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人,这些民俗你那里还有吗

大冶处在湖北东南部,是一块儿已被熔炉足足烧了三千年的宝地。由于大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大冶的民俗也十分丰富。

民俗文化包括:民风民俗、民间韵文、民间音乐、民间故事和民艺杂录。它们奠基于民间文学采集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是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小编就大冶常见的饮食习俗、婚嫁习俗、产育习俗与祭祀传统四个方面来介绍大冶民俗。

01

饮食习俗:“回碗礼”

大冶人好客,待客热情周到。贵宾临门,主人一般都要杀鸡,用鸡肉面条待客,面条下面还卧有几个白嫩的“荷包蛋”。面对这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肉汤面,客人胃口顿开。但是注意,千万不要吃个碗底朝天,而一定要留一点儿汤、一二个鸡蛋或鸡腿作“回碗”。如果,客人吃完把空碗放下,那就表示主人小气,使客人还没吃饱,这当然会使主人难堪。

这就是当地流行已久的“回碗礼”。回碗是客人对主人的感谢和回敬。但“回碗礼”一般只限早和非正式用餐,如果是正餐招待,客人大可不必担心饿肚子。主人必定用干净的筷子夹开鸡蛋,拽下鸡腿肉,执意劝客人多吃,这时客人就不需要“回碗”了。在大冶乡下还有回请、回拜、回篮等礼俗。大冶民间交往有礼有节,有来又往,乡风淳朴自然。

大冶“回碗礼”涉及到民俗里饮食禁忌的内容,中国是重视礼俗和禁忌的国度,有些言行尤其重视。禁忌,是不许人们做某种行为或言行的规范。它实际上是在强化和维系各种文化范畴的界限性,禁止人们随便模糊或逾越这种界限。

02

婚嫁习俗:“哭嫁”

经过历史长河的源源滚动,祖籍赣西的大冶人有许多风俗习惯已受到周边习俗的影响,而有些习俗却完好保存了下来。像大冶人结婚,一直沿袭的是赣西土家族的“哭嫁”风俗。

一般,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个月,就不会再出门做活儿。而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

哭是有规矩的:一般哭三五天,也有长达十天半个月的。其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艺术。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回忆与妹妹一起度过的好时光;又哭爷(音“伢”)娘:追诉母女情深;娘哭女:寄托着母亲对女儿的挂念和期望。

哭嫁习俗流传久远,反映了当地人至情至性的本色,女儿即将远门,那些晶透的泪珠是对母亲和故土的厚爱,母亲脸上泉涌的泪水是对女儿毕生的忠告和爱惜。那般深情,只有大冶人自己了然于心。

03

产育习俗:“洗三朝”

大冶的产育习俗也很有趣,就拿婴儿“洗三朝”来说。在大冶一带民间传说,小孩是送子娘娘送来的,小孩出生后,她过三天要来看看。如果小孩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们喝喜酒、吃长面,表示这户人家疼爱小孩,她就放心了。否则,她认为这家人不喜欢小孩,就要将小孩带走。所以人们害怕送子娘娘带走小孩,就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把小孩洗得干干净净,人们喝酒吃面庆贺。这就是俗称“洗三朝”的由来。

“洗三朝”那天,孩子的家长要请几桌酒席招待亲戚朋友吃三朝饭,还要请村里人吃“长面”。长面就是长寿面,意思是吃了长面小孩就好养。被请的客人一般都要提上8个或10个红鸡蛋,进门时嘴里不断地喊:“恭喜!恭喜!”

给小孩“洗三朝”还有一些有趣的动作和说法。接生婆洗好小孩后,要在小孩屁股上拍几下,说:“我把乖乖拍几拍,发富发贵有你得。”小孩的妈妈赶紧接口说:“谢你金言!”在山区“洗三朝”时,接生婆要拿一根吹火筒,在小孩的肩上滚两滚,说:“儿呀心肝肉,长大会背竹。”湖区就不一样,接生婆给小孩“洗三朝”后,拿一根木棍在孩子的小手上挨一挨后说:“儿呀快快长,长大会荡桨”。

04

祭祀传统:乡民的“土主节”

在鄂东南大冶的裹城里,山民们每年都要欢度一个奇特的民俗节日——“土主节”。

“土主节”是裹城一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山民相邀上山,把供在山上的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抬下山,称为“土主下天”。然后抬着土主游村祝福,游村的顺序由近及远。每到一村,要由各家各户出“印子耙”堆成公耙山,以公耙山为中心,摆在正堂之中的土主神像前。人们在这里祈祷农业丰收,岁岁平安。

“架菩萨”是土主节的重要内容,男女老少聚集在正堂观看“架菩萨”表演并高声吆喝助兴,常常闹到深夜。“架菩萨”是原始的祭祀舞蹈。山民们用两根长杠杆架住土主菩萨,杠子两端用粗绳索系好,绳子中间各绑一根短棍,然后由四名身强体壮的汉子,前后各两人面对面抬着,向左、向右横着走两步半,两手同时翻动大杠,旁边有一人提着大铜锣敲锣助威。随着锣声的紧密,架杆也就急速的反复转动,场面火爆热烈。“架菩萨”实际上是一种名间游艺活动,它一直持续到三月三。三月三人们送土主上山,称为“土主升天”,这预示着“土主节”的结束。

在这项祭祀活动中体现了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这里所说的集体是指氏族、部落、民族、村镇以及其他社团人群的集合体。一般说来,某种文化不属于个人或少数人,而为某些社会集团传承和享用,习染成风,成为一种公共文化财产。“土主节”就带有明显的集体性质。

你们那里还有哪些习俗?

快在下面留言!

来源:综合网络

编辑:张敏

校对:张敏

监审:明小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ly/10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