史料的匮乏,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竟是得益于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让大理段氏晓喻千家万户……但小说中有很多虚拟渲染的内容,与真实的历史存在较大差距,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大理国和大理时期凉山的真实历史。
许多人是通过小说来了解历史,比如对三国历史的了解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非陈寿的《三国志》,对于一千多年前雄踞西南的“大理国”,更多的人则是从金庸老先生的《天龙八部》中窥视到她的历史信息。但小说中有很多虚拟渲染的内容,与真实的历史存在较大差距,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大理国和大理时期凉山的真实历史。
多数人只知道“南诏国”之后还有一个建立在南诏基础之上的“大理国”,却不知道在这两个政权之间也还出现过许许多多波谲云诡、勾心斗角的政治波澜,譬如其间的“大长和”、“大天兴”和“大义宁”等几个短暂政权,而“大理国”也有“前理国”和“后理国”之分。
从“大长和”到“大义宁”政权
一千多年前,西南地区存在着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政权,虽先有王建在巴蜀自立为主,后有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距地为王,并经历了与唐朝、吐蕃的大小征战,这里却一直能够安然独处于任何势力的控制范围之外,它即是推翻了南诏,由云南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由于史料的匮乏,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竟是得益于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让大理段氏晓喻千家万户……
回溯到唐末,云南蒙舍诏建立起南诏国,启用西泸(今西昌)县令郑回为宰相,治国安邦。由于南诏积极仿唐,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郑回的子孙自然也被列入南诏贵族,参与政治,待到郑回的后人郑买嗣执掌政权时,逐渐养成了夺国的势力。唐昭宗天复二年(),郑买嗣发起政变,灭南诏建立了“大长和”政权。“长和”这一名称正反映了当时在贵族间争权夺利的环境下,对和平安定的期望。
但这样就真的长治久安了吗?政变还在继续。唐明宗天成三年()八月,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扶持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政权,取代了“大长和”。当时,由于云南与宋朝内部都欠稳妥,彼此隔绝了三百余年,到年,郑买嗣的孙子郑隆亶当政时,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死郑隆亶,建立了“大义宁”政权。
从“前理国”到“后理国”
短短三十五年间,王朝的仓促更替,使得苍黔凋敝,民不聊生。公元年,云南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击灭“大义宁”,建立了“大理国”,频繁的政变才渐渐平息。“大理”,就是指大大调理各方关系,“理”与“治”同义,“大理”即“大治”。“大理国”的疆域与“南诏国”基本相同,大概是现在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缅甸北部,以及老挝和越南的少数地区,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政治制度也沿袭了南诏。
段思平建立大理后,顺应民心,积极推行礼治,“更易制度,损除苛令”。此时,佛教开始在大理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即师僧也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大理国可说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描工张胜温的一部巨作《张胜温画卷》,就描绘了大理国利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员虔诚礼佛的辉煌景象。
不想,短暂的和平只维持了百余年,至年,段思平传至12世时,纷争又笼罩了“大理国”。弑主、夺权,反反复复,在权臣高氏和贵族段氏的激烈争斗下,王位最终于年,曲折回到了段正淳手中。段氏复立,但高氏世为相国,掌握着实权。这段政权,史家称之为“后理国”,此前的大理则被称为“前理国”。
大量滇西子民移民到建昌
重新建立起的“大理国”废除了南诏设置在凉山地区的会川都督,分别置会川府和建昌府,今天凉山的大部分地区都位于“大理国”的统治之下。建昌府(今西昌)原属唐朝疆土,经济非常繁荣,南诏、大理入住建昌后,攻城掠地,排斥异己,原住民几乎被赶尽杀绝,以致史籍曾有“成都到越雋八百里间,人畜荡然无存”的载述。为了填补历经劫难的建昌,“大理国”从滇西调派了大量子民,北上移居到此,建昌府沦为了大理政权管辖下的八府之一。从西昌近郊各处发现火葬墓的规模推测,当时聚居此地的大理子民至少有数万之众,具有相当的规模。
为了加强对凉山地区的控制,大理政掌权者段氏派自己的族人作为凉山地区的统治者,但是过了不久,这些族人们也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根据《元史地理志》“建昌路”条记载,当时被派驻建昌的段氏“诸酋争强不下”,最后形成了四股势力,将建昌之地分而为四,各人霸占一块,又经过了多次政治上的角力,最终推举出一人作为建昌诸段的首领,这个人叫段兴,也是大理段王爷的族人。
这位段兴及其后人都不是省油的灯,随着城市的再次繁荣和他们家族势力的逐渐强大,段兴将其它的段氏支系全部兼并,自立为建昌的“府主”,连大理王朝的统治也不服从,成为了大理的国中之国。
在云南与内地脱离以至隔绝的三百余年里,唐宋两朝各自内忧外患,都无力改变这一局面。蒙古宪宗三年(),元世祖忽必烈亲征云南,由建昌府挥师南下,强渡金沙江。连年的征战令生产凋敝,经济逐渐落后,大理的子民早已厌弃了段氏和高氏的长期割据,一心向往安定祥和的生活。以致于元朝入兵时并没有遇到较大的抵抗,由大理国主段氏的投降,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
建昌府纳入元朝版图后,改置为“建昌路”,鉴于段氏力量的强大,原大理官员日后多受封为云南各地的土司,继续统治大理地区达百余年之久。而今天凉山的会理、盐源等地,由于也曾被“大理国”统治,至今还保持了与云南较为相似的方言和风俗。
信息来源:凉山新闻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