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完全错了还ldquo一毛不拔r

我们都知道“一毛不拔”这个成语。每当我们讥讽一个人极度的吝啬、自私或者小气时,就会说他像一只铁公鸡,一毛不拔。说的人信口拈来,听的人心领神会,完全不用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意思。

《成语词典》对“一毛不拔”的词义解释是: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但是,我们完全错了:“一毛不拔”的真实含义与我们现在认为的意思截然相反。

“一毛不拔”典出何处?

“一毛不拔”最早见于《列子·杨朱篇》。相关文字的篇幅有点长,但只有做完整展示,才能让我们正确理解这个词的真实含义。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

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这段文言文的现代译文是:

杨朱说:“伯成子高不肯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有利于天下,因此舍弃诸侯的爵位,隐居耕田。大禹不愿为自身谋利,以致劳累过度,半身不遂。对于古时的贤人来说,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有利于天下,这样的事是不做的。让全天下来奉养他一个人,这样的事也是不做的。人人都不需要损失自己的毫毛,也都不需要为天下做什么奉献,才算得上是天下大治。”

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厘问杨朱:“拔下你身上的一根毫毛来救一个世道,你愿意做吗?”杨朱回答:“一个世道肯定不是一根毫毛可以救得了的。”禽滑厘说:“假如可以救,你愿意做吗?”杨朱不再回应他。禽滑厘告辞出来,将对话内容告诉了杨朱的弟子孟孙阳。孟孙阳说:“你没领会先生的用心,我和你谈谈吧。有人损伤你的一块肌肤,因此你可以获得万金,你愿意做吗?”禽滑厘回答:“好啊,我愿意。”孟孙阳又问:“有人砍断你一条腿或胳膊,因此你可以获得一个诸侯的封国,你愿意做吗?”禽滑厘沉默良久。

孟孙阳说:“一根毫毛比一块肌肤微末得多,一块肌肤又比一个肢体微末得多,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但是,我们的肌肤是由一根根毫毛组成的,肢体又是由一块块肌肤组成的。一根毫毛虽然只是身体上一个非常小的组成部分,难道就可以因此轻视它吗?”禽滑厘说:“我没有什么话可回答你。如果以你这番言论去请教老聃、关尹,那你的言论肯定是正确的。如果以我的这番言论去请教大禹、墨翟,那我的言论又是正确的。”孟孙阳听他这么说,便转身跟自己的同伴去谈论其他事情了。

这就是“一毛不拔”的完整故事。

故事的主角杨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老子、庄子一起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三个代表人物。在这个故事中,“一毛不拔”这个词并没有出现。但是,意思完全相同的文字却有两处:一是“不以一毫利物”,说的是尧舜禹时期的一位诸侯伯成子高。二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是在伯成子高事迹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观念。因此,要想了解“一毛不拔”的真实含义,就先要厘清伯成子高事迹的来龙去脉。

“一毛不拔”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伯成子高的事迹出自《庄子·天地》,原文是: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顾。

这段古文译成现代文,大致的意思是: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被封为一方诸侯。后来,尧将治理天下的权力禅让给了舜,舜又禅让给了禹,伯成子高却辞掉诸侯的爵位,归隐做了一个农夫。禹前去拜访,他正在田间耕耘。禹恭敬地站在卑下的位置,请教说:“过去尧治理天下的时候,先生做一方诸侯。后来,尧将权力禅让给了舜,舜又禅让给了我,您却辞爵做了一个农夫。这是为什么呢?”伯成子高答道:“昔日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没有施行奖赏而百姓自重,没有施行刑罚而百姓自畏。现在,您赏罚俱备,但百姓的心中不再有仁义,道德从此衰落,刑罚却愈发重要,后世之乱从现在开始了。您该怎么做呢?这不关我的事了。”说罢,专心致志地用力耕起田来,不再说话。

根据这个故事,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的意思是:由于看透了世道人心的衰落,于是伯成子高再也不想为天下的治理出力,就像不愿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奉献给天下一样。

藉着这个故事,杨朱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观:自己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要去耗费任何一点气力,哪怕那是对天下有利的事;就像不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奉献给天下一样。——这是“一毛不拔”的第一层含义。

