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当代意义第四十七章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为什么不出于户而能知天下?为什么“不窥于牖”而能知天道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启动了本自具足的高维能量。迅速启动内在力量来应对外面一切所有呈现的挑战,这种内在能量的启动,会给生命本身带来全然不一样的状态。当我们本自具足的内在能量打开以后,现实的投射一定会跟内在契合,用高维来驾驭低维任何事情都变得轻轻松松。《道德经》对本自具足的描述有很多处,如:“知足者富也”,“知足不辱”,“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等等。根据宇宙全息律,宇宙中的任何一个质点,都具足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一片树叶可以还原出一棵大树,一粒土可以还原整个江山,一根发丝可以还原整个生命,一个能量波可以扰动整个宇宙。那么我们任何一个众生一样具足宇宙中的所有智慧。释迦牟尼佛出定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叫“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他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内在本自具足,这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信息我们全有。我们为什么不能呈现出这种本自具足的智慧状态,能够做到心想事成呢?佛祖接下来说“皆因妄想执著颠倒梦想而不能证得”《六祖坛经》里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本自具足,每一个生命内在具足一切圆满智慧。王阳明心学里说:“心外无物,我心就是外境,外境皆在我心!”所以本自具足的生命不需要外求。心外无法,不假外求。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本自具足的生命根本不需要从外面往里拿,本自具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内在本自具足,因为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点里全有。自己心内的世界就是外部世界的源头,我们相信什么,外境就会呈现什么。相信本自具足才是正信。刘丰老师说: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就可以开启动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了,否则的话我们现实中的一切努力没有意义,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只有相信我们才能跟我们自己具足圆满的智慧连接,才有可能在提升我们内在德的境界上,勇往直前无止境地提升。我们不相信的时候,我们可能浅尝辄止,我们可能在现实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各样挑战的时候,我们可能灰心丧气,我们可能缺少我们生命的动力。所以说,相信自己本自具足,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当一个人相信本自具足的时候,相信自己本自具足的时候,在生命的任何状态下,我们都不会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本自具足,我们不需要从外面得到什么,我们内在全有,当我们相信本自具足的时候,我们相信众生,所有人都本自具足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妄自尊大。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本自具足。他(她)们只是被他们现实的某一种认知状态局限在这个状态里了,一旦打开他(她)的具足圆满自然呈现。当我们真正了解生命能量关系,宇宙时空能量和生命关系的时候,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本自具足。《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做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意谓人人如能自信,具有佛性,当来成佛,必努力解除一切客尘妄想。自信自己觉行圆满,了知外部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幻相,如演的一场戏,戏中唱念做打,你来我往,幸福恩爱或是尔虞我诈,戏散时皆消失的无影无踪,再问演员感想无非“戏也”,似黄粱一梦。梦要是哪一日醒了,就是觉了,梦中的事都可置之身外,就像虚云老和尚的开示: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表面,一切处无非面表,就离道不远了。古德亦云:以金做器,器器是金,我们没有通达每个人的心性都是相同的,不仅凡夫心的心性是相同的,人们与佛的心性也是一样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们之所以做不得自己的主,是因为迷了,没有自信承当自己与佛同样的圆满具足。