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印记唐山方言例谈门槛儿

门槛儿

“门槛”,也作“门坎”,唐山人大多读作“门槛儿”或“门槛子”。“门槛”的本义指门框下面的横木,属于门框的一部分。由于门是用以启闭的,不可能与地板完全合拢,所以门槛的建筑功能是门与地板之间缝隙的遮挡物,既用以增强门的牢度,又用以遮挡门缝。

“门槛儿”的基本功能是用来遮风挡雨的,但在方言中有引申出多种含义。

唐山人提起“门槛儿”多是指人的大限之年。“门槛儿”的这个含义源于孔子、孟子的寿数,孔子在世七十三年,孟子享年八十四岁,后人就将两位圣人的年龄作为人生的“门槛儿”。唐山的老人们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请自个儿去”,“七十三”“八十四”,就是迷信人所谓的寿命的“门槛儿”。圣人才活到这个寿数,常人有几人能跨过这个“门槛”呢?人们把“七十三”“八十四”说成“门槛儿”,一是表达对圣人的敬畏,二是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孔孟也确属高龄之人,能迈过他们那个“门槛”的,鲜有其人。年,毛泽东时年73岁。有一天,我的叔伯哥哥在与人闲聊时,随口说“今年可是毛主席的门槛儿啊”。时值“文革”初期,有个极左分子偷偷向大队干部打了小报告儿,说我的叔伯哥哥诅咒毛主席。这还了得,马上就被扣上了坏分子的帽子。于是乎大会批、小会斗,着实被整了好些时日。好在叔伯哥哥出身贫农,根红苗正,只是一时说走了嘴,批斗了一阵子也就不了了之。如果是出自“四类分子”之口,在当时的情势下,不被枪毙,恐怕也会被判刑。可见,在迷信人看来,“门槛儿”一词,用在百姓之间,不过玩笑而已,而用以指说最高统帅,那便是犯了弥天大罪。

“门槛儿”也常常用来比喻某种要求或条件。比如某单位招聘员工,基本条件设定要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身高要一米七五以上。这“研究生学历”“一米七五”的身高,就是所谓的“门槛”,能迈过这道“门槛儿”,才符合招聘的基本条件或要求。例如:“把月薪万元的都纳入高收入人员,这门槛儿定得未免太低了。”“一线城市对外来人员落户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儿。”时下住院看病都有“门槛儿费”,所谓“门槛儿费”,规范名称为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即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用起付标准,说白了就是必须超过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才予以按比例报销。医院级别不同收取“门槛儿费”的标准就不同,级别越高收取的“门槛费”越多,制定这样一个“门槛儿”,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合理就医,防止一些小病患者随意住院,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变得紧张,减少“小病大治”“医院”等情况的出现。

这“门槛儿”也太高了吧?

“门槛儿”也可用来比喻灾难,既挡财气又妨碍性命。说一个人不顺利时就说“遇着槛了”。民间有本命年即是“槛儿”的说法,据说本命年里人多灾多难,所谓“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日子过得要分外小心。每逢过本命年时,总要提前预备一条红腰带、一套红内衣,过生日前穿上,也就大吉大利,逢凶化吉了,就能过了“门槛儿”了。如今,家里的长辈过本命年,儿女除了准备红腰带、红内衣,往往还要买上一件吉祥物。其实哪有这些讲究,往往是商家为了促销搞的噱头罢了。

“门槛儿”还有象征地位和身份的意思。老话说:“官宦人家门槛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过去,权贵或大户人家的门槛确实是高,大门的门槛通常有一米多,大人进门要跨,小孩子则需要爬。有一则资料上说,古时有的人家的门槛高到快要齐腰了,说的有点儿夸张了。在封建社会,门槛的高低的确体现一定的等级。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有时间来家串门吧!”“你们家门槛子高,进不去呀!”从话音中可以听出前者或是有权有势或是经济条件优裕,而后者身份或地位显然与前者有很大差距,因而说出话来明显带一股酸味儿。当然,就地位身份相同的情况下,说某家“门槛子高”,那不过是彼此开开玩笑罢了。

在俗语中,“门槛儿”也用于指困难的关口,即难关。例如:“只要跨过这道槛儿,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只要认真想办法,没有过不去的槛儿。”例中的“槛儿”说的就是“门槛儿”。

(图文来源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s/5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