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桂林有一条老街叫“驿门前街”。从安定门出城,向北去是“北门外大街”,再向东左转就是驿门前街,沿街东去到漓江边,转到城墙东北隅再沿城墙根一直往南。如今这老街所在街区称“驿前街”,街区范围不大,昔日的驿门前街成了东西向的驿前横里和南北向的驿前直里,横里和直里呈T字形布局,驿前直里与漓江和古城墙并行,这曾是一条古代驿道,驿道上有东江古驿,街因驿而得名,驿站与东镇门近在咫尺,都在驿前直里古道上。
桂林北门古称安定门
安定门是筑有月城的古城门
在一个城市里,凡是有带“驿”字的街区,往往是这个城市悠久文化的亮点。而驿站遗址是一个城市厚重历史的见证。中国邮政曾发行过以驿站为主题的邮票,票图为明代姑苏横塘驿站一座邮亭,邮亭原为驿站大门,门两侧石柱上刻有“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的对联,这副对联反映了古代驿站的繁盛景象。曾任桂林知府的南宋诗人范成大留有描写这驿站的《横塘》诗:“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中国邮政发行的姑苏横塘驿邮票
邮驿驿站是幅员广阔的封建国家重中之重的基础建设,统一的大中国幅员广阔,封建国家政令的下达,各地军情政情的上报必须有统一高效的邮驿制度和驿站体系,驿站驿道的畅通,信息转输的及时,是构建国家权力体系,对国家进行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邮驿制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巩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畅通,维护国家统一。
自秦以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邮驿制度延续二千四百多年。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有不世之功,虽然秦王朝仅仅存在十五年,但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秦代制定并颁布的《行书律》,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通信法令。驿道、驿站、驿传文化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最有特色、范围最为广泛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驿站主要功能是负责官府文书递送,同时也接待过往官员客旅。驿门前街街名的由来当然与驿站有关,位于驿门前街的驿站是东江驿,东江驿是明清两代官府在桂林设置的邮驿驿站,东江驿的前身是唐代的望秦驿和宋代的桂城驿。《大清一统志》称桂林“旧置望秦驿,宋改为桂城驿,明初移今所,名东江驿。”
关于唐代望秦驿,驿名中有个“秦”字,并非就是秦代所置,只是“望秦”而已。至于驿名的起源,所“望”必有所指,而驿站周边并无秦山秦水可望。三十年前曾猜想是不是与兴安县境秦代所筑秦城有关,驿名寓“遥望秦城”之意。近阅《读史方舆纪要》,发现顾祖禹也有意将秦城与望秦驿串并:“秦城,府北八十里,东北去兴安县四十里。相传秦始皇二十三年筑以限百越者。唐史:光化元年,马殷引兵取桂州,秦城以南望风奔溃。城北旧有望秦驿,宋时改为桂州驿,今稍移而东,曰东江驿。又西南有汉城遗址……”。顾祖禹不愧是历史地理大咖,写地理必及历史,其纪述兴安秦城汉城史地,突然就穿越到八十里外的桂林望秦驿,细品其意——不露声色地让人去联想望秦驿驿名的来历
《广西通志》记载:“唐代,广西主要州、县设驿站。驿站有桂州望秦驿,苍梧驿、龙江驿,归义(今阳朔县)新林驿,湘源县(今全州县境)山角驿(旧名洮阳驿)、城南驿、柳浦驿……”。唐代在广西设置的驿站不多。其中的桂州望秦驿是东江驿的前身,是广西最重要的驿站。望秦驿曾接待过历史名人,其中有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
柳宗元,中国唐代文学家,21岁进士及第。在京城长安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元和十年春,柳宗元被召至京师,改贬柳州刺史。柳宗元从帝都往柳州途经桂林留宿望秦驿,曾作《桂州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诗一首:“幽径为谁开?美人城北来。王程倘余暇,一上子陵台。”
