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贤孔子宰中都的三步走战略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李曰春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今天也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周年。圣人的思想与主张一直广为流传,世代受用。今天我们就分享一篇文章,来看看孔夫子的治国理政之道。

孔子在治理中都时,采用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庶,即增加人口;第二步,富,即发展经济;第三步,教,即建设精神文明。   

孔子宰中都,就是孔子做中都宰,做中都的地方长官。孔子宰中都的事迹在《礼记》、《左传》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虽然时间只有一年,却成为历代儒家治国的典范,对中国政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的主要举措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深入调研,制定行之有效、可以复制的治理制度。

中都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当不错的地方。但是,孔子初来时却只看到一片萧条景象:中都街上冷冷清清,不少店铺都关了门;街上行人不多,乞丐不少。孔子感到不解,便决定暂不住进宰衙,让子贡找了个客栈住下。他要弟子们利用七天的时间,深入百姓,微服私访,调查研究,彻底摸清中都问题的症结。七天之后,孔子师徒把调查问题归结为四个。一是礼乐不兴,伤风败俗。二是市场秩序混乱。沈犹氏贩羊弄假,蛮横无理,坑害百姓,危害经济。三是百姓贫困,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大街上到处都是要饭的。四是吏治腐败,官商勾结,欺行霸市,欺诈百姓,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孔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施政纲领,提出了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包括“养生”和“送死”两个方面。“养生”强调差别性,明确保护弱势群体。具体内容是:尊老扶幼,按年齿享受不同的饮食标准;量力而任,按身体素质的强弱分配不同的任务;男女有别,分工不同,男女不混杂同工。这样一来,社会秩序井然,道德风气大大改观。即便是在大路上遗失了东西,也没有人捡走据为已有。孔子又规定了丧葬从简的“送死”法则,统一丧葬标准:禁止丧葬习俗中的铺张奢靡之风,下葬的棺椁上不许雕刻复杂的纹饰,棺椁制作执行统一标准:棺厚四寸、椁厚五寸;墓穴一律要建在非农耕、非住宅用地的荒山丘陵上;不许堆积起高大的坟丘,也不许竖立显著的墓志标识物。

这套制度很有效,很管用,孔子说用它治理天下都可以。各诸侯国也纷纷前来学习。由于孔子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鲁定公也对他进行了提拔重用,由中都宰连升两级,做了鲁国的大司寇,达到了孔子政治生涯的高峰。

其次,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群众脱贫致富。

中都自然条件本来不错,但由于前任邑宰不作为,中都人民饥寒交迫,大多以乞讨为生。孔子来到中都后以富民为第一要务,励精图治,夙兴夜寐,仅用一年,中都由一片萧条变为欣欣向荣。孔子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兴修水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孔子来到中都大地上任时,一进入中都地界,满目凄凉,虽是春种时节,但由于中都大旱,土地龟裂,农田里少有人迹。由于水利不兴,致使天涝不能排水,天旱不能灌溉,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少人逃往他乡。孔子来到后,大兴水利,利用中都的丰富水源,造福百姓。

二、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孔子“能别五土之性”,使“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结构。都境东部和东北部,植桑养蚕、纺丝织绸、打制石料石器等;中部平原地区系传统农业区,精耕细作,产量较高;西部、西南部湖洼地区,以渔猎、畜牧、藕菱和苇蒲柳编等业为主。

三、奖励农耕。凡是无主荒地,谁开垦谁所有;荒山、沼泽谁开发谁受益;三年免征税负。

四、搞多种养殖。水的问题解决了,孔子又引导百姓养鱼、养虾、种藕、种菱。

五、积极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半年多的时间,中都的商业、手工业也得到很大发展。中都大街上车水马龙,店铺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商品琳琅满目,既有本地特产,也有齐国海产鱼虾,吴越鲜笋,宋国大枣,晋国枸杞,一切农耕、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酒肆、客栈、制陶作坊随处看见。

六、大力整顿市场秩序。为了繁荣市场,孔子狠抓市场管理,注重产品的质量,反对假冒伪劣现象,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沈犹氏贩羊弄假,“旦饮其羊,饮之,以欺人。”孔子上任后,在学生子路、子贡等人的帮助下,惩罚了沈犹氏,恢复了市场秩序。

最后,成立学馆,施行教化,使社会风气发生明显变化。

孔子认为中都已经进入富民轨道,接下来就应该教育民众。他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化,行之一年,社会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成立学馆,让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农闲时利用学馆培训乡绅、族长、村长;亲自带领弟子深入农村宣讲孝道文化;妥善解决影响社会风气的突出问题。

总结孔子治理中都的经验,我们能够发现,孔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的人。他宰中都有一个战略规划,这就是“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体现了仁政爱民、民生导向。这个“三步走战略”体现在下面的对话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第一步,庶——增加人口,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在农耕社会里更是如此。古代做到“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倒不是能不能生、要不要生、愿不愿生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医学不发达、生产生活条件差,生育率高而成活率低;二是战乱导致的死亡,古代战乱频繁,战死的人就很多;三是灾荒导致的饥饿死亡;四是苛捐杂税重而逃亡。

第二步,富——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如前所述,孔子宰中都十分重视发展经济。长幼异食,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人的教化也需要物质基础,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其实,孔子对农工商都是有所研究的,并非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老学究,不然,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显著的政绩,取得中都人民的拥护。   

儒家主张仁义,但并非光讲仁义,强调必须要有一个物质基础。孟子分析得很深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一段话,对于物质基础和礼义教化之间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了。这种思想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相契合的。

第三步,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孔子教导人们要富而好礼。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也要把教民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物质文明方面发展得很快,但精神文明没有跟上,导致出现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紊乱、社会心态浮躁、文明礼仪素养欠缺等问题。

总之,孔子宰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卓越政绩,展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风范和才干,其中丰富而深刻的为政之道,依然值得我们今天深思和借鉴。

                     

(作者单位:汶上县委党校)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j/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