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纪念孔子逝世

早期如何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4236.html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今天,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逝世周年的纪念日。

从一个普通人到圣人,凡足迹所踏之处,皆深藏着人生的大智慧。被尊为“至圣先师“的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在纪念先贤、品读经典的同时,也来认识一下真实的孔夫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战场上威名赫赫的猛将,但在孔子三岁时不幸过世,于是母亲颜徵在撑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担,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孔子也是力所能及,帮助母亲。因此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即使生活这般艰难,母亲颜徵在也是对孔丘耳提面命,希望他发愤努力,多思多学,早日能够独当一面,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十五岁的时候,孔丘便有了自己的人生宣言:“吾十五而志于学。”可见,通慧性灵,笃志好学的孔子,在母亲的启蒙下早早开启了人生规划。往后余生,他孜孜不倦,向着人生和学问的深度掘进。孔子十七岁那一年,当时鲁国很有权势的贵族孟懿子临死前,让自己的儿子跟着孔子学礼。“礼”就是今天所谓的文化和教养,但孔子此时仍然贫穷,地位低下。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了许多事,由于工作出色,他慢慢受到了朝廷的赏识,因此鲁国国君专门派孔子到周王室学礼,并在那里遇到了老子。孔子近三十岁时,名声鹤起。原来,他放弃了仕途,找到了实现自我的最佳途径:办私学。这既能解决温饱问题又能教学相长、提高社会地位,对于他而言,实在是两全其美的事。不少人慕名而来,愿意拜他为师。于是孔子就办了一个书房,招收学生。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学生,他都照收不误。而他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贤才,还被后人称之为万世师表,这与他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有直接关系:除了因材施教,他还提倡快乐学习的理念。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这样观点穿越千年,仍然历久弥新。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一年以后当上了司空,后来改任大司寇。经过一番改革,鲁国几乎就要迎来大治,但是最终功败垂成,孔子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他心灰意冷,从此开始了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离开鲁国后,孔子踏上周游列国的漫漫征程。此一去,可谓是几多艰辛,几多璀璨。历经14年,孔子先后到过卫、匡、蒲、陈、曹、郑、蔡、楚等国家和地区,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六十八岁时,孔子回鲁,一心一意把精力放在编书上。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他终于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编修工作。他以这些经典为教材,精心传授学生,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在他七十三岁时,孔子因得意门生遇刺而悲伤过度、身患重病,不久便离世了。孔子死后,人们每年按时祭祀孔子墓。孔子故居被改作庙宇,保存着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汉高祖刘邦经过曲阜,曾以太牢(猪、羊、牛三牲)祭祀孔子。孔子在世时始终想有所作为,安邦定国,造福世人。他专心教书育人,将自己的言说理论传承给自己的弟子,成为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68岁到73岁的这五年,是孔子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学术上的总结时期,亦是他在认识上进一步纯熟的一个阶段。经历了『六十而耳顺』,从而实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知行合一的飞跃。正是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教育的呕心沥血,对生命的敬畏,才让他终成一代至圣,而他的思想对后代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无法估量。人就像蜘蛛一样,生活在意义之网上。而往圣先贤就是为我们编织这意义之网的人,换言之,他们开启了文明之门,引导着后人寻找生命的意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孔子,当景仰之、感恩之、效仿之!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佛陀说:“譬如海水,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只要有心,梦是会实现的。只要孔子的精神不死,只要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魂魄永在,孔子的梦,就一定会实现!

企业邮箱:qlwh

qingliang98.cn-联系人:孔女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xw/6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