唐代桂林叫桂州,望秦驿位于桂林城北面,今驿前街范围,故诗题有“桂州北望秦驿”之字句。诗写于唐元和十年(公元年),是年长安令徐俊出任容管经略使,任所在容州,而柳宗元则贬为柳州刺史,比徐俊先行赴任。柳宗元知道徐俊也将会留宿驿站,故留诗望秦驿给徐俊。从诗题可知从望秦驿去江岸有点距离,应在今驿前横里一带,从驿站出来到江边需“手开竹径至钓矶”,穿过江岸一片竹林,眼前就是漓江画境,江流中有石岩凸起的天然钓矶。宛如汉严光隐居富春山垂钓的子陵台。
中国邮政发行的柳宗元邮票
柳宗元雕像
到了宋代,望秦驿还在,只不过改称桂城驿。《广西通志》记载:宋代实行邮驿改革,设驿于县,规模扩大,增马匹驿夫。宋大观四年(年),静江府的望秦驿改名桂城驿。后驿址移至独秀峰南麓。
明代洪武二年(年)大明王朝下令将元代“站赤”复改为“驿站”。明《桂林郡志.新郡城图》附记“桂林驿迁回桂州驿旧址,名东江驿,并于其北置递运所,皆面江。”元代静江路曾在漓江边设水路驿站“东江水站”,明代东江驿驿名不知是否沿袭元代水站站名。
明永乐四年(年),设东江驿七年后,南方交趾动乱,朱棣命时任刑部尚书的大臣黃福出使安南。黃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記》记当年七月二十四日“五更至大龙驿。是日未初,至东江驿。馆于紫极宫,报名典仪所。”南方动乱平息后,交趾大治,成为明朝新治之邦,黄福声望日高。
黃福著《奉使安南水程日記》
关于东江驿,明代魏浚的《峤南琐记》记载:“东江驿在虞山西南约二、三百步,黄泽由癸方来,注之汇为静流,东与漓江隔一洲,洲上莎楚萋密,而驿之前竹树林樾交接互映,霭亚水一湾澄碧若染。”
魏浚,号苍水,明万历重臣。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学识渊博。万历三十七年(年)朝廷赐"清廉宴"嘉奖。后调任广西省提学佥事,主持修造桂林学宫礼器,创办思恩州学。《峤南琐记》两卷系其地志之作,述粤西风土。从魏浚的记载可知明初东江驿位于漓江边隔皇泽湾与蚂蟥州相望,皇泽湾一带景色秀美。其笔下的驿站风光令人陶醉。魏浚时任广西提学道佥事,主管一省学政,四品的教育厅厅长。魏浚亦性情中人,考察东江驿有闲心与不入品的东江驿驿丞调侃:“汝何福得此清况?”你哪里修来的福气,能天天享受这如此清秀的山水风光?驿丞是何人,专事迎来送往,文人高官都是见过的,应答不卑不亢,很是得体:“赖公之福,但如此景,丞亦无那不得常看尔。”让你去想象,我这驿丞整天在忙于驿务哪有闲心赏景。
魏浚著《峤南琐记》
《粤西游日记》是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著作。书中有在桂林、阳朔一带行程见闻的文字记载五万余字,完整地记录了徐霞客在桂林考察的经历,其中有关于东江驿及周边环境的描述。
崇祯十年闰四月二十八日,(年6月21日)徐霞客日记中是这样记述:“漓水至是已极汪洋,北自皇泽湾即虞山下。转而南,桂林省城东临其上。城东北隅为驿,在皇泽湾转南之冲,其南即城也。城之临水者,东北为东镇门……”。
徐霞客四月二十九日再次到东江驿探访:“又循城溯江北一里,过东镇门。又北过城东北隅,为东江驿。驿东向,当皇泽湾南下冲。入驿,问顾仆所附江舟,知舟泊浮桥北。出驿,北望皇泽湾,有二江舟泊山下,疑顾仆或在此舟,因令静闻往视,……恐静闻返,急出待路口。久之不至,乃濒江北行觅之,直抵泊舟之山,……始知是为虞山,乃帝舜南游之地。”
从徐霞客日记可知,东江驿坐西朝东,驿门面向驿道与漓江,这与水陆驿站的要求是相符的,驿站方位在虞山南面,出驿“北望”,可见皇泽湾和虞山。作为地理学家的徐霞客,对于地理方位的描述是极为认真的,这从后人对其地理著作的考证中得到肯定。而徐霞客笔下的皇泽江湾、舟船水泊、虞山松阴,汇聚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桂林山水画卷。
中国邮政发行的徐霞客邮票
徐霞客雕像
除了有文字记载,明代的桂林《新郡城图》标明了桂林驿站所在,东江驿地处桂林城东北隅,南徬东镇门,东临皇泽湾,北临递运所、西倚铁封山。印证了魏浚、徐霞客的关于驿址的描述。
清雍正版《广西通志》记载:明代的“递运所课税司俱在府治北”“东江驿在递运所右”,而《新郡城图》直接显示东江驿的隔壁就是递运所,这递运所又是一个什么机构?
