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黄石城区40多公里的大冶市灵乡镇灵溪边,有个名叫“农耕”的博物馆。
这个馆陈列了多件农具及传统农家用品。
它的主人叫明鹏,一个被称为“不务正业”的青年。
近日,记者走近明鹏及他的农耕博物馆,了解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包括黄石在内的全国很多年轻农民纷纷扔下锄头,跳出农门。“以后,很多人就不会种地了…………”
虽然年轻农民通过打工可以维持生活,但是很多老一辈农民仍不禁感慨
人类自远古起,主要靠农耕,维持生活。换句话说,我国拥有年甚至更悠久的农耕文化。“地可以不种,但是,文化不能断!”
明鹏时年26岁,还却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待业青年捡起锈锄头不过,从小热爱传统文化的他,想做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他想收藏各类农具,以作为农耕文化的见证。
这是他收藏的第一件农具。这件农具高1米多,虽然没有继续用,但是用铁锻造的锄板经他父母多年锄地,依然亮锃锃的。
他既卖书又摆摊
有些农具,家里没有,明鹏只好到别人家收集。
这是他收集农耕、农具的地方……
在农村,虽然很多人没有种地,但是包括锄头在内的各类农具多得很。
他淘了黄石,淘武汉;淘了武汉,淘杭州;淘了杭州,淘郑州…………虽然后来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但是,家庭有开支,收集费用大。
明鹏一边在各个城市淘,一边到各个城市采访,编著了《天南地北灵乡人》、《梦回鄂东》等书,往外卖。他还经常把黄石淘到的粮票,拿到郑州,然后摆地摊叫卖。
靠地摊和出书,明鹏挣了30多万元。这些钱全部投入“收集农具”,远远不够。
他向一位亲戚累计借了40多万元……
39岁的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年3月,已经39岁的明鹏,虽然在农村的农民公寓买了一套房,但是,一直没钱装修。
在有些人看来,明鹏到这个岁数,既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票子,是个地地道道的“三无男人”。
年9月,妻子毅然离他而去。
欣慰的是,孩子考上了一本。每个月给孩子的生活费都要省吃俭用省下来的。
农耕博物馆越“长”越大
年1月,明鹏开始筹建农耕博物馆。
当时,他已收集了多件农具,家里和在大冶的出租屋都放不下。
“既然它们是农耕文化的见证,总要陈列出来,让别人‘见’到!”他想。正巧,谈桥村有个组的村民文化中心落成。明鹏就把这些“宝”全部搬进去。
于是,农耕博物馆顺利开馆。
到了今年10月,他已收集了多件“宝”它们按种类分,有锄头、犁、耙、缸、仓、罐、吊锅、扇谷机、炸米机、纺车、雕花木床、太师椅、洗脸木盆、洗脚木盆、粮票等多种。它们按可以考证的年代分,最早有多年,横跨清、民、新中国、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
明鹏说
“我会等着人们感兴趣的那一天。”
“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他不知道。
“你知道吗?”他问记者。
记者也不知道。
这可能需要他更加努力!
这更可能需要时代更加进步!不过,大冶市文物局干部闵峻在充分了解了明鹏的农耕博物馆后,
给了他和它极高的评价
“在这个工业文明非常发达的时代,我们需要给我国的农耕文化留一个‘备份’,他及它已做了很多!”
小编丨YY
更多新闻资讯尽在东楚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