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魏东宏
庆祝建党周年征文选
小说坊
我是老党员/张新宇
散文苑
三筑河堤铸辉煌/白银山
诗歌潮
建党百年感赋/张红祥
卷首语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文/魏东宏
人间四月芳菲尽,二0一九年初夏时节,迎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随区人大常委会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教育培训班一行,赴革命圣地井冈山,接受革命理想信念教育。途中,我不竟想,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目的是什么?初衷是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大潮中锻造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革命队伍,能经受起如此艰苦卓绝的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是什么支撑起革命先辈为劳苦大众、为亿万普通老百姓、为中国革命在那些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仰?随着思绪在脑海中久久的上下翻腾,我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中。
到达井冈山后,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怀着沉重的心情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拜谒了小井红军烈士墓,医院,还前往龙江书院遗址,亲身感受了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壮阔场景。随着培训学习的深入,当年,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中涌现出的一个个革命前辈的鲜活身影跃然浮现于眼前,谭震林、宋任穷、萧克、曾志、张国华、谭冠三……多么熟悉的名字,多么振聋发聩的事迹,是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不惜流血牺牲,不顾个人安危,不惜自己的小家,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带领红军战士,一步一个脚印,爬山涉水,历尽艰辛,众志成城,才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才有了共和国的新生。在众多的革命先烈中,有几个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伍若兰,一个年轻的红军女战士,朱德元帅的夫人,为了保卫红军总部的安危,为了保卫毛泽东、朱德同志的安全,在敌人追击中不幸中弹负伤,
被敌人俘获后,受尽种种酷刑,始终不为所动,始终不透露一点红军的机密,当敌人逼她投降时,伍若兰同志断然回绝:“如果要让我开口,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多么豪迈的誓言,多么铿锵的回击,惊得敌人如坐针毡,慌乱不堪,付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
曾志,红军女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当看到自己寄养在农户家中的亲生儿子生活依然十分贫困时,却仍然只做了简单的安慰,丝毫没有给什么特殊的照顾,就在临终时,也依然叮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将身体能用的器官捐献给国家。多么高尚的品格,多么高尚的人格,大写的人生,将永照共和国的晴空,将永远激励每一个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矢志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张国华、谭冠三,从井冈山走出的红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十八军领导人,我军的高级将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从井冈山出发,跟随毛泽东和朱德元帅,跟随猎猎招展的红旗,一路走南闯北,出生入死,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新中国诞生时,本应歇一歇,享受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