“一毛不拔”的第二层含义表达在杨朱的进一步论述中:“对于古时的贤人来说,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有利于天下,这样的事是不做的。让全天下来奉养他一个人,这样的事也是不做的。人人都不需要损失自己的毫毛,也都不需要为天下做什么奉献,才算得上是天下大治。”在杨朱看来,每个人都不需要损失个人利益来为天下做奉献,才是天下大治应有的气象。一毛不拔是在比喻人与人之间既不损己也不损人。杨朱认为,这是天下大治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毛不拔”的第三层含义表达在杨朱的弟子孟孙阳的论述中:“一根毫毛比一块肌肤微末得多,一块肌肤又比一个肢体微末得多,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一根毫毛虽然只是身体上一个非常小的部分,难道就可以因此轻视它吗?”在杨朱看来,普通百姓就像人身上的毫毛,在社会中虽然只是很微末的存在,但是他的存在和利益也不可以受到轻视,不可以藉着有利于天下的名义随便被牺牲。

将这三层含义进行梳理和归纳,“一毛不拔”生动地体现出杨朱的个人价值至上的哲学思想:与整个社会相比,每一个人确实是像毫毛一样微末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就轻率地牺牲个体的利益。这不是在鼓励自私自利,而是文明社会应该给予个人权益和价值的尊重与保护。

杨朱去世的两千多年之后,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有一个人以这个思想为基石写了一本书,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那本书就是《国富论》。

杨朱的思想为什么被后世曲解?

我们被灌输的“一毛不拔”的含义,与杨朱的真实思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很显然,后世的人曲解了他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的思想无人问津,以至后人无法了解他的思想全貌?不是,杨朱大致与墨子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在当时,他的思想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就像孟子所言: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是因为他的思想过于深奥,语言诘屈聱牙,让人难以领会和传诵?不是。从《列子》等书籍的记载可以看出,杨朱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人,他的思想和语言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易于流传。否则,“一毛不拔”的典故也不会流传至今。

是因为他的思想过于肤浅,像露水一样,真正的思想太阳一出来就蒸发了?不是。他去世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对其思想的批判一直没有停息过。这本身就表明他的思想非但不肤浅,而且有着强大的威力。

他的思想之所以被曲解,是因为它过于离经叛道。

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最自由的莫过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而在百花齐放的诸子百家中,思想最离经叛道的莫过于杨朱。对于追求思想自由的人来说,读《列子·杨朱篇》绝对是一种大快淋漓的享受。在十五个故事中,他完全站在了儒家、墨家、甚至道家的思想对立面。从三皇五帝到诸子百家,无不成为他生动批判的对象。他的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核心观念:

一是“重己”。“一毛不拔”体现的就是这种个人价值至上的贵己观念。杨朱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过一种既不损己也不损人的自由生活,那便是天下大同了。

二是“贵生”。杨朱认为,人生来就有欲望。每个人应该不违反自然的本性,轻物重生,且不受虚名的羁绊,过一种放纵心意的快乐生活,便是对生命的尊重了。

三是“全性保真”。杨朱认为,人终生劳苦,无非是为了四样东西:一是长寿,二是名声,三是地位,四是财货。重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之真性,不要逆命羡寿,不要恋慕虚名,不要贪求权势,不要为物伤生。让自己的生活与自然之真性相和谐,便是敬重自己的生命了。

在杨朱之前和之后的各个时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和文化都是以道德为中心。在杨朱的思想里,根本没有道德的位置。这对正统思想和文化形成了根本的敌对和冲击。为此,在正统思想和文化看来,杨朱的思想必须予以剿灭。但是,他的思想又是那么真实生动地照写出人性,人们只要正常地听到它,心弦就会被拨动。所以,剿灭的方法只有一个:对他的思想进行污名和歪曲,引起世人的极度反感,像躲避蛆蝇一样远离它。

于是,“一毛不拔”的含义被歪曲成了今天的样子。

正统思想和文化如愿了,胜利了。而且,还留下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成语。但是,中国却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失去了走上《国富论》发展道路的机会。

-END-

离开世界一盏茶的时间

让心灵读祂的文字

联系邮箱:miaoxing

vip.sin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ly/5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