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吾妹:
来信已收悉,得知吾妹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愚兄深感欣慰。想愚兄当年负笈浦西求学,惶恐羞涩,不似吾妹般闲庭信步。吾妹勉乎哉!
小妹言及,两区之合并,高瞻远瞩,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实改革开放之深化,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引擎也,吾辈深感鼓舞,引以为豪。然,与浦东室友常感慨,两区皆有深厚传统,文化卓越,发展之中,多有失落,乡音未改,风土难觅,岂不可惜?小妹远见,愚兄甚慰,“南汇”深厚历史,民风淳朴,今人多有不识,此诚令英雄嗟然感慨万千。吾妹心系桑梓,此情愚兄亦有同感。就吾妹所言,愚兄试溯文化之源,共勉之,观来信,有可商榷之处,言之如下:
“浦东新区”成立仅二十余载,而“南汇”一名已历千年,以千年南汇并入廿载浦东,此一也;南汇与浦东乡音各异,民俗不同,无纽带相维系,促然合并,此二也;临港本为南汇区治所在,两区合并不仅失区政府之地位,更在区政府七十公里外,孤悬东南一隅,此三也。
吾妹与我自幼长于临港,求学于惠南,同饮大治河水,皆以身为南汇人为荣。南汇大地沃野千里、阡陌纵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吾妹在信中道,“南汇”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记载:“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因该地曲突入海,形状如嘴,故称“南汇嘴”。清雍正三年,上海县析东南部立南汇县。由此可知,“南汇”一名存世已近千年,作为行政区亦有近三百年历史。然浦东新区于年方成立,距今仅二十余载。
今日南汇嘴观海公园雕塑
然吾妹在此混淆地理名与行政区之区别。纵览史书,“浦东”一名早在九百年前便以“浦东盐场”一词出现于上海地区首部志书《云间志》中。作为区域名称,“浦东”一名亦可见于明嘉靖年间《上海县志》中。及新中国成立,原属上海市的东昌区和东郊区于年合并为“浦东县”。以此观之,“浦东”一名历史无逊“南汇”,吾妹以为“浦东”仅二十年历史,此懒惰不读史书之故。
吾妹初与浦东室友交流不能立解其意,以为两地方言相距甚远。吾妹有所不知,两地实则同讲浦东闲话。浦东闲话属吴语系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旧松江府音系上海话语支,其读音中尚保存古汉语语音,堪称汉语读音活化石。吾妹无法听懂室友方言,盖因浦东闲话于全区各处皆有不同。以语音之不同可将浦东闲话分为中西片、东南片及西北片,中西片又可分为惠南片、周浦片及大团片。仅在南汇地区便有多种方言,遑论浦东其他地区。由此观之,浦东、南汇方言虽略有差异,实则同属一脉。假以数日,吾妹定能与浦东室友交流无碍。
浦东、南汇濒临东海,自五代至清中期,盐业生产即为两地支柱产业。为便于管理,宋时场下设灶、集灶为甲,元时合灶为团、立团定界,故下沙盐场合并为三场九团。明后期东南地涨,河道淤积,盐灶因此停煮,但两地皆因袭盐场、盐团、盐灶、盐仓等地名。大团、六灶、新场等地名无不昭示浦东、南汇同甘苦、共命运之深情。
浦东、南汇本于浅海之中,受长江海潮相互作用方渐成陆。“移山撼岳声震惊,倒峡滔于势奔突;顷刻横溢穿城阙,纵欲窜匿已无及”,沿海居民时常遭受海水之侵扰。自唐始,先辈为抵御海潮,与海争地,在沿海不断筑堤。唐修古捍海塘,宋修里护塘,明修外捍海塘,清修钦公塘。建国后,又筑人民塘、胜利塘、七九塘、八五塘已至世纪塘。条条海塘见证浦东陆域之东扩以及南汇陆地之形成,浦东、南汇本为一体。
纵使浦东、南汇语言文化相异,无海塘、地名为纽带,南汇、浦东合并亦无不妥之处。国家行政区域之划分,不以山川形便,不在语言相通,而在有利国家社稷,便于政府管理。汉中习俗近川而隶属秦地,苏杭皆讲吴语1却分属两省,此种行政区划,或以犬牙交错相互制衡,或因肥瘠搭配平衡经济,语言文化实则非行政区划之首要原则。
上海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更,近十年便有南市与黄浦、浦东与南汇、卢湾与黄浦、闸北与静安等多处两区合并。经廿七载之开发开放,浦东已取举世瞩目之成就。然因空间所限,浦东极难进一步深化改革。南汇与浦东地域相邻,产业相连,基础设施相通,南汇并入浦东,实则理所当然。且两区同文同种同命运,浦南合并,不亦宜乎!
吾妹所叹息者,乃两区合并致临港失区政府之地位。如今临港发展受制人口稀少,若为区政府,定使八方来朝、人满为患,何愁产业无法发展?
临港新城图
吾妹或有不知,惠南自古为南汇政治经济中心。为开发临港,千年古镇拱手让出区治地位,众多惠南同胞举家南迁建设临港。吾妹或有不知,建设洋山港需占用芦潮港大片土地,父母辈毫无怨言,芦潮港七座村庄一夜之间全部拆迁。我临港虽失区政府之地位,却获得浦东开发数十年之红利。陆家嘴、外高桥、张江、金桥四大开发区或为全球一流金融城,或为国家科学中心,有此邻居辐射,临港建成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指日可待!愚兄目前参与临港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学世博园,旅效迪士尼,有此两大园区珠玉在前,愚兄工作事半功倍。临港从一片滩涂发展为今日之东海明珠,离不开陆家嘴、金桥、张江、外高桥四大集团南下鼎力相助。浦东南汇,本为一家,两区合并,互利双赢。吾妹以为然否?盼回信。
祝学业顺利!
愚兄金岩岩
年3月8日记于沪上滴水湖畔
1注:吴语,又称吴越语、江南话、江浙话,是一支派生于汗藏语系中上古汉语的语言集和。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除南京和镇江的部分地区)、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旧金山等说吴语的移民之间。杭州方言受到官话的影响大,因此词汇靠近官话,但从发音来看,是正宗的吴语。
(作者简介:金岩,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管委会经济贸易办公室)
来源:锦绣路上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