但为了新中国的彻底解放,舍小家、为大家,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安排,率领十八军广大将士,踏上了解放雪域高原的漫漫征程,为祖国西藏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井冈山,还有许许多多像伍若兰、曾志、张国华、谭冠三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他们的英雄事迹,令人敬仰,令人感佩,如星空中的万千星辰一般,将永远熠熠生辉,闪耀在中华浩瀚的苍穹之巅,照亮黑暗夜空,照彻无垠宇宙,永放思想的灿烂光芒。
今天的我们,学习革命先辈,学习井冈山斗争精神,一要学习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临危不惧,见困难不退,见问题不躲,知难而进,勇于向前,勇于涉险滩、趟深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奋勇挺身而出;二要学习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地说,井冈山英雄群体中,不少有妻儿,有老小,但是他们在民族最危亡的时刻,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以人民至上,牢牢坚守人民情怀,义无反顾地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心中的至高追求。张国华将军在进军西藏的途中,突然接到女儿病危的通知,但他没有因为个人的家事而懈怠心中担负的党和人民的重托,医院看望了一下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的女儿一眼,就毅然决然踏上了为国尽忠的艰苦征程,壮举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三要学习他们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矢志不渝的坚强品质。伍若兰,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红军女战士,在敌人威逼利诱的严刑拷打面前,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为了心中的革命信念,只字不吐红军的半点机密,宁可牺牲个人的生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强革命意志是她心中坚如磐石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有了这样的革命信仰,有了这样的坚强意志,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摧毁,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可以打垮!英雄铭记于心,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是英雄的山,是光荣的山,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奋斗;井冈山,学习党史的鲜活教材。
作者简介:魏东宏,陈仓区人大办干部。
庆祝建党周年征文选小说坊我是老党员
文/张新宇
父亲又背着喷雾器出门了,每天上午八点半父亲准时要去村上的大队部配药、装药,背上近五十斤的药水去为村上街道和村民大门消毒。本来这活轮不上他,是给对门的村民组长三叔分派的,三叔这两天痛风病犯了,脚趾头肿得发红发亮,连路都走不了,父亲就替三叔上岗了。村上领导嫌父亲年龄大了,不要他。父亲说自己是个老党员,比三叔更有资格干这活,为此跟村上支书还争吵了起来,于是,就有了父亲每天的按时出门喷药消毒。
侄子和侄女都是回家过年被爆发的疫情困在了家里,他们极力反对父亲出门,但是却劝不住,于是,这两天父亲被两个孙子趔得远远的,每天进家门只有母亲迎上去,接药壶,接衣服,倒水让洗手。家里其他人能离他多远就离他多远。
今天一大早,父亲又要背上药壶出门,母亲追上来,一把扯下他戴了好几天的旧口罩,把新口罩给他戴上。父亲赶忙说:“不用,新的给两个孩子留着让复工上班时用。”母亲就开始叨叨:“全村人都隔离在家,就你这个老东西一天在村上晃荡,你不保护好,把病毒带回家了,你两个孙子也复不了工,上不了学的。”父亲于是就只好戴上新口罩。
村子里静悄悄的。平日里在街道乱窜的猫和狗都被村上的大喇叭吆喝着让给圈了起来,说是担心猫狗乱窜传播瘟疫。父亲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用心地消毒。近五十斤的药水父亲每每要背起来有点难度,每次都是跪在地上,然后抓着门框才慢慢起身。为了避免麻烦,父亲每次都把喷雾器装得满满的。一天要装八次药,才能把我们这个小村子全面消毒一遍。
