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第01集

「點擊下面播放鍵即可听聞」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稿(簡體版)-

↓上下滑動翻看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菩萨慈悲,阿弥陀佛!西有非常的欢喜,能够与同修们共聚一堂,学习圣贤教诲,因缘实在是殊胜难得。这一次学习,我们选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一门课程实在说是非常重要。而通常又是被我们所不重视的,总觉得它很简单。恰恰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它又是最重要的。五戒十善在佛家是根本法,离开五戒十善,这个人就行邪道了。修学任何一个法门,无论是初学,还是罗汉、还是等觉菩萨,离开五戒十善,就是邪道,就不叫佛法。因此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学《佛说十善业道经》。

这部经经文很短,只有二千三四百个字。它里面有圆满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圆满的哲学思想、科学的境界,里面有伦理、有因果、有道德,圆圆满满一项不欠缺,它是入佛的根基,我们从经文上都能看到。在事相上为我们说明十种善法的利益。这十种善法,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就是修行成佛,也要以他为最初步的准则。佛经常常讲「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我们做不到十善业,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那么佛经所说的利益,我们也就得不到。所以这么多年来,师父上人提出儒释道的三个根的教育,非常重要。儒家之根《弟子规》,道家之根《感应篇》,佛家之根《十善业道经》。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要想真成就,就要从三个根做起,没有这三个根,全是假的——学佛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都变成是假的。因为没有根,就像花瓶里的花朵,几天就枯死了,不能成就。有这三个根,再有缘遇到净土法门,依照《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成就。

首先请看《佛说十善业道经》,前面有雍正皇帝的「上谕」,我们来看这一篇。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门弟子,而且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是前清鼎盛的时期,他们请法师在宫廷里面讲《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的理论教诲来治国,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宫廷里面读经讲经,建立了共识,这是非常有智慧、非常高明的作法。他不用自己的意思,大家都听佛说,皇帝要听佛的,臣子庶民都听佛的,人心平了,所以天下大治。我们看他这一篇,就知道清朝怎样把国家治好。「上谕」,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皇帝的训辞。

这一段是主旨、总纲,一语说破了。「朕」这个字是上古时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称,就像现在称「我」。这个字变成皇帝专用是秦始皇才开始,这是「朕」字的来源。『朕惟』,就是我认为。『三教』,是「儒、释、道」三家的教学。这个「教」不是宗教。宗教这个名称,是后来从日本传来的。中国没有「宗教」这个名词,也没有这个概念。中国讲教是教化、教育的意思,教是行为,化是结果,我们接受圣贤人的教导,于是就产生变化,这是常讲的变化气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是讲教学的效果。所以中国人用的词汇,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完美,这是讲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教育。『觉民于海内』,是教人民觉悟。海内是指中国,在中国推行觉民的教育,教众生觉悟。『理同出于一原』,理论根据是相同的,在形式上都是依据孝道师道,虽然方法也有差异,但是方向目标决定相同,所以『道并行而不悖』。这是把这三教的殊胜利益,一语道破!

这是根本的毛病。为什么互不兼容,互相嫉妒排斥?就是没有豁然贯通。豁然是大悟,能够悟入圣贤人的境界,事理贯通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异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每个人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

每个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样,于是烦恼习气现前了。

道教的信徒尊道贬佛,说佛没有道那么尊贵。

佛弟子尊崇佛,说道没有佛大。

而孔子的学生把道跟佛辟作异端,异端就是不是正法,比邪法讲得客气一点,不是正道。于是三教就互相排斥。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尤其是信徒与信徒之间,存在矛盾对立,彼此争胜而不相下。上面没有过失,过失都在下面。

这是雍正皇帝自己说的,他对于三教的看法,跟别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三教都下过功夫,这就是前面讲的豁然贯通。「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确实平等。如果各个以为自己第一,这在佛法里面叫「自赞毁他」。佛在《瑜伽戒本》里面把「自赞毁他」这一条列为重戒,《梵网戒本》里面都列入了戒条,不容许的。

