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天写字
任何事连续做3个月就成了习惯。曾经我每天写字,连续了一个多月,断掉了,现在看看能维持多长时间。
为什么是字,而不是字或字?有个故事。
刚上大学,军训完,开始上课,第二天晚上正常有课,但是学生积极分子(当时还没有学生会,也没有学生会干部,只有一些表现积极的分子),通知晚上听一位教授的讲座。此教授也是学院的一名年轻教授,曾是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论队的领队,口才很好,幽默风趣,很多人来听讲座。
我们四人帮(我和另外三人整日一起玩,人送四人帮)懒惰,慢慢吞吞,等四人全部收拾完,赶到报告厅一看,没有位置了,连讲台旁都站着人,想想算了,既然从宿舍区赶到教学区,就到上课的教室坐一坐吧。
赶到教室后,陆续又有一位浙江老乡(大学学院里一届的江浙沪总人数8人,因此互称老乡),还有一位爱学习的同胞不知何故也来了,据他说,那边讲座占着座位,这边来瞅一眼。
虽然都是教学区,其实讲座和上课教室隔着10分钟的路程。
正当我们在教室里溜达玩,准备撤退之时,莫名其妙的授课老师来了,其实当时我们不知道这是老师,因为是第一堂课。课名《管理学概论》,老师也年轻,大约博士快毕业,他以为走错教室,按道理,这堂课的听众人,全院本年级学生。竟然只有6人在课堂上(若是大学三年级、四年级,人的课,有6人来上也算正常,1人都算正常,没人来才不正常。)偏偏是开学第一课。
我们与老师都很诧异。我们诧异的是,老师难道没收到调课通知,这么会来?老师诧异的是没人通知他,怎么课堂上就空了。看来学生会工作出了漏洞。
其实将来人课堂来6个人也是正常的事,此时此刻设置了这堂课,老师就得讲好课。我们6人在人座位的教室里呈鸟兽散状,1+1+4的模式,1人坐前排,1人坐左边,我们四人帮坐后排。
第一堂课,老师课程内容不现实,干脆跟我们聊聊天。课程一个半小时,很快也能结束,只是差些茶水、水果。
记得中途老师与我们聊到一个话题,产生辩论,我们都是从心出发选择的持方,基本上是老师一方,学生另一方。辩题为“每个人都变成更好的人,社会是否会变成更好的社会?”学生持正方,老师持反方。我们与老师在理论基础上当然无法比较,我们刚从高中毕业,老师博士毕业,关键是我们还没开始读专业书籍,若是等到大学三年级,老师必输。最终我们争论的结果没有产生明显的输赢方,谁也说不动谁。
老师的论证基石实际是集体主义,我们论证的基石实际是个人主义,至今我也持个人主义态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三观,大约在15-18岁之间会定型。后来这位老师学术晋升比较慢,说实在的,集体主义骗骗老百姓还行,想要研究学术,出成果太难了,不是世界主流,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群居的动物,是指过集体生活,没有说过人是集体主义的动物。此点会越说越深奥,以后再论。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们学生缺乏理论基础,论证过程中引用大量实例,浙江老乡引用了做生意挣钱的实例上,浙江人真是什么争辩最终都能归结到如何挣更多的钱?这一点很好。
课上完了,老师让没来的名同学,每人写一篇字以上的听报告感受。高中作文都是字,一下子升级到字,我们都幸灾乐祸,懒惰拖拉竟然能捡便宜。
以后每学期考试时,发现字是常态。有时到了考场发现,试卷是12页白纸定在一起,试题共2道,第一道题5分(两道题选择其一作答),第二道题95分,论述题,题干一般不超过10个字,要求论述不少于字,考场上一般1个半小时内全部交卷,很多人没怎么上课,管他是读过的书中知识再现,还是自己的理解认识,还是瞎掰活,拼的就是手速,拼的就是把死的说成活的。
一些学科教授很人性化,假期写篇论文,题目不限,交来就行。
至今仍然记得一些论述题的题目,大一结束,有道题是:请论述“家天下”。这道题就是危险的边缘,国天下、家天下、D天下,如何理得清?毕竟我们倡导家国共命运。
字在我的印象里很深刻,成了一个概念。因此我对自己要求每天写字。
二、我的惶恐与苦楚
近十年来,除了完成工作相关的课题项目、专业论文、图书编纂、文件材料,没有写过自己想写的东西,感到万分惶恐。回过头来看,课题、论文尚有一丝价值,其余一言难尽,纯粹谋食。
常常精神的苦痛包围时,做不了任何事,开导别人有一万种理由,开导自己太难。