母亲在家听见孙子孙女不是给她说全国有多少人确诊感染,就是说又死亡多少人,疑似多少人,于是在家里惶惶不安,非常担心整天在外给全村消毒的父亲。父亲每每回家,她既想第一时间迎上去,又担心祸害了家里的其他人,母亲纠结得上火牙疼。父亲倒是一点担心都没有,家里人都躲他远远的,他就让母亲在从未住过人的小平房里收拾出一张床铺来。母亲让父亲每天早上出门前用喷雾器里的药水给屋子消一次毒,中午太阳大好的时候,母亲就把被褥拿到太阳下晒,天天如此。母亲叹气说父亲给村上上班,她在给父亲上班。
寂寞的村庄里开始响起了好几年都没听到的老歌,是装在父亲兜里的播放器放出来的。父亲一个人干活太沉闷,于是让孙子给他下载了《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每天早上父亲一出门开始给村子消毒,随身带着的播放器就开始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父亲给村子消毒用多长时间,这个歌曲就播放多长时间,有时候回家了也不关。孙子孙女嫌他吵,还说觉得自己的爷有点丢人现眼。父亲就暴跳如雷:“我就是觉得国家好,我就是觉得共产党好……”
“好好好,没人说国家不好,大家都觉得国家好……”于是全家人都给他回话。父亲于是声调就降了下来:“没有这么好的国家,没有这么好的党来领导,哪有这么好的生活?国家出这么大的力来抗击瘟疫,就为了咱老百姓的好……”,父亲的眼圈又发红了,又开始给大家上课了。侄子侄女连连点头:“爷,你说的对,就是的,就是的。国家就是好,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话,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了,社会不知道乱成啥了……”父亲感慨地说:“国家就是好,国家就是不容易。”大家就都不说话了。
和母亲视频聊天的时候,父亲刚进家门,看见父亲背上的药壶,听着那让人热血沸腾的红歌,我的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有这样不听劝的党员老父亲,有这些为了让大家安稳待在家里而自己一定要出门上班的共产党人,“抗疫”胜利应该为期不远了。
作家简介张新宇,宝鸡市作协会员,陈仓区作协理事。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多篇,有多篇作品获各类文学奖。
散文苑三筑河堤铸辉煌
文/白银山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年的华诞。
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十年土地革命到两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年8月的日本投降,从三大战役的胜利到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经过了28年的浴血奋战,才使得中国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党又带领广大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建设新中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这其中有许许多多难忘的故事……
记得年的夏天,渭河发大水了,一连几天河水不退。一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和几个伙伴去渭河滩玩。
那一天是阴天,虽然没下雨,但天空乌云密布,人的衣襟不时的被一阵阵的风撩起,使人感觉到了秋季的凉爽,又使人觉得有丝丝的凉意。我们沿着从权家巷的南北路向河滩走去。还未到渭河滩,老远就听到渭河湍急的水流发出的低沉又震耳地犹如千万辆坦克开过来地“轰隆、轰隆”声响,使人一听都有点胆战心惊。他们紧走了几步,来到了上面所说的那个地方,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啊!这里原本距渭河边还有将近二百米,现在渭河的洪水冲出了没有大堤护防的河床,水面距他们脚下只剩下二三十米了。河水把距原来渭河自然形成的北岸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农田连同地面上的庄稼一块块、一片片地卷入河中。浑浊的河水浪花翻滚,成熟的西瓜,南瓜在河中漂浮着、翻转着;一株株尚未成熟的玉米,一颗颗开始岀穗的高粱在洪水中辗转反侧挣扎;被洪水吞没的大树在水里不停的翻转,一会横在河中,一会顺水而行,小树则在水中横冲直撞。偶尔一两件木质家具、门板、窗户随波逐流。渭河河边是泡沫连连,洪水从上游山坡上带下来的枯枝烂木大大小小的聚集在偶尔能停留的地方……
不知为何,河水把这里给凹进去了一个大弯。这个弯,犹如一个巨大的弯弓平铺在渭河河水的边沿,这个弯弓的“弓弦”西边起点到东边的终点起码将近两公里。而这里则是弓背最高点,从这个最高点往上、下游渐渐地落到最低点。
