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荣老师年生于河北永清县。年入伍曾任军情站站长、空军中校、军机关作战参谋、付团职参谋等要职。年到地方工作,历任军休所长、长春市军休干部安置办公室主任。年退休后,任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易经》学会副会长、长春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兼职导师,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吉林省司法警官学院兼职教授、省、市老年大学专职国学教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春市机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等。刘世荣老师潜心研究国学二十多年,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周易》等儒家经典有一定研究。他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报》、《吉林日报》和相关的报刊杂志发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我的周易观》、《周易初步讲义》、《周易卦象对人生哲学的启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办学思想》等学术文章三十多篇。长期执教于长春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吉林市图书馆国学大讲堂等,深受市民好评!
“家風建設講座”中用典詮釋
劉世榮一、
:此為乾隆皇帝為孔廟大成殿所撰並親筆手書的楹聯。聯文大義是:儒家關於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言辭論述都明明白白地記載在經典之中;希望學習得悟儒家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就要潛心研究以叩啟古聖先賢的師門。簡言之就是綜述《大學》和《中庸》兩部書。
二、
:此語出自《大學·經文》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親民,至於善稱為《大學》治學“三綱領”,它開門見山,說明《大學》要做什麼。朱熹把其解釋為:“言明明德,親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意思是,無論學者本人明其明德(開悟自己),還是推以及人教化民衆(開悟他人),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把人做到極致。這個極致就是止在做人最好的境界上,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還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長惠、幼順,夫義、婦聽,君仁、臣忠”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等,時時刻刻以此檢點規範自己的行為。
三、
:語出《孟子·離婁章句上》。大意為,人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如何治理天下國家”。其實它們之間是有順序的:天下大治以諸侯國穩固為基礎,國穩固以家族和睦為基礎,家族和睦則以家庭成員具有較高的素質為基礎。《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溯本求源,做人最最重要。這就是儒家為什麼要反復強調“以修身為本”。
四、
:此文出自於《大學·釋誠意章句》。大意為:《大學》所說的意念誠實,就是不欺騙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是怎麼回事就是怎麼回事,就像人們喜歡正派善良猶如喜歡美女鮮花,人們討厭缺點毛病猶如惡心污垢散發出來的味道一樣,衹要實事求是,涇渭分明,內心一定是輕鬆愜意,悠然自得,所以人們一定要慎獨於自己的動機、發心純不純,正不正,堅決杜絕思想長毛。沒有修養的人在無人的環境下,不僅會放縱自己,而且不管不顧,肆無忌憚,怎麼痛快就怎麼來。突然來人了,立馬臉紅脖子粗,不好意思起來,自覺不自覺地遮遮掩掩,企圖給人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但你不經意間的舉動,早已把你內心世界彰顯得畢露無遺,所謂欲蓋彌彰。要知道掩飾除去錯上加錯之外,沒有任何益處。所以要想修身做君子,還要慎獨於無人之時,說話做事人前人後一個樣,唯此才從容自得,不至於因為偷偷摸摸而忐忑不安,或在光天化日之下顏面掃地。
有錢的家庭可以把居室廳堂裝飾的富麗堂皇,陳設琳瑯滿目;而道德高尚的人則會風度翩翩,形神兼備,健康快樂。為什麼會如此呢?朱熹說“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矣”,內心不愧對任何人與事,不糾結,不煩惱,心安理得,精神愉悅,怎麼可能會身體不好呢?這都得益於自己的美德。
五、
:此文出自《大學·釋正心修身章句》。身在此做心思講。原文大意為:《大學》所說修身首先在於端正心態,是講如果一個人處於內心不安穩,忿忿不平的情況下,心態就不會平和;如果經常處於恐懼狀態,心態就不會平和;過分歡喜某些事物(所謂玩物喪志),心態就不會平和;處於患得患失,精神焦慮的時候,心態就不會平和。就像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精神恍惚,三心二意,思想溜號,沒放在當前所要面對的事情上,什麼事情都會一事無成。可見心態對修身的重要,心態不端正就談不到修身。
六、
:語出出《大學·釋修身齊家章句》。原文大意是說:人一旦和誰走得近對脾氣,日久就會形成好得不得了的習慣。一旦形成討厭誰的習慣,在他眼裡這個人就再也不會好。一旦敬重誰,久而久之也會形成習慣,對敬畏的人會百般順從。一旦悲憫誰,就會永遠偏向於誰。對誰看不慣而不願意搭理一旦習慣,就懶得去和他交流。可見人一旦對某人某事形成看法形成習慣則很難改變,這就是《大學》說的“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天下鮮矣”,也就是說再好的親朋好友,也要知道他們身上的缺點,再不喜歡的家人也要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治家對事不對人,才可以把家族治理好。而不顧客觀實際一味從個人好惡出發,對家庭建設和社會建設的負面影響是很要命的。
七、
:此文出自於《孟子·告子章句上》。原文大意為:“仁”就是人的心(所謂宅心仁厚,也就是佛家說的慈悲為懷),“義”就是人應該走的道路,是說人應該幹人事。放著正路不走,非走歪門邪道,良心被功名利祿和物慾所蒙蔽而迷失方向卻不知道找回來,這是做人的最大悲哀。你看豢養的雞鴨貓狗丟失,人們馬上就去尋找,甚至不惜重金尋賞,可是良心丟了卻不去找尋。我們一天到晚不停地喊做學問,做學問。其實做學問很簡單,就是讓自己的良心回歸本位。人一旦用仁愛之心主宰自己,做事就不會失迷方向,這才是最大的學問呀!
八、
:該文出自《韓詩外傳·周公戒子》。原文今譯: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子伯禽為魯國國君。臨行前,周公囑咐伯禽說,到了魯國之後一定要謙虛謹慎,千萬不要以國君自居而瞧不起他人,不然會脫離群衆。周公說,我是你爺爺周文王的兒子,是你伯父周武王的弟弟,是當今天子周成王的親叔叔,而且還以叔叔的身份幫助成王攝政。對天下人來講,可謂身份顯赫地位尊貴。然而,在洗澡時還經常縷起自己的頭髮,每吃一次飯,不知多少次吐出尚未嚥下去的食物,一天到晚腳打後腦勺,忙得不可開交,幹什麼?就是為了接待天下來訪的人,即便如此還怕怠慢了人家。我聽說,德行再高,衹有恪守恭敬,才能“光榮”;地廣財富,知道勤儉節約,日子才能過得安穩;地位再顯赫,知道卑以自牧,才能叫真正的“尊貴”;人多兵彊馬壯,知道保持“戒備”心理,才能勝利;聰明智慧,恪守愚鈍,才叫有所哲思;才華超群,守之以淺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才叫有智慧。這六條都是謙卑之德。即便是天子,富有天下四海,也是由謙卑而得來。因為驕橫跋扈不謙虛而造成失去天下丟掉性命的就是夏桀和商紂,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不能不引以為戒。
這就是成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由來。凡事謙遜恭敬,就沒有征不服的人,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每一次对传统文化的痴迷,
源于一次不经意间的翻阅!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