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梦中悟道,黄帝梦入华胥国

一天,黄帝听说著名的神仙广成子在崆峒山,就带着几名大臣前去拜望。黄帝向广成子求教治国之方,广成子说:“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秩序大乱。天上的云气还没聚拢,就开始下雨;草木不待枯黄,树叶就飘零了;日月之光也变得暗淡了,像你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谈论治国之道呢?”

黄帝被他训了一顿就回来了,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又上山去见广成子。只见广成子头向南而卧,爱理不理的。黄帝小心翼翼地跪在广成子面前,边叩头边询问广成子治身的良方。广成子一听他问的是修身养性之道,跃然而起说:“这才是你该问的呢!过来吧,我这就给你讲讲道的奥秘。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不视不听,不思不念,不要劳神,不要失精。抱神守静,知多为害。得此道者,上为仙皇。失此道者,下为尘土。”

黄帝听罢幡然悔悟,从此不理政务,专事静养,整天似梦似醒。一天,黄帝元神出窍,魂游华胥国。但见华胥国中没有首领,人民淳朴,没有嗜好欲望,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悲,因此也就无生无死。他们没有爱也没有憎,没有亲疏之别,不支持谁也不反对谁,因此没有利害冲突和斗争杀戮。他们入火不热,入水不沉,在空中飞翔如履平地,在云中酣梦如睡在床上那么平稳。

黄帝一梦醒来,心旷神怡,对臣下说:“我闲居三个月,方知修身养性的重要,而对于治国之道并没有什么收获。今天梦游华胥国,才明白至道不可言传,治国必须无为。”黄帝因此遵循无为之道,而天下大治,国泰民安,颇似华胥国。

《“无为而治”——《道德经》里的“治国”之理》

(一)

提到老子的《道德经》,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道”了。对于这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什么是“道”呢?老子的描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5章)“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道法自然”。“道”对于万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章)在老子看来,“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世界就是按照“道”的演化而自然发展的,人的所为要“合乎自然”,君主治国所需做的就是“顺道化民,合于天道”,切莫做违背“道”、违背自然的“有为”之事。

从《道德经》最浅的表面意思上看,其思想精华就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在经国治民上,老子主张君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自然之道治民。在老子的眼中,社会也是那么自然的演化,君主所需奉行的仅是“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章)让民众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自由的劳作生息,使社会自发的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无为而治”在《道德经》中被反复强调。“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在老子看来,理想的君主应是“清静无为”的,他顺道化民,不干预民众的生活,而民众也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故“太上,下知有之”,(17章),仅此而已。进一步“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17章)。对民众来说,“帝力与我何有哉?”对君王而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这就是《道德经》论述的最理想的治国状态。

老子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60章),治国千万不可妄动,一定要慎之又慎。他进一步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75章)。“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65章)。

从历史上看,西汉前期的治国策略明显的受到老子“无为而治”的影响。汉王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极为困难,财政捉襟见肘,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推行老子的“无为”主张,与民休养生息,不妄加扰动,听任民间自由发展。经过七十年的治理,成就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唐太宗也把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坚持“抚民以静”的治国之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二)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每当在天象的带动下人间进行改朝换代的历史时刻,总是有一些有道之士辅佐开国之君平定天下或治国,著名的如汉代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魏征;明朝的刘伯温等等。修道人是身在世间、心在方外的,为什么要参与治国、平天下呢?是为了名利吗?当然不是。这些有道之人不过是预先看到了天象的变化,从而顺天意而行。例如《三国志》中记载的“隆中对”,讲述了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看到“三分天下”的世间格局,建议刘备采取拒曹操、取荆州、据巴蜀的计策,神机妙算,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依“道”入世,是在替天行道,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人想象的所谓“政治”的概念和内涵。

《道德经》表面上讲的是当王、治国的道理,可实质上是一本指导人修道的书,修道的人在修行的不同境界对《道德经》会有不同的理解。一些修道之人在天象的变化中出世,依据“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等《道德经》所讲之理辅佐皇帝如何当王、治国,根本就没有世间纷争和名利的概念,更没有人类的“政治”观念,就是顺天意而行、替天行道,这是他在自己修道境界中对“道”的理解。

修道之人依“道”修行,入世可辅佐帝王成就创世伟业,清修则修身养性,成仙得道,了无踪迹。

精品文章点击查看

1.全解年犯太岁(属鼠/马/羊/兔/鸡者必看!)

2.如何远离身心的苦

3.没有人能伤害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4.解密《道德经》:洞悉天道,找到人生方向

5.“尊师重道”新论

6.情绪与各种疾病的关系

7.所谓的失眠,就是阳不入阴

8.丨问道手记丨11诗仙太白

9.孝顺父母有四层境界,你在哪一层?

10.秋冬进补,来年打虎,道家进补法门看这里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tc/11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