就像牛头法融禅师问四祖道信禅师的问题:“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做观行,于境起时,如何対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対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我们知道这些道理,理即是心,马祖说即心即佛,佛是福德智慧圆满,常住真心,能觉悟了知一切法者。佛陀在《金刚经》中教导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并在经文的最后告诉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佛陀的教诲是让我们无分别心、不执著,无心任运,就不会生烦恼,清净真心就会起作用。通过佛陀和祖师们的开示我们应该知晓如何让心境合一、自己做主了。“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表达是真理不在外面。每一个生命的投影源在内在,不在外面,如果我们在外面去找投影源,就是迷信。我们本来就具足圆满,何须外求。高维在内在,高维不在外边。用佛家一句偈语就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其出也弥远”就是外求,“其知也弥少”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也忘记了自己原本就俱有的佛性,迷惑颠倒的久了,也和内在的真我本性失去了联系。众生不知道,他要找的那个真我本性就在自身之中,万物皆有,本来早已俱备。却一直向着外界的方向,追求外面物质世界的东西,来填补内在永不满足的空虚。却不知道,外面的物质世界只是本性中变现出来的“妙有”作用,是末而非本。找错了方向,越找越烦恼。没有往大智慧的方向走,总是用烦恼解决烦恼,一个烦恼代替另外一个烦恼。这就是一个所谓的能量守恒,我们把这个能量守恒在三维空间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只是能量与能量之间的博弈,能量与能量之间的转移。它只是在这个因果中流转,我没有想过其实要纵向提升,你才能消除烦恼,但是觉悟的人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是纵向提升的时候,我遇到的一切全是台阶啊!外面看到的一切全是像,投影源只在内在。我们要在外面立一个本的话,就等于“着外相”,如果你崇拜一个外在投影出来的像的话,就迷信了。不要执着于外相,大师根本不在外面,我们的上师在内在。本在每个生命内在,高维就在内在,高维绝对不在外面。刘丰老师说的特别好:把寺庙、佛堂和道场建到心里,不在外面。与其在外面花大量的钱去寻找一个道场,不如在你的内在坚固地树立起彻底觉醒的大愿指令。把每个当下变成你内在精进的题目,只要给你带来困惑和烦恼的就是你提升的机会,这就是“烦恼即菩提”。修行不在外面,而是以内在能量结构调整作为前提,也就是投影源里的能量转化才是根本。只有在这样一个空间能量格局下,我们才真正的了解到底如何自处于现实的一切状态中。“心即宇宙,宇宙即心”,就这个道理。也就是高维空间完全在每个生命内在,绝对不在外面。只有回归高维,回归投影源,才叫修道,才叫修行,才叫回归生命的本体。我们在外面你想求道,那是妄想的,所以只有内求你才能得道。与自己内在关联,这才是高维实践。我们在三维空间遇到的一切众生,都不是众生,是众生相,而众生是在我们内在,“一念一众生”是我们的念叠叠层层形成的众生。要把这种能量,这种化解一切分别的能量回向到内在,其实就是把内在的执念化解掉,这叫度众生,也叫灭度众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众生相。所有的外求求的不是道,求的都是道理,最多算是知识。这个时代获得知识太容易了。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只要借助网络、搜索,就能够立即知道答案。知识是有用的,如果我们认为仅仅获取知识就够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一个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认识知识的限制,进而超越这个限制?这个问题同样关系到我们的使命——我们推送的任何信息都可以被看作是知识。但同时,您也可以透过文章和信息,感受内在涌现的灵感,感悟渗透在文字中的智慧,整合进你完整的生命体验之中。《道德经》云:“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复命”就是回归。回归到婴儿还不够,还要回归到我们心的源头,回归到最清净无染的那个地方,那个是真正的复命。我们回到源头的障碍是前识。前识就是我们头脑中被人为的输入的那些知识、概念。我们是被那个东西给拘谨住了。道之华的意思是:前识是道浮华的一面。也就是说,知识只是表面。若只是抓住了这些文字和概念,自己在那纠结,痛苦,烦恼,这就是愚昧。这就是“愚之始也”的意思。“知常”,就是“复命”,回归源头。而我们之所以看到很多事情是无常的。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我们共同建立的三维认知的“牢笼”里边。这个牢笼是我们自己内在无形的认知产生的烙印。