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当代意义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波澜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得到别人的肯定,夸奖,表扬,就会眉飞色舞,得意洋洋,心情舒畅;被别人否定,指责,责骂,就会怒气冲冲,自我防卫,心情沮丧。宠而高兴,辱而沮丧。宠时怕失宠,辱时想翻身,这就是宠辱若惊。

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荣亦有辱,要做到宠辱不惊就是,无论是受宠还是受辱都能够以顺其自然、淡泊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无论得与失,都能够将其置之度外。能够做到宠辱不惊之人,想必肯定是心胸开阔,有度量,淡泊功名利禄之人,懂得超尘脱俗、去留无意、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

其实得者实无所得,失者实无所失。《心经》中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观自在的结果是“无所得”,如果还有所得,还没有达到自在的境界。本心原来什么都没有,无所执,一有“宠辱若惊”就有了得失,就落在六根里了,就有了“五蕴”。“无所得”是有而不得,万有而不执著于任何一个有,所以才一无所有。观自在而觉悟的人,悟得自在本空,即使执有,仍然是空,仍然不得。

如果我们把心住在宠辱上,宠就是得意的总“表相”;辱就是失意的总代号。宠辱若惊背后的因是不知足,不知道自己本自具足,表现出内心的匮乏感。

因为我们总感觉到匮乏不足,只想拿外在的价值去填补,甚至会利用别人对我们的肯定和赞美来达到目的。我们带着一身的匮乏四处寻找,却往往不能察觉到它们。我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要成功,我要被很多人肯定,我要鲜花和掌声,我要某个人的爱,我要大家甚至所有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xw/11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