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简介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01215/8498655.html
欢迎来到荆楚大地
荆楚文化简介
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
小编将从汉绣,黄梅戏,矿冶文明和美食文化等四个方面来介绍荆楚文化。
汉绣
01
简介
汉绣,湖北省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十大名绣之一,迄今已有余年历史。汉绣主要流行于湖北的荆州,荆门,武汉,洪湖,仙桃和潜江一带。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
02
发展历程
·起源:
汉绣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当时南方楚国的丝织业相当发达,其制造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屈原的《楚辞》曾吟叹道:“被纹服纤,丽而不奇些。”
·鼎盛:
汉绣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
·晚清:
晚清时期,在武昌的营房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皆开又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上万名绣花匠人、近40家汉绣铺子,以至于“家家绣花,户户刺绣”。
抗战时期:
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建国后:
汉绣一息尚存,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列入“四旧”之列加以扫除,大批精美绣品被烧毁,汉绣几遭灭顶之灾。
·改革开放后:
汉绣得到了些许发展和恢复。汉绣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十多个品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汉绣日趋凋零,问津者甚少。
03
文化特征
配色:用色大胆且浓艳,用色喜对比
汉绣用色喜对比。汉绣尤其会对红黑这两种颜色进行强调,这与楚文化中楚人崇尚红黑两色有关。红黑色彩的组合对于楚人来说也是阴阳色彩的组合,红色代表太阳生命,黑色代表黑暗和死亡,楚人对这两种颜色都含有敬畏之情,红黑两种颜色的组合有阴阳调和之意。在色彩的搭配上,汉绣以强烈的明暗对比为主,从汉绣的配色中可以反映出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追求艳而不俗的美感,使得汉绣艺术特色鲜明。
纹样: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结合
汉绣绣制的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的美学价值,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载体。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多表现荆楚文化的神巫性。在神巫性的影响下,楚国人不会过度表达写实的现实主义,而是通过异化将纹样进行夸张处理,想象力十分丰富。楚人对“凤”的崇拜使得凤这一形象成为楚文化的“意向代表”,而汉绣作为荆楚文化的传播载体,更是将其文化内涵通过刺绣的方式加以创新利用。汉绣中的植物纹样多和动物纹样相结合,采用的植物纹样多是含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比如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多含有富贵吉祥的寓意。
构图: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汉绣构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最常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对称式、均衡式和连续式,对称给人以稳重感,连续给人以韵律感,将汉绣与现代视觉设计语言相结合来说,汉绣的构图所蕴含的法则有两种:对称均衡法则和自由构图法则。
04
保护措施
1.年,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在“昙华林艺术村”打造汉绣基地,制定汉绣发展三部曲。
2.年11月,由武汉纺织大学冯泽民教授编写的国内首部汉绣专著《荆楚汉绣》正式出版、并相继出版《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等相关著作。
3.年4月,武汉商学院与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签订协议,联合开办服装设计(汉绣方向)专业。以此将传统文化带入高等教育,增加汉绣人才的培养数量,扩大汉绣从业人员范围。
4.年6月,占地面积达㎡的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市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小区挂牌成立。
5.年7月,由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纺织大学、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武汉纺织大学南湖校区签署武汉汉绣产业发展战略协议,汉绣产学研发中心正式揭牌。
6.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获得“汉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黄梅戏
01
简介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也有较高的声誉。
(图为《天仙配》选段)
02
《天仙配》选段
03
黄梅戏在湖北的发展
1.以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的典型事例为创作题材
以黄梅戏“新三篇”为例。《李四光》《李时珍》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李四光、李时珍都是湖北黄冈人,他们是十分杰出且影响深远的人物。黄冈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苏东坡也在此写下“一词两赋”及其他一些佳作名篇,《东坡》这部戏描写的就是苏东坡贬谪到黄州的四年生活经历。
2.发挥领军人的作用,打造现代黄梅戏精品剧目
湖北黄梅戏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张辉为领军人,打造大型、精品剧目。杨俊、张辉等人为湖北“把黄梅戏请回娘家”起到了带头作用,对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梅戏原来多是以古代民间爱情故事为题材,将革命故事题材搬上黄梅戏舞台还属少数,十分具有开创性,是现代黄梅戏题材发展的一次扩充。黄梅戏《党的女儿》既保留了原作颂扬共产党人顽强不屈、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的主旋律,同时充分发挥黄梅戏唱腔的情感表达、高低音区的真假声结合与转换的优长和高度技巧,是一次成功的二度创作。
矿冶文明
01
简介
湖北省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美誉,在中国矿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矿冶文化上承殷商春秋战国,下启两汉唐宋元明清。源远流长的矿冶历史文化,铸就了黄石成为中国具有工业文明特殊职能的历史文化名城。
02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20世纪70年代初,在全国六大铜矿基地之一的黄石,一座大型铜矿的开采却多次戛然而止。在开采中,大量古老的矿渣、铜器炼炉、竖井、巷道被考古人员发掘,一座深埋地下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最令人们震惊的是,铜绿山遗址的年代之古老,最早可追溯至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而遗留下来的约40万吨炉渣中,含铜量却仅有0.7%,几乎堪比现代冶炼水平。这就意味着从商周、春秋、战国至西汉持续多年的岁月里,约10万吨高质量的粗铜,源源不断地从这座矿山运往四面八方,铸造出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
03
大冶铁矿的发展
(1)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作为清末洋务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他指出要“开辟利源”、“用己之铁”,上任后他经过一番勘察,确定了“采铁山之铁,炼中国之钢”的决心。
(2)年,张之洞开始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年,大冶铁矿正式投入生产,成为我国近代第一座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
(3)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联合组成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从此,黄石地区的近代重工业开启了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
(4)建国后,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湖北省黄石煤炭矿务局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先后建立,成为黄石乃至全省工业的脊梁。
(5)改革开放以来,黄石更是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一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中大放异彩,历史最高时期,黄石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62%,整体经济实力仅次于武汉,成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但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紧缺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大冶铁矿等工业企业正朝着转型升级迈进。
(图为大冶铁矿矿山)
美食文化
01
过早
「过早」这一武汉特有的说法,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年间叶调元刻印的《汉口竹枝词》: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
「过」字带有着的仪式感,足以表明武汉人对早餐的重视态度;同时,与“吃早餐”这种说法相比,「过早」二字,总是带有着匆忙赶时间的意味。
02
过早美食
武
汉
03
过早文化形成的原因
这种「过早」文化的形成,与武汉的重要地理位置密不可分。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武汉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交通枢纽的角色。联接东西的水运、辐射全国的陆运,给武汉的底色加上了浓重的码头文化色彩。
04
码头文化对于早餐的影响
一是「快」,对于时效性有着高要求的码头工作,可能不会有太多时间让人们在家里准备好自己的早餐、然后慢慢用餐。于是武汉地区的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武汉人的「过早」总是风风火火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门面和路边摊、端起一碗热干面就边走边吃的行人,都是鲜明的武汉晨间印记。
二是「饱」。码头工是个体力活,对于热量的需求自然也非常高,一天的第一餐必须管饱抗饿。所以武汉的早餐,往往重油、重盐、高碳水、高蛋白。
三是「杂」。「俗具五方」的武汉,饮食也在持续不断地兼收着各方菜系的特色,早点也融合了各方特色,各地的美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
(图为在路边吃早饭的人)
END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