能够以清净平等心来看。

三教外表形迹略异,似有差别,而真正明白、通达,就不在乎形式,而着重它的内涵、实质,都是相同的。只要对三教教理通达明了、圆融贯通了,就知道三教的教法根本没有两样,无非教人同归于善。

「夫」是语助词,五戒十善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大根大本。『导人于善也』,「导」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决定要遵守。『吾儒之五常百行』,雍正皇帝称「吾儒」,我们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几千年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常」就是不可以间断。「百行」,行是行为,百是形容多,绝对不是说一百条。五常这个「五」,是实实在在的数字,百行是一个形容词。儒家所讲的「三千威仪」,这在《仪礼》里面所说的,百行就是指这些,都是『诱掖奖劝』,引人为善。这个跟大乘佛法讲的教学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一样,它的方向目标相同,那就是同归于善。下面雍正皇帝举了一段公案,这段公案是南北朝时宋朝的一段故事。

《六经》是儒家的,儒家全部的典籍《十三经》,一共有十三部。《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实际上也就是指《十三经》,它教学的宗旨是『济俗』,目的就是端正社会风气。

讲到心性之学,佛经是第一,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讲得最透彻。真正圆满,无所不包。

推崇佛教。『率土之民』,是全国人民,都能够学习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淳(chún)』是真诚的心,『此』就是佛教,都能够以淳朴的心、真诚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诲。宋文帝说,那我就『坐致太平』,天下无事,什么心都不必操。雍正皇帝能够举出这几句话,当然他认知、赞同、欣赏这个说法,当然也学习这种作法。

下面何尚之的对话给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如果明了了,就会认真努力修学,会有信心帮助社会。不要以为个人修持的力量渺小,那是不了解真相。我们一个人认真修行,纵然一点作为都没有,这个力量还是不可思议,这个功德之大,深入经藏就能够真正明白。

这是雍正皇帝引用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对话,这些人都非常明了儒释道三家的教学,对于社会安定和平有积极的贡献。何尚之这一段话给我们带来很大信心。『百家之乡』,一百家,估计就是四百多人,这里面只要有十个人淳厚、持五戒,就能感化这一百家。就是百分之一、二人能够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够理解,依教奉行,对于社会风俗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千室之邑』,邑是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一千户,这里面有一百个人持十善,真正能依十善业道去修学,这一百个人的和睦就能感化这个都市。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感觉到失望无救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行善,要有耐心,时间久了必定能够感化这些人。我们看上古时代的舜王,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他能够尽孝、能够「不见世间过」,只看到别人的好处,总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好。天天改过,这样几年下来,全家被感动了。后来感动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王位让给他,孝感天地!一个人以真诚心积集一切善行,就能感动一家、一乡、一国。这在佛法里面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不要看到社会风气不好,自己就灰心、退转了,这是错误的,要更积极舍己为人,做社会、做大众的好榜样。

这种『风教』,风是风气,教是教化,这样良好的风气教化。『以周寰区』,寰区国家。『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仁人是能持五戒、十善的,只要有一百万人能够做到,整个国家风气就变了,就能够改过来了。下面举例来说,人能够行一善,他就去一恶。譬如能持不杀生,杀生之恶就不做了;能持不偷盗,偷盗这种念头行为就断掉了。『去一恶,则息一刑』,国家的刑法是制裁那些违法之人,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息了,没用处了。『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所以人,尤其是佛的学生,一定要做社会最好的榜样,怎么样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先要从本身做起。善恶的标准,就在这个小册子上。这个小册子,佛家经典分四大类:教、理、行、果,这是属于行经,是教我们要拿行为去落实,这个不是研究讨论的,是要切切实实去做到。

雍正皇帝引用这一段话,说明他对于儒释道三家的教育肯定,他看得清楚,三家教学虽然在手段方法上不尽相同,其根本是相同的,不相同的是枝叶,根本相同,哪有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

『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我深深相信,只要把「儒释道」这三种德行的教育好好推广,教导社会大众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我们没有办法离开的,只要接受这个生活教育,把这三种关系处好,就能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安定和平,人民幸福,就能做到。所以社会才能够永久的安定和平,不会去争名逐利。所以后面说:

「斯言」是指上面的对话,这是劝善。能够劝全国人民行善,这是治天下之要道。所以佛教是教育,在乾隆时代佛教还不是宗教,还是属于教育。佛教变成宗教,大概是嘉庆以后的事情。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明了。我们学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绝对不是搞迷信,搞迷信我们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只有教学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教之化贪吝』,「贪吝」是一切众生的病根,三途地狱的根本。人能够离贪瞋痴,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贪吝要连根拔除。吝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帮助人,不知道帮助人是真正的福报。所以佛教是讲究竟圆满的大善。不但教我们成为一个贤人,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佛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我们转凡成圣。下面说:

『茍』是假设、如果,如果你真正相信;『从』是依教奉行。

『洵』是深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深深相信可以型方;『型』是模范,是社会、是大众的好榜样;『俗』是一般平民、俗人;『训』是训导,可以训导黎民百姓,转移社会风俗。

『助』是帮助,很大的帮助;『君』是国家的领导人,『民』是人民,『泽』是恩泽,国家领导人布施人民恩泽。如果推行三教的教学,对他来讲是最有利益的助力。所以历代帝王哪一个不是在全心全力推行三教,他们自己以身作则。中国历代帝王差不多十之七、八,都是佛门的皈依弟子,都礼请当代高僧大德在宫廷里面教学,称为「国师」。后面说:

这是社会一般对于三教教义不了解的,互相毁谤。佛教毁谤道教,儒家毁谤佛、道,这是绝大的错误。『其任意诋毁』,这是说佛、道之间;『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这就是讲佛跟道是异端,这一句是讲儒家的。雍正说的一个公道话,『皆未见颜色』,没有见到真实;这是失去公平,『瞽(gǔ)说』就是瞎说,胡说八道,这是错误的。

雍正皇帝在《十善业道经》前面加上这一篇「上谕」,等于是序言一样,可见他对于《十善业道经》的重视。我们就想到,《十善业道经》在前清教学,在佛法教化众生,这是最重要的一部经论。经文不长,普遍流行,利益国家,利益社会。这一篇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我们正式进入经文的学习。首先看经题:

「佛说十善业道」叫别题,「经」叫通题,通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在别题六个字里面有人、有法,在七立选题当中这是人法立题。「佛」是人,「十善业道」是法。

此地的「佛说」,与净宗三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罗什大师翻译的小本《佛说阿弥陀经》经题上的「佛说」意思相同。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说。其他经典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未必都说,唯独净土三经跟这一部经,佛决定要说。由此可知这部经的重要性。

『佛』是古印度梵文「佛陀耶」的音译,跟中国人讲的「圣」、「神」意思很接近,所以「神、圣、佛」都是说对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的人。但是在程度上有些不同,「神圣」的意思比较含糊;而「佛陀」的意思非常清楚。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彻底明了通达,没有丝毫的错误,这样的人才称之为「佛」。所以「佛陀」在佛的教学当中是学位的名称。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层次都称之为佛。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理事、因果都通达,但是通达的层次不同,所以有四十一个阶级。此地的「佛」是指最高的一个阶级,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上,我们通常讲的究竟圆满佛,即释迦牟尼佛。

『说』,古人讲是生欢喜心。因为佛为众生说法,看到一切众生缘成熟,可以接受这个法门、这种教诲了,可以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了,就来帮助一切众生当生成就。净宗法门是一切诸佛说法终极的目标,而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说法,帮助众生在一生成就里面最重要的手段。

『十善』,本经所讲的十条纲领,这个「十」不是数字,跟《华严经》里面表法的义趣完全相同,代表的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每一纲领里面的境界都是深广无边。这是佛给我们指示的一个善恶标准,如果没有十善业的基础,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未修净业之前要先修大乘佛法的基础——『净业三福』。佛说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修行成佛都要以三福做基础。而「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三句是愿,后面一句是行,如果没有行,前面这三愿就落空。我们用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就是十善业。《十善业道》这部经,在我们佛家讲,经典有四大类:教、理、行、果,这是属于行,真正做到了,前面的愿都满了。所以没有十善业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