站在这里的人们,紧紧的盯着他们东南侧二十米左右的那两颗一大一小的白杨树,以它为参照物观看着河水吞噬农田的情况。他们刚到时白杨树正南方还有十米左右的庄稼地,不一会,河水将白杨树南边的农田一块块、一片片的吞没。这时,洪水距白杨树只剩下两米多的地方了。突然“轰隆”一声,这剩下的两米多的农田一口被洪水吞下,那两棵白杨树也前仆后继的倒入浪花翻滚的河水之中,特别是那颗高大的白杨树发出了巨大的声响,溅起了巨大的水花。观看河水的人,一面为丧失的农田感到无奈和惋惜,一面心中祈祷着大自然能高抬贵手。这时,天空零零星星的飘下了雨点,我们随同观看河水的人群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地方。
一、一筑河堤夯基础
那次的洪水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深深地认识到没有河堤设防的渭河是多么的可怕,要造福人民就必须给渭河设防——修筑河堤,改造自然。
在那一年的冬天和来年的春天,渭河两岸无数的人民公社社员,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男女老少浩浩荡荡的来到的渭河边,修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渭河大堤。
修筑河堤的第一道工序是运土筑堤。这是个累活,党员干部带头上!在那个年代,机械化还没有普及,人们用简陋的工具,挑着担子、拿着铁锨、拉着架子车,将渭河滩涂上的沙土一锨锨、一筐筐、一担担、一车车,手端,肩挑,人拉,聚沙成堤。拿铁锨的几乎人人手上有血泡,挑担子的个个肩旁压红肿,架子车轮常常深深地陷在沙土里不得前进,把拉车人累的腰酸腿疼,但是人们为了保护家园造福后代,不怕困难,不怕出力流汗,硬是在渭河边上筑起了一条大堤。
修筑河堤的第二道工序是铺石固堤。整个一个冬天和初春,人们基本完成了聚沙成堤的工作,为了使河堤牢固,社员们在几十里外秦岭脚下马尾河、宝鸡峡口的杨家湾河里捞石头。
河里捞石头是个苦活,人们有些为难,党员干部不怕难带头干!初春,河水冰冷刺骨,人们在冰冷的河水中将几十斤重的石头一块、一块的地捞出,聚集在河边。运石头的人把石头一块块装上马车运回来,再一块块的从马车上卸下。大堤修筑工地上的人再把一块块石头用手搬、肩扛、人抬的方式,踏着没过脚踝的沙土,爬上大堤的背水面,送到大堤的迎水面,然后铺就在河堤迎水斜面上,以固河堤。整个过程,不知有多少双手套是补了又补,多少人的手脚被石头碰破……捞石头的艰苦,运石头的艰辛,铺石头的劳累使人难以想象。
在第一次修筑河堤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幸参加了几次。那时候,我是班干部,看到人们在修筑河堤,就组织班上一些同学利用星期天“学雷锋做好事”参加了修筑河堤的活动,前几次是拉沙土推车助力,后几次,男同学给河堤迎水斜面铺石的人搬小一点的石头,女同学在渭河滩涂上捡鹅卵石,以填补河堤迎水斜面大块铺石之间的缝隙。他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渭河大堤的修筑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贡献了一份力量,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生产队和学校的大力表扬。
这条梯形大堤,高不到3米,顶宽能过一辆马车,西从千河与渭河的相汇之处一直向东延伸,延伸。
修筑河堤的第三道工序是修建“顶坝”护堤。所谓护堤“顶坝”是在渭河的河道里紧挨着河堤斜着的“顶”水的小坝。它头顶河堤,尾在河中,长约十几米,高约一米五左右,与大堤的迎水面夹角约度。它的作用是将渭河水流“顶”离河堤,从而起到保护河堤的作用。它的结构是用沙土碎石堆坝,再顺着斜坝外裹一层树梢树枝,在树梢树枝外每隔七八十厘米用铁丝横向绑缚一道。这样的“顶坝”每几十米一个,一直从上游延至下游。
这“顶坝”要用大量的树梢树枝,这些树梢树枝是人们从几十里外的秦岭深山老林中用架子车拉运出来的。老百姓把这个活路叫做“拉梢”。拉梢是一种苦差事重体力活,党员干部带头干!春天要封山育林,到了冬天,各生产队的党员和青壮年劳力去秦岭的深山老林拉梢。拉梢一般是两个人一辆架子车,数辆架子车同去。他们自带干粮和斧子,第一天出发到秦岭的深山老林,借住在山里的老乡家里,找好砍树梢的地点,第二天上山砍树梢。这树梢细了不行,细了裹在顶坝上不结实,粗了不行,超过胳膊粗的森林检查站的要扣留。拉梢的人以架子车为单位,两人一组各自寻找砍树梢的最佳山坡,满山坡的寻找那不粗不细的树梢,气喘吁吁的砍下,十分费劲的把它们捆成若干捆,累死累活的把一捆捆百十斤重的树梢扛上、一趟又一趟地在没有路的山坡荆棘中,艰难的运到山底下装上架子车,然后拉着七八百斤架子车运送回家。拉梢一趟,人们好几天都缓不过劲来。每个生产队要完成自己辖区“顶坝”用树梢树枝的任务,拉梢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一个冬天要组织人拉梢好几次!
