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同步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海松江区七历上月考卷·4)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约公元前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这一时间可描述为(   )

A.公元20世纪70年代

B.公元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D.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2.(·江苏泰州姜堰区一模卷·1)商朝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下列出土文物反映商朝文明的是(   )

A.殷墟甲骨卜辞

B.出土铁犁铧

C.放马滩纸本地图

D.毛公鼎

3.(·广东省仿真模拟一·2)《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制依据的主要标准

D.分封制带来的结果

4.(·广东深圳外国语中考模拟卷·2)《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5.(·湖北阳新七上期中模拟卷·1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6.(·江苏泰兴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初三阶段卷·1)《史记》中记载了一次秦朝廷议的场景,廷尉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伐,周天子弗能禁。”由材料可知,李斯明确反对(   )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7.(·湖北阳新七上期中模拟卷·5)歌曲《龙文》中唱到“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A.戏曲艺术

B.诗歌艺术

C.绘画艺术

D.书法艺术

8.(·山东德州质量调研卷·8)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民族关系的发展

9.(·山西省名校联考文综卷一·14)太原市某中学历史社团开展“三晋新名片”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这句话,同学们收集到一张出土于山西的精美青铜器(见下图)图片。据这件青铜器的样式和说明文字,我们可推断出(   )

A.驯养牛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B.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使用牛耕

C.山西的畜牧业手工业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D.“三家分晋”已经发生

10.(·广东深圳外国语中考模拟卷·3)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诚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这可以追溯我国古代哪家思想?(   )

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

11.(·北京房山区一模·3)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江苏泰兴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初三阶段卷·2)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下列言论能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   )

A.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B.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3.(·广西南宁七上期末卷·4)年,习近平主席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这一观点出自于(   )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14.(·湖南邵阳冲刺四·3)《战国策·秦策》中记载某次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材料反映出这次变法(   )

A.使秦国国力和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

B.是商鞅主持的

C.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15.(·福建福州鼓楼区4月月考卷·9)“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6.(·湖南长沙四校九历下3月联考卷·2)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忽视了道德教化

17.(·福建仿真模拟卷·2)人们用“春秋战国乱悠悠”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导致此历史现象出现的制度根源是(   )

A.国家出现B.分封制C.军功爵制D.郡县制

18.(·北京通州区一模·2)有一座工程,它在岷江江中,鱼嘴堤坝将江水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用于分洪,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渠道灌概农田。这一工程(   )

A.兼具防洪、灌概等多种功效

B.连接了长江、珠江水系

C.能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D.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建筑群

19.(·江苏扬州邗江一模卷·3)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C.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20.(·福建省漳州模拟·2)在秦国逐渐强大并实现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有(   )

①孔子②商鞅③李冰④嬴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1.(22分)(·湖北阳新七上期中模拟卷·25)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国通史》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一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哇。

一一维基百科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看,这项法令的实行有什么作用?(10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重要措施?材料一、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哪一方面的措施?(4分)

(3)从材料三看,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这次改革与秦统一有什么联系?(8分)

22.(18分)(·福建福州鼓楼区4月月考卷·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公元前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3分)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5分,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中学试题题库

答案解析联系客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tc/6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