查《明会典》所记:“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这条记载说明,明代的“会同馆”,是当时设在京城的全国驿站总理衙门。水马驿和递运所实际就是一个老子管着的两个儿子。并居一处合情理。
虽然东江驿和递运所是京师会同馆之下的同门兄弟,但职能有所不同,东江驿负责驿递兼接待,递运所则是专门运送军需物资和上贡物品的机构,一个管邮政通信,一个管邮政快递。递运所始设于明初洪武年间,在明弘治年间全国曾达到处。递运所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陆运由军卒承担,水路则有各地船户负责。采取定点、定线,兼以接力的方法从事递运业务。可惜的是,明代递运所制度未能坚持,到万历年间便剧减至多处,后来随同大明王朝的覆灭一并消亡。
《新郡城图》以虚线表示整个桂林城的街道,有一条以虚线代表的古道从城北安定门外向东,遇东江驿递运所围墙所阻,沿铁封山脚绕过东江驿,转南过东镇门到叠彩山木龙洞,穿过木龙洞向南到伏波山止。整条古道在城墙之外,街名未注,这说明明代就有了驿前古道。
徐霞客日记对这条古道亦有记载:从东江驿由北向南“城之临水者,东北为东镇门,南过木龙洞为就日门,再南出伏波山下为桂水门”。由南往北“从城北濒江觅,而南从城下北行。已而城上一山当面而起,石脚下插江中,路之在城外者,忽穿山而透其跨下,南北岈然,真天辟关津也。西则因山为城,城以内即叠彩东隅。穿洞出,下临江潭,上盘山壁,又透腋而入,是为木龙洞。其洞亦自南穿北,高二丈,南北透门约十余里。其东开窗剖隙,屡逗天光,其外濒江有路,行者或内自洞行,或外由江岸,俱可北达。”即可抵达东镇门、东江驿。
明代《新郡城图》上有东江驿、递运所,驿之南有古道通东镇门、伏波山。
明代古地图上标示东江驿在递运所之北,所标示的相对位置有误。
明代古地图上标示东江驿在递运所之南,所标示的相对位置正确。
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了有关桂林驿站的历史。顾祖禹是中国清初历史地理学家,生于江苏常熟,顾祖禹的先祖顾野王撰有《舆地志》,其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都通晓舆地之学。在地理学世家的影响下,他毕生专攻历史地理,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有广西各州府的驿站,其中桂林府“城北旧有望秦驿,宋时改为桂州驿,今稍移而东,曰东江驿。”对东江驿所处皇泽湾的景象也有记载“虞山府东北五里。一名舜山。漓水漾其左,黄潭萦其后,下有洞曰韶音,入洞面潭,水石清漪,名曰皇泽湾。对东江驿及周边驿站的方位驿程的记载是:“东江驿在府城北。又苏桥驿,在府西七十里。南亭驿,在府南七十里。”“东江驿而东北,五十里为大龙驿,道出灵川县;苏桥驿而西南,四十五里为永福县之三里驿,西入柳州之道也。”这些记载说明东江驿作为省城驿站,是通往各州府驿站的中心节点,在广西邮驿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及所附广西地图
清代的《桂林城图》也标示了东江驿位置,其方位与明代东江驿没有变化,只是没有了隔壁的递运所,递运所的地盘估计归了驿站。驿址图标是一座富有岭南特色的邮亭,其实除了邮亭还应有围墙、丞署、馆舍、马棚等建筑,整座驿站估计占了驿前门街半条街。东江驿的建筑无影像资料,有一同时代的湘南排山驿驿站图可供参考,不过桂林府的东江驿应该比祁阳县的排山驿规模更为宏大。
清代《桂林城图》东江驿位置图标
清代湘南排山驿驿站图