这树梢用在顶坝上最多是一、两年,到了第二年大部分会变朽了,于是就得重新加固。所以就会出现每年冬天,生产队都要派出青壮年劳力去秦岭的深山老林拉梢。当然这是后话。
年春季,渭河大堤终于修筑成功了,有史以来的渭河有了河堤了!人们高兴的不得了,大家都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给渭河修上河堤,这是人老几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河堤修好后,我们这些当年“学雷锋做好事”义务参加修筑河堤的伙伴们高兴的在河堤上面欢呼着,跳跃着……
二、二筑河堤促发展
第一次修的河堤使用了9年时间。这9年里渭河大堤抵挡了多次的洪水的袭击,有效的保护了农民的土地,给国家和生产队减少了损失。但它不能完全抵御较大洪水的袭击。有几次,渭河的洪水几乎与大堤的堤顶持平,还有两次洪水将距虢镇下游的若干公里外的河堤决口冲毁。为了确保大堤的安全,促进农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决定第二次修筑河堤。
年深秋,第二次修筑渭河河堤开始了。同样是党员干部冲在前,同样是渭河两岸无数的人民公社社员,男女老少浩浩荡荡的来到的渭河边修第二次修筑渭河大堤。这次修筑河堤虽然和第一次一样,人们同样用简陋的工具,挑着担子、拿着铁锨、拉着架子车,将渭河滩涂上的沙土一锨锨、一筐筐、一担担、一车车,手端,肩挑,人拉,将原有的河堤加宽加高,但有些地段已经看见了推土机在工作了。
新修的大堤,高3米多,顶宽比原来增加了约1米,同样是西从千河与渭河的相汇之处一直向东延伸。
来年春季,给河堤的迎水面固堤铺石。
修筑河堤的铺石固堤所用石头,不再是去马尾河、杨家塄的河里捞石头了。而是以公社为单位,统一在宝鸡西边的山里颜家河采石场炸山采石,统一用火车运到虢镇火车站卸至在东闸口以东的路基南斜坡上,再由各修筑河堤的生产队按需要运到大堤工地使用。
河堤的第三道工序是修建的“顶坝”。“顶坝”不再是沙土碎石堆坝外裹树梢树枝了,而是用生产队打大口井的水泥井圈工艺了——将河床挖坑至一米多深的地方,把水泥井圈模板支上,在模板中浇筑混凝土,稍凝固后拆模板,将井圈内的沙土取出,使井圈下沉,取土到水出来时用6寸离心式水泵将水抽干,然后在水泥井圈上再放置模板——浇筑混凝土——再将井圈内的沙土取出,使井圈下沉,一直到预定的高度后,在水泥井圈内外回填沙土。接着如法炮制,在此水泥井圈外做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这样的井圈,筑成一条头顶河堤,尾在河中,长约十几米,高约一、两米的与大堤外夹角约度的、将渭河水流“顶”离河堤的水泥“顶坝”。同样,这样的“顶坝”每几十米一个,一直从上游延至下游。显然这样的“顶坝”要比第一次的“顶坝”耐用的多。这样的顶坝使人们告别了年年“拉梢”的工作。现在,你如果在虢镇的渭河里,偶尔看到东倒西歪的水泥井圈,就是那个时候遗留下来的。
第二次修筑河堤不光给河堤加高加宽,还将虢镇正南河堤的上游、西堡村的渭河滩地高压线杆往西,一直到水莲寨渭河滩的第一次河堤的弯大堤取直。河堤取直后,给生产队增加了不少的种植土地。现在,你如果散步在西堡村的渭河滩地高压线杆往西(现区委区政府的正南)的河堤上,向北望去,老远还可以看到年修筑的第一次河堤的模样。现在看它,它虽然不怎么高大,但它是人们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它,是一块丰碑!
从年到年,第二次河堤使用了近40年,它功不可没。但是,曾经几次也差一点决口。
大约是年秋季,渭河流域天雨不断,渭河多次出现险情,县上的各机关、各部门同各村的村民组织起来巡查河堤,防洪抗洪,我就是其中的一员。一连十几天,我们穿着雨衣、脚踏高腰雨鞋,手拿着铁锨、手电筒,不分昼夜的在河堤上巡查。哪里有豁口赶紧堵上,哪里有鼠洞赶快填上......白天轮流吃饭,晚上换着休息。在大堤上巡查,想坐一会都不可能,一是到处是泥是水无法坐,二是肩负重任不敢懈怠不能坐。虽有雨衣,但人们的上半身的体热散发不出去,变成水蒸气,使衣服湿漉漉的;下半身,因雨水顺着雨衣往下流,时不时地淌进高腰雨鞋里,两只脚被雨水跑得发白发嫩……
像这种事情,在近40年里隔三岔五就会来那么一次。
三、三筑河堤铸辉煌