所有知识都是道的显现,但如果你执著在知识而不去悟道,知识就是障碍了,就变成佛家所说的“所知障”。这就是一种病,是知识带来的病。我们很多人用知识解决自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太习惯于“有问题用知识去解决”了。其实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站在“本自具足”的顶层架构去解决,我们从内在找到的答案去解决。这个时候,我们是在跟自己内在的智慧源头相连接。如果我们用知识去解决,就相当于“这道题作废”了。比如你解一道题,立马翻书找到标准答案,然后写上,其实没有用。因为没有与产生知识的这个背后的智慧连接。我们应该去领悟知识背后的智慧。把知识当作发酵内在智慧的酵母,或者用知识作为内在智慧的一个印证。但如果只是拿它来解决问题,那就很遗憾了。为什么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不行指的不是用脚步丈量外面的世界,而是回归内在心行。多数情况之下,在“舍近求远”,“其出弥远”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涉世愈深,而愈发被世俗的观念所绑架,被社会的角色所劫持,我们满足于手中蜡烛照亮的那一小片天空,而失去了整个璀璨的星空;满足于学习得到、积累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忘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内审内视,渐渐失去了吹灭手中蜡烛的勇气,渐渐让内心之光难以被看见,时常忘记了拂去“心如明镜台”上积染的尘埃,时常忘记了内心之中还有本明的智慧。万行必归于心行,万法必归于心法,我们在现实做的再多,有再多的方法,如果与心没关系,没有用。真正的行是心行,把心行的境界拉高,再去践行。心行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觉察,反求诸己,颠覆认知,也就是在每个当下去觉察面对的一切。第二个心行的关键就是不断地与高维空间能量去连接,去调制。“不见而明”对应的是“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说明只是一个能量波的状态,这一个能量波就是一阴一阳,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能从最简单的,不显化的能量结构里了了分明,从最高境界的智慧里,知道一切事物生成的因。当我们能够回到阴阳的层面,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解天下的万事、万物,全能解开。用正弦波(能量波)去解,全能解开,因为正弦波(能量波)是最简单的能量结构,我们用最简单的结构,可以化解所有的复杂能量结构,这个就叫大道至简。从天人合一的境界看整个宇宙,是天下的大格局,能照见一切,看懂这个世界的格局,完全能够跳到迷宫上面,对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了了分明。只有站在这个层次,才能读懂这个时空里的所有,读懂我们以为不合理的呈现,发现它内在的合理性,就不会被任何一个投影的假象所障碍,我们可以超越任何一种假象,在更高的境界,以更大的格局去化解和破掉它。“弗为而成”指的是无为而大成。只有不执著一切,才是一空万有,才能抓住永恒。只要想抓,一定是抓不住的,不抓才是真抓。这就是老子讲"无为"的原因。老子讲"无为"与佛讲"无住"是一个意思,只是在语境表达上有所不同。无为指的是对天下万物的施为,是以最低限度的干扰来完成的。在无为状态下,任万物自化自育,万物可自生,让生者自生,灭者自灭,任万物自然运作,和光同尘,在这个境界是无同无异境界,“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遵守自然法则,不去干涉,不去参与,不去强加改变,就是“弗为”。就是要去掉那些人为增加的相对属性,从而使天下万物保持自然平衡。使天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之道,可以称为“治”,这里的治叫做大治,指的是民风淳朴归道,天下太平。这个时空里面所有的有为都是障碍,互相之间都有分别。只有无为才能跟所有的有为无条件关联。当你跟所有的有为无条件关联的时候,它就是无不为。但是“无不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内在是否真正的圆满!我们内在只要有一点不圆满,它一定会投影出现实中不圆满的呈现,现实中的有为跟我们无法连接。从有为到无为,借有为达无为,超越每一个境界。虚空含有无尽的创造的因子,这就是无为的状态,在这个虚空的状态下,发动起来作用却是无穷竭的,自然会带动万物的自然孕育,生生不息,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那就是生命的大圆满!因为修无止境,修到最高层次的智慧就是无为,所以《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分别。”差别的大小是以“无为法”而界定的,越是无为,与道的差别越小。越是有为,与道的距离越大。有为法他无法成就自己,只有无为法,可以成就自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ly/11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