到了民国,清代的东江驿已成为历史,但东江驿遗址还在,驿前古道继续通行。有意思的是一张民国早期地图,从地图上看,那时桂林的古城墙还完整,从木龙洞至伏波山的古城墙外,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被标注为驿前街,此街今称龙珠路,与今北门外的驿前街一南一北,相隔有一段距离。龙珠路古代并无驿站,为何也称驿前街?今试从驿前古道的地理环境做一解答:东江驿驿前古道曾沿古城墙外的江岸一侧延伸到伏波山前。东江驿至木龙洞一段古道狭窄,无房地产开发价值,至今屋舍无几,古城墙得以幸存。过叠彩山出木龙洞后,古城墙靠后,城墙外古道两侧较为宽敞,沿古道可建屋舍,逐渐形成了一条小街,在古城墙尚未拆除的老照片上,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外古道小街景况,在驿前古道上的形成的小街自然可称“驿前街”,所以在城墙拆除前这一段古道已定名“驿前街”。年广西省会迁回桂林,开始拆除城墙,木龙洞至伏波山的一段城墙拆除,城墙没了,古驿道小街还在。可能这古道南端的“驿前街”离东江驿驿址远了点,后来取叠彩山木龙洞的“龙”,伏波山还珠洞的“珠”,改名“龙珠路”。把“驿前街”街名留给了古道北端的驿前街。原来的古道少了一段,成了现在的龙珠路,这龙珠路不知是不是在原城墙地基上拓宽改建,如是,那原来的驿前街就是龙珠路东侧那一片狭长的街区。无论此解是否正确,与东江驿有关的民国驿门街街名见证了桂林驿站地名文化影响的深远。
驿门前街古道走向图,其南段为木龙洞至伏波山。
民国地早期地图显示木龙洞至伏波山之间的古城墙外有驿前街。
木龙洞至伏波山之间的古城墙外较宽敞,古道两侧有屋舍,已形成驿前古道小街。
木龙洞至伏波山古城墙拆除后的民国驿前街
漓江东岸看木龙洞至伏波山之间的民国驿前街
东江驿历经唐、宋、明、清四代传承,受朝廷和州府地方双重领导。清代驿站管理沿袭明制,设有驿丞一职,掌邮传迎送之事。据《光绪会典》记载,全国当时有驿站处。各府、州、县,根据不同情况置驿丞,掌管驿站驿务,因官不入品,清雍正六年(年)大清专门下文规定满人从此不得为驿丞。从乾隆二十年(年)开始,大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裁驿丞,归州县”驿制改革,逐渐减少驿丞数量。
清雍正版《广西通志》记载:东江驿“旧设驿丞,雍正十年奉裁,以驿务归县兼理”。有清一代,在东江驿丞署办过公的驿丞共有四位,首位驿丞叫张恭己,不知是不是前朝留用,如以顺治六年(年)清军攻占桂林起计,张恭己做了10年的驿丞;顺治十六年(年)接任的驿丞是王公伟,做了9年的驿丞;康熙七年(年)接任的驿丞是张兆吉,做了15年的驿丞;康熙二十二年(年)接任的驿丞是李果珍,这李驿丞是从基层干出来的,登上驿丞宝座又足足当了五十个年头的驿站领导,掌管着手下上百号人,工作兢兢业业,却一直没有上级提拔。那年头没有退休制度,直到雍正十年(年)东江驿驿丞奉裁,七八十岁的李果珍这才告老还乡。驿丞在体制内的职称只是“吏员”,官不大,多少也有几十年积攒下的俸银,可以回他河南温县老家安度晚年了。不过,或许,李驿丞早把家眷接来桂林,安家驿门前街,驿前街的李家不妨查查家谱,说不定就是令堂祖先。
清代曾多次裁撤驿丞,到清末全国仅保留专职驿丞65人。大势所趋,不入品的东江驿驿丞说裁也就裁了。跟着李驿丞一起被裁的还有六十名驿夫,驿夫下岗待业,不知有没有低保。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裁去驿丞和老弱驿夫后的东江驿移交给临桂县衙兼理,县衙兼理东江驿之后邮驿活动仍十分繁忙。据《临桂县志》记载;临桂县兼理的东江驿当时有驿夫50名,供陆路交通调用;水路备有驿船8只,船夫16名,供水路调遣;另有安保铺兵80名,从人员配备来看,邮驿业务量还是相当大的。
清末,古老的邮驿积弊日重,改革乏力。在封建社会日趋解体,邮驿日渐衰落的同时,民信局在桂林出现。光绪二十六年(年)大清邮政局在桂林开业。这一时期出现了民信局、邮政局,邮驿并存的局面,这标志着桂林邮驿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奉北洋政府之命,东江驿于民国元年()裁撤。新兴的桂林近代邮政开始新的邮程。
《临桂县志》有关东江驿的记载
三十多年前曾沿着徐霞客探访东江驿的路线游玩,东镇门保存完好,东北隅城墙巍然屹立,城墙东北隅驿址处还有一片空地,零星散布着不知那个朝代的柱础石基。当年的古驿道尚有残存的石板路,向南延伸到木龙洞前,江边有石砌码头,虞山在北遥遥相望,只是皇泽湾已淤积多年,难见旧时风景。
