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挖掘、利用和保护地名文化极为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采用多种方式,系统整理和全面展现大冶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彰显大冶“千年古县”的风采。
编史修志是整理和保护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50多年来,大冶市编史、修志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地方史、志书籍真实地记载了大冶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
年9月和年6月,市委党史办公室先后编著《中国共产党大冶历史》上、下册,其中以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大冶文化、艺术、新闻事业的发展史。年10月,市委宣传部编著的《大冶思想宣传文化工作发展史》,记录了大冶人民继承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全过程。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年和年先后编纂《大冶县志》和《大冶市志》,从地理、地名、文物、古迹、历史人物、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大冶的历史文化、地名文化。从年起,市(县)地方志办公室连续编纂出版11卷《大冶年鉴》,计余万字,其中有不少篇幅记述和展现了具有大冶特色的地理文化和民间文化。
大冶市地名委员会编纂的《大冶县地名录》和《大冶市地名志》分别于年4月和年12月出版发行。《大冶县地名录》由大冶地区普查工作人员深入基础调查研究,对每条地名的历史沿革、含义和地理概况进行认真考证、甄别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对文化大革命中随意改变的许多标新立异的地名,逐条进行评估纠正,以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大冶市地名志》本着尊重历史、突出特色的原则,收录本行政区域内街道、自然村、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企事业单位名称等共余条,全面、系统、详实、准确地反映了地名的由来、历史沿革和地理特征。该志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大冶市地名管理工作趋向标准化、规范化。
-年,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先后编纂《大冶县文化志》《大冶县教育志》和《大冶体育志》,分别反映了大冶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繁荣昌盛的现状。大冶是武术之乡,为整理、抢救传统的武术文化遗产,以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为顾问的市武术志编纂委员会于年8月编纂出版《大冶市武术志》,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国际功夫联合会主席傅彪为《大冶武术志》题写书名。
大冶封建王朝修志,有记载的共有8次。旧县志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整理旧志,对于继承传统,保护遗产,服务当代,惠及子孙,意义重大。年,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出版《大冶县志》(同治版)译注本;年,整理出版《大冶县志》(同治版)诠译本;年,整理出版《大冶旧志集成》校注本。
在编纂地方志、年鉴的同时,大冶市有关部门注重地情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适时编纂地情资料书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年7月,出版《大冶苏区歌谣》,是当时湖北省搜集最多的苏区歌谣集,是大冶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年5月,市委党史办公室编著的《铁冶旗红》内部发行。该书用纪实的手法,文学的语言,再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冶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面和英雄人物事迹。年12月,市委党史办公室和市老解放区教育研究会编著的《大冶市解放区教育史略》内部发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该书题写书名。年和年,先后出版《大冶人物》和《大冶英才》,发掘大冶的历史文化,共收录大冶的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余人。年11月,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大冶漫谈》,全面介绍了大冶的悠久历史、物产资源、地名拾趣、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年8月,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大冶地名、民俗、名胜集萃》,从大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入手,介绍大冶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奇风异貌、名特物产等,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年9月,《大冶民间文化精粹》系列丛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为《大冶民风民俗》《大冶民间韵文》《大冶民间音乐》《大冶民间故事》《大冶民艺杂录》5册,计万字。30多年来,大冶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连续不断地编辑出版《大冶文史资料》,共22辑,28册,计.5万字,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大冶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民政局正在进行第二次地名普查,在此基础上拟定全市古地名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把开发利用和保护地名文化资源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