大部分时光都是闷闷不乐、精神萎靡之中,只是我不想跟朋友说,怕影响到别人的心情。聊天时,常常我有一些准备好的话,就是不想说。有一些知道的事,也不想提。这些话、这些事,倒不会烂在心中,因为我不说,别人会说,我不提,别人会提。一个世俗圆滑、知识丰富的人都会说。当我开心的时候,我就会成为这样的人。有人看见我好像是这样的人,以为是我开心的时候,其实很久都没有。
曾经10多年前,好友临走时,劝我坚持写下去,此时的话定是真心,是善言,我实际没能坚持。近10年,我不仅不写任何东西,连书都看不下去,精神难受到只愿意躺在床上,做任何事都会产生心灵苦痛,躺在床上最终苦痛只有一件,今天本该做什么,却又荒废了时间。
偶尔买些书,都不看,堆砌。
三、文章的无序
因为我没有看任何书籍,终究不知道写什么。
偶尔看了一两个综艺节目或者社会新闻,看看网友的评价,虽然被删帖了不少,但是从仅存的帖子中,看看是否能找到与我一致的观点。
我说过,我们不过是引用一切伟人的言语来证明自己,看待任何事物,或是身处任何环境,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了一个“类”,只是有人不自知。我们只不过是寻找同“类”,为自己的“类”辩解。
我想冲破现状、冲破苦痛的方法只剩下改变自己,改变生活状态。
争取自己的支配时间,挤出自己的支配时间。原本我也是不看抖音、不看朋友圈的,后来连今日头条都不看了,去伪存真,来不及。如今电视也不看,调整一下作息,睡眠时长不变,就能在工作以外挤出一些自己的时间。
我的世界只对一件事感兴趣:探索不同的人、事物、思想和宇宙。把它物化成两件事,探索不同的人和事物就是做生意,探索思想和宇宙就是做学问。
有人说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有序的文章需要修改,我在短时间写出字,难以做到有序,终究不是出口成章的人。
写文字类的文章,最慢的方式是打字,其次快的方式是手写,最快的方式是语音转换文字,我现在使用的是自己最不擅长的,打字。
现在的时事新闻都是国家命运,我写了,也难以公开,倒不如“莫论国事”,至少不在茶馆里说,“躲在被窝里放屁——独吞”就行。书法家写四字,非要找个与个人和孩子名字无关的四字,我请求写了“都付笑谈”,这是我的理想,这四个字很适合挂在饭桌旁边。
古今多少事,开心的,不开心的,你的,我的,他的,经济社会发展,个人家常里短,都付笑谈中。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
我尽量将文章中能公开的,发出来,哪怕是无序的,哪怕没有任何人看。我认为能公开,其实尺度已经是很大了。
四、文章的有序
文章在无序中还得观出一丝有序,打算用大标题的方式分隔开,也许这个标题是杂文,下个标题是诗歌、散文、小说。
我习惯于解构,将有序的世界解构成看似无序、藏着有序的世界,真是将煮好的饭烧成粥吃。
秩序有时是金字塔,打破秩序,其实是打破金字塔。
还有人习惯于重构,那是有野心还不承认的人。
很多人后来的文章还是有不少之前文章的影子,甚至是引用,有人说这是理论的螺旋,构建成一个三维的圆。
终有一天,我不想引用之前的文章,只想新写,不免有之前文章思想的影子,不过也只有我知道罢了。
伟大的思想家将自己的理论画一个圆,别人很难攻破。我也试着找到自己理论的圆心,但没有画圆,没有精力与能力。我的理论圆心从我对天体物理的一个个人假设而来,“一切非真空的物质都朝着自我闭合的趋势发展”。分步骤论证一些社会问题,最终观点与我所秉持的一致。我认为这个圆心是站得住脚的。
孩子3岁半时,一本中科院出的儿童探索太空图书,里面虽然是简单的词语,但词语的真正含义,不是三言两语。这一点国内儿童图书不如国外儿童图书有趣。国内的有趣是用手硬来挠你痒痒,做作。孩子总是一环套一环地问为什么,最终问到某个现象的终极为什么。
国内的儿童宇宙图书,虽然很多图,问题也短,但孩子经常延伸着问一问,就是深奥知识。知识可以描述成童话,但不是童话,终究是事实与未知。当时我试图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与比喻阐述“真空不空”“狄拉克海洋”“量子场论”,儿童书中没有提到,我总得将真正的知识换成童话的语言告诉他。
今天写满字了,如果哪天还差一些字数,没有内容可写时,那就写首诗歌,简单不过了。
虽然明确的字数是准确的、机械的规则,机械的规则不利于灵感的发挥,但是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云无雁影赞赏是不耍流氓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