『业』是指做事的结果,我们每天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有一切的作为,在做的时候称之为「事」。事做完之后的结果叫「业」。做的好事叫善业,恶事叫恶业,在学校念书,功课叫作业;课程念完了,叫结业;业在哪里?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佛告诉我们,业在阿赖耶识里面,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譬如过去做的一切善恶业,现在一回想,就能记忆起来。这说明有一个地方能够保存这些档案。这个保存档案的地方,佛家叫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藏识」,好比仓库、数据库,我们的点点滴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这个数据库里面储藏,不会漏掉的。我们人死了,什么都带不去,业会带去。为什么?有形的东西带不去,业是无形的,它跟着走。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会畏惧,我们的思想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会磨灭。这很麻烦!决定不敢再造恶业了。并且要把恶断干净,善修圆满。

所以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样,恶才去得干净,善才会修圆满。别人毁谤我们、侮辱、陷害我们,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把它放在数据库里做档案?我们要学佛与法身大士,数据库一打开,全是善的,这就成佛了。十善业道修圆满,就是无上菩提,就是圆满佛果。

我们常常看到画的佛像圆光顶上有三个字「唵、阿、吽」。这三个字是十善圆满。「唵」是身善圆满,「阿」是语善圆满,「吽」是意善圆满。十善业道,从初学佛开始学起,学到圆满就成佛了,比五戒还要深广。因为人没有入佛门的时候,还没有受戒,先修十善。五戒是佛为弟子们传授的,十善是佛对一切众生的宣化,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遵守这个原则。

我们一切的活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正在进行的时候叫「事」,事情做完之后的结果叫「业」。佛把我们所有一切造作分为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说不上是善还是恶,譬如我们拿毛巾擦个脸、喝杯茶,这无所谓善与恶,这一类叫无记业。

善恶的标准层次很多,通常在佛法里面我们讲「五乘佛法」,就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五个阶层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它有一个不变的原理原则,就是利益众生的是善业,利益自己的是恶业。因为佛法的目的是要作佛,作佛一定是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心,佛讲这是执着有个「我」,有「我」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破我执。破我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要为自己想,这个「我」才能淡化,才能够断掉。若起心动念还想着有「我」,这个「我」的念头天天在增长。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得再好,都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要想超越六道轮回,「我」是非断不可。

《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要「无我相」才能超越三界。这是讲小菩萨,他超越三界到四圣法界,还没出十法界,这个时候我执没有了,不再执着「我」,但是执着「法」。就是我相破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所以出不了十法界。必须四相、四见断尽,才能超越十法界,这是见性的法身菩萨。《金刚经》的标准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里面的权小菩萨。所以它要求是要破四相、四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的教学是真实的,所以要念念为众生着想。为一切众生服务,把「我」忘掉,这个福报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没有忘掉,决定在六道轮回。这是善业的标准。

诸佛菩萨明了真相,「体解大道」,体是体会,通达明了;解是解说,他能跟别人讲解得很清楚;大道就是这么一桩事情。「道」跟「法」是一个意思,「道」也是包括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性相、理事、因果,这是道,在佛家叫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善业,这部经虽然佛教初学,但是它直通如来果地。换句话说,这里面所说的,是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始终都是在奉行,没有一天、没有一刻远离它。这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圆满法,我们不能不重视。

溫馨告白-

諸位仁者慈悲!阿彌陀佛!西有--行者於年11月3日起,在珠海市慈光慈善會『慈光彌陀講堂』共同學修《佛說十善業道經》課程。旨在宣揚儒釋道傳統文化,學習聖賢教誨。今在此轉發,因緣實在是無比殊勝!機會亦稀有難逢,祈願諸仁者聽聞學修皆獲殊勝利益!

亦敬請有緣的大德老師垂聞後不吝賜教,提出批評以斧正,以令日益改進。無任銘感!南無阿彌陀佛!

?往期精彩(點擊下面?鏈接)?《佛說十善業道經》全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全文?《太上感應篇》複講匯總?第二回複講《認識佛教》歸檔?《太上感應篇》學修報告匯總?直講《了凡四訓》匯總?臨終助念答問匯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xs/11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