为了造福后代,彻底解决渭河问题,党和政府决定再修渭河大堤。于是,在年的2月21日,宝鸡市在陈仓区进行了重修渭河大堤的开工典礼!随着开工典礼的礼炮声响,第三次修筑河堤的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了修筑工地,绿色的军营在渭河河滩上扎起来了,军旗飘起来了,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开起来了。这一段是什么“xx开山英雄团”旗帜在飘扬,那一段是“xxxx先锋团”的宣传标语在阳光下闪烁。三伏天,河滩上石头能被太阳晒出油,解放军战士顶烈日战酷暑,汗流浃背铺就大堤;三九天,渭河水结了冰,解放军战士迎着凛冽的寒风,照样实干、骨干。多少战士在三伏天中暑晕倒在工地上,多少军人三九天双手冻裂在机械旁。但他们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用军人的品质和精神,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这个将造福后代、铸就辉煌的伟大工程完工了。
新修的河堤高约6米,下底宽约50米,河堤顶宽约30米,百年一遇的洪水将被它彻底锁住。河堤的背水面的脚下是10数米宽的绿竹景观带。上了河堤,北端是两米多宽的人行道,人行道上植有一排景观树,每隔一段矗有一个造型优美的太阳能景观灯;道沿下,是一条双向车道的柏油铺就路面的公路,公路上不时有汽车通过。公路南边紧接着是一条宽2米多的绿化带,绿化带里植物高矮有序,色彩亮丽;跨过绿化带是一条宽5米左右的供人们游览,锻炼、健体的沥青路面,路面上面的骑自行车健身的,跑步的,散步的是络绎不绝。接着是河堤南边,道沿上同样是端两米多宽的人行道,人行道上植也有一排景观树,同样每隔一段矗有一个造型优美的太阳能景观灯。河堤的迎水面是各色花草组成的各种图案及造型的绿化斜坡。坡底下又是一条高2米多、宽3米的小河堤,小河堤的堤顶同时又是一条供人们散步的彩色水泥路面。往南是正在修建的陈仓区渭河休闲公园……
新的渭河大堤,西起宝鸡,东至渭河入黄河口的临潼,全长近公里。它不仅可以行走汽车,还是全民健身长廊;它不仅可以抵御洪水,牢牢地把渭河束缚在大堤的臂膀之中,还是一副美丽的长轴画卷,使人们在散步中感受到美,在健身中享受到美,在行车中品味美!
站在渭河大堤上,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堤公路,抚摸着渭河景观的宣传牌,我不由得细细思量:这仅仅是渭河大堤吗?这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建设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一个缩影!我在心中默默的感谢我们伟大的党,默默的赞美着修筑大堤的解放军,赞美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时代。
新修的渭河大堤,铸就了我们的辉煌!
作家简介白银山,笔名大山,年5月出生于宝鸡市陈仓区。年6月从虢镇街道教育组退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多年。陈仓区老科协特邀专委委员,陈仓区作协会员。爱好文学,近年来有多篇文章在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潮建党百年感赋
文/张红祥
其一百年画卷绘南湖,烟雨楼船风景殊。赣水湘江掀战浪,雪山草地胜征途。灯明窑洞群顽散,炮响燕京万众呼。辟地开天民作主,党旗猎猎展宏图。其二摸索前行步履艰,春雷万户尽开颜。分田岂顾衣衫湿,创业浑忘鬓发斑。林带逶迤惊塞上,海城崛起问渔湾。探幽何必桃源里,是处青山绿水间。其三百载领航凝众心,扶贫抗疫奏强音。白衣执甲情如火,赤胆传经诺似金。大治小康谁可少,铜墙铁壁讵能侵?复兴路上迎华诞,逐梦青春酒共斟。作家简介张红祥,自号林泉逸客,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中语文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辞赋社、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陈仓区楹联诗词学会副会长。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陈仓文苑》编辑部总编辑:姚伟
主编:魏娜刘瑞季纯
副主编:强更生闫瑾王举秀朱永强
责任编辑:张新宇吴利强魏社岗
本期编辑:吴利强
关于《陈仓文苑》改版通知各位文友:关于《陈仓文苑》改版事宜具体如下:1、版面改为征文获奖作品选,小说坊,散文苑,诗歌潮四大版块。2、具体的时间从六月份开始,每月二期,星期天发表。3、特请各位老师积极配合分享宣传,使文苑的阅读量上升,主动投稿。4、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