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阳新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湖北省东南部,东西横距76.5公里,南北纵距71.5公里。县境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大冶市。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中小湖泊较多,被誉为“百湖之县”。
阳新县历史悠久,唐时为荆扬之域,虞、夏、商属荆州,西周为鄂王辖地,春秋归楚,秦属南郡。公元前年(汉高祖六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属江夏郡。汉、三国、晋、梁、陈、隋、唐,历名下雉、闰光、阳新、奉新、安昌、永兴、富川。宋、元、明、清先后称兴国军、路、府、州。
年废州设县,年定名阳新县,沿用至今。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阳新,建立人民政权,隶属大冶专区。年6月改属黄冈专区。年7月起改属咸宁地区。年1月1日起划归黄石市管辖至今。
阳新县有大部分人口是从江西迁入,而扩展到至今都是汉族,距今左右历史,每年清明节,阳新县十大姓氏里,就有6大姓氏祭祖前往江西祭祖,阳新话和江西瑞昌,九江,武宁,赣北一带口音基本相同,是属于赣语的分支。
或许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阳新话里有很多种不同的方言,也有很多地方仍沿用着古代汉语里的说法。我不是学者,也没有对阳新方言做过深入专业地研究,只是搜集了一些家乡的老人比较喜欢说的方言,这些方言里仍然有不少古代汉语的影子,感觉有趣,遂写下来,仅供自娱自乐。
乃:古代汉语里,乃有“你,你的”之意。如:陆游的《示儿》中就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阳新的很多地方,如兴国镇、浮屠镇、三溪镇、荆头山农场、排市等乡镇的方言中,仍有用“乃”表示“你,你的”。比如阳新人常说:“乃爷、乃母”(你爸爸、你妈妈),其中,“乃”均作“你,你的”之意。
阿:古代汉语中,“阿”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如《乐府诗集木兰诗》就有“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有“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在阳新的龙港、富水等乡镇的方言中,仍有在外人面前称自己的父母为“阿爷、阿母”,其意与古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
着:古代汉语中,“着”的基本字义有“穿(衣),如:穿着。穿红着绿。着装”。不少诗词及古文献中也出现过不少例子,如: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再如又是《乐府诗集木兰诗》中也写道:“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着装”这个词仍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普及使用,但是,“着”出现在口语中,表示“穿衣”的用法不知道还有多少?在阳新三溪镇的方言中,仍然用“着”表示“穿”的意思。比如有一次出门,外面下着雪,婆婆对我们说:“天冷,多着件衣服,着双暖鞋出门!”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方言,心里倍感亲切,仿佛婆婆是从古代走来的女子。
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广东话里,也有用“着”表示“穿”的说法,而且现在一直在用。比如广东话会把“多穿件衣服”说成“着多件衫”等,比阳新话更具有古代汉语的特点。
何解:“何hé”在汉语中的意思有多种,如:什么、怎么样、哪里、谁等,还可作动词“盘问”之意,多作疑问代词,也作副词。“解jiě”在汉语中也有多种,其中包括“分析,说明,明白”等意思。组合成“何解”的用法,不知道古代的诗词或文献中有没有出现过,百度里搜不出来。但是,听起来就像是个古代词汇,其他地方的方言中不知道有没有“何解”这个词,但是在阳新县,“何解”是个非常普遍的词语,表示“怎么办”的意思。
这些阳新的方言中,至今除了“何解”用得比较多,也比较普遍,其他如“乃”“阿”“着”等字眼,已经很少出现在大家的口语中。或许是因为现代文化的普及,很多方言,尤其是那些非常纯朴而古老的方言,几乎没有人再去说,说了也没几个人能听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在我们的耳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果条件允许,我倒真愿意走入田间地头,走入古老的村落,去寻访那些别具特色的阳新方言。
汪卫红网名红丽清歌,湖北阳新人,黄石市作家协会理事,阳新县作协会员,有作品散见《黄金时代》、《楚天金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美塑》等报刊。散文《拉着母亲的手》获第三届阳新县吴国伦文学奖。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