而今再访,过城东北隅向北而行,渐入山水胜地,蚂蝗洲竹树葱茏,皇泽湾碧水如镜,远处虞山倒映江流,仿佛再现柳宗元、徐霞客时代风景。
东镇门依旧,这可是宋代的古城门,桂林唯一一座至今还人来车往可供通行的古城门!城门上古树盘根,绿荫蔽日。城门外驿前直里古驿道石板已重新铺垫,焕然一新。出东镇门向南,漓江水中石岩如天然钓矶,当为柳河东所记。古驿道延伸到叠彩山前路断为桥,桥跨拆古建新的木龙湖水闸出口,一座红妆艳裹的钢缆吊桥名“古驿”,这“古驿桥”史籍无载,前所未闻,即使有古桥也该是座石拱桥。新吊桥冠之以“古”,未免失实,冠之以“驿”,倒是未忘根本。过古桥近木龙洞,古道边有唐代佛塔,千年风雨沧桑佛塔佛像早已斑驳。佛塔下是木龙古渡,渡口山崖石壁有清代摩崖石刻,记述古渡为免费摆渡过江,人称义渡。古道古渡在此交汇,从渡船码头上岸,沿青石铺就的古道穿过木龙洞,出洞即为民国驿前街,今称龙珠路,到此已无古道痕迹。
转回古城墙东北隅,城墙脚下多出一堆废土挡住墙体山石,新铺高的斜坡水泥地面掩埋了昔日痕迹,还有搭建的餐馆占据了部分空地。这里是有明确记载的驿址,如果将来有朝一日结合蚂蝗洲改造,顺带能在古城墙脚下的空地上复建一座驿亭,立碑石刻古人有关东江驿的诗词与文字,那将是保护古驿文化遗址,提升桂林历史文化影响的善举。如果可行,再添几尊与东江驿有关的人物雕像:柳宗元、魏浚、顾祖禹、徐霞客……,还有李果珍——在东江驿站岗位上工作了五十个年头的老驿丞。考证中国两千年邮驿史,履职如此之久的老驿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中国之唯一。如果复建驿馆驿亭做不到,那就竖个驿址碑也令人欣喜。
从木龙洞到虞山东麓,沿漓江伏龙洲到蚂蝗洲,沿江游览绿道已渐成型,这是一条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道,如同一条项链串起一颗颗珍珠,南起伏波山、伏龙洲、叠彩山、木龙洞、古驿桥、木龙湖、宋城墙、东镇门,一路北到虞山、皇泽湾、蚂蝗洲。是城北市民游客休闲生活的宝地。
民国时期的虞山皇泽湾景像
清淤后的虞山皇泽湾风景
虞山东麓滨江风景道
驿前直里古道雕塑
驿前直里宋代古城东镇门
桂林宋代古城墙东北隅
桂林古城墙东北隅东江驿遗址
古城墙下南北向的古驿道今称驿前直里
驿前直里古驿道上的现代古驿桥
驿前直里古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石刻
驿前直里古驿道东侧的徐霞客雕像
驿前直里古驿道东侧的徐霞客日记碑刻
驿前直里古驿道上的唐代佛塔
驿前直里古驿道上的木龙古渡
驿前直里古驿道江边的天然“钓矶”
驿前古驿道上的木龙古渡石刻
古驿道上的登龙下岩洞
驿前直里古驿道
古驿道上的木龙洞
木龙洞洞壁上的清代石刻
叠彩山眺望龙珠路(民国时期古驿道南端驿前街)
城北沿江风景游览古道的中间节点是东江驿和驿前文化街区。驿前街区早年曾作改造,也就是西起中山北路,东到漓江岸边的驿前横里范围。原来和这条街并行的还有驿前复兴里,不知何时已改成复兴里。当年街区改造之初满以为会是以驿站文化为依托的休闲文化旅游美食街区:立驿亭于街区西端入口,亭后宽敞的步行大街上可将历代驿诗名句刻石,弘扬文化桂林。街头再点缀与驿文化有关的街头石雕小品,驿马驿夫铺兵、商旅挑夫小贩,还有驿站马槽水缸都可充作选题。如将新街区与驿前直里的古驿道游览线组合,轻易可成城北驿文化山水旅游精品。
中国城市很多,但凡是有文化品味的城市都会以古驿站为亮点,打造文明文化城市,只不过象桂林这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太少而已。
……好在如今驿前街区西头还立有一尊奇石,隐约可见刻有褪色的“驿前街”三字,再就是街边有“驿前直里”路牌,能让人知道这曾经是桂林东江千年古驿站所在地。
驿前街区东西向的驿前横里
驿前街区西端“驿前街”石刻标志
驿前社区标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