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于毕业照片里的记忆上

北京青春痘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dfal/index.html
一帧过塑的7吋黑白照片,已然泛黄,静悄悄地“躺”书案上。时不时,看看它,心中总有暖意。凝固于它的记忆,已成碎片,但那份地久天长的情谊却将碎片扯成一件件往事。好久,好久,好想重拾那份流逝的青葱时光。在往事长廊漫步,寻觅曾经同桌的你;到记忆深处聆听,豆蔻年华时花开的声音;去回忆空间观看,情窦初开时朦胧的美丽。   央视3套频道正重播“歌声飘过四十年”的节目。周冰倩闪亮登场,她洒脱的拉起(二胡)琴弦,旋律悠扬悦耳,她又深情地歌唱:“真的好想你/我在夜里呼唤黎明/追月的彩云哟也知道我的心/默默地为我送温馨……”,我情不自禁地随之轻吟,迷醉了,恍惚间穿越了四十年,回到从前。年,大治之年气象新。9月1日,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批懵懂少年从四乡八里云集北部湾畔的乡镇中学,开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儋县的许多乡镇中学聚集了一批外地教师,我们的中学也毫不例外。初学英语,最感新鲜,也颇具苦恼,于是,才有“科拉次薯”的笑话。两位陈氏老师先后教过我们的英语课。陈桓光老师(未留影),广州人,俗称“眼镜陈”。开学伊始,陈老师在《光明日报》读到伟大的无产价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的诗歌《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他立即在晚修时间向我们讲解诗意,勉励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自那时起,我就将此诗作为座右铭。“LonglivechairmanMao”是英语第一课。陈老师教读时,不仅仅是认单词,读音节,识句子,而且还渗透文化知识,如讲解chair+man、bank的语义时,简约地点拨到西方文化元素。此在我的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我后来发奋学习英语,缘由于此。可惜,他仅教我们一个学期,便调到县师范学校,不久考取研究生回到省会城市。陈邦文老师(二排左四),琼山人,时任教导主任。陈老师伴随我们度过一年半的美好时光。在陈老师的课堂里,精彩经常呈现。语法“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三人称时动词的变形,“一般过去式”的“be”的变化、“现在进行时”的“tobegoing”的组合,一时让同学们混淆难辨,陈老师却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趣味,列表对比,举一反三,化解了同学们的困惑。他喜欢采用“onebyone”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提问,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于是,吴佳敏同学(四排左二)的绰号诞生了。某日下午第一节英语课,陈老师上新课,教单词若干,其一为“Together”。然后,陈老师按“onebyone”的方式抽查,抽查到的学生中,佳敏的发音最准,尤其读到“Together”时,最为准确、响亮。那一声“Together”引发师生骄傲的笑声,印象鲜明。课后,有好事者以“Together”逗趣佳敏,自然博得众人会心一笑。渐渐地,“Together”便成为吴佳敏同学的绰号。这样的课堂小插曲,如同生活中的浪花,泛起微微的涟漪,使日子不至于乏味。陈老师以其严谨的教学风格,以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同学们的赞许。前年,个别同学与陈老师意外相逢,久违的师生情缘又联通起来。年同学聚会时,我们在海口海心沙酒店隆重欢迎陈老师。那天,再次与陈老师“零距离接触”,一个“喜出望外”无足以形容彼时的情景。男女同学簇拥着陈老师,聊起当年。瞧见他们那得意样儿,我艳羡不已。陈老师仍精神矍铄,望着他那一头银发,我感慨万千,那分明为一半是桃李芬芳,一半是岁月沧桑了容颜。化学老师林金荣先生(二排左三),广东梅县人。林老师朴实,和蔼,言语不多,爱生如子。那个年代,乡镇中学缺失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学耗材时常短缺。林老师,既节约使用耗材,又四处“讨”得耗材,经常在课堂演示化学实验,善于将抽象的自然原理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善于结合生活讲解化学知识。“氧气的制法”及二氧化锰的作用,我仍记忆犹新呢。林老师上化学课的那个细节,至今,我无法抹掉。林老师准备做实验时,一些“活跃分子”超级的“坐立不安”,捣乱!这时,林老师就略微低头,那“狡黠”的眼光透过近视镜片折射出的光芒,便明察秋毫地揪住那些“活跃分子”,倏地,“活跃分子“规矩”了,一动也不敢动。渐渐地,“活跃分子”摸清林老师的脾性,适应了他,于是,化学课的课堂纪律最棒。那年中考,我的化学成绩不错,林老师功不可没!年9月,林老师离别这所乡镇中学,调回老家与亲人团聚,我们却不再与林老师相见。40年弹指一挥间,林老师,您在故乡,还好吗?音乐老师李林攀(二排右四),雅称“北岸李”,木棠人。那时,李老师初出茅庐,意气风发。某日下午,他睡醒惺忪,拎着“歌纸”撞入教室,不料,他的“丑样”引发哄堂大笑。李老师却没有发怒,便顺水推舟,从“”开始,教唱《珊瑚颂》。清唱一遍,同学们“老实”了。因为李老师的歌声,镇住了同学们。李老师的清唱,是教学示范,也是才艺展示。从那时起,音乐课堂每每弥漫着一份份清新!于是,音乐课、文艺活动为我们的校园生活注入一种鲜活。因此,李老师竟“异想天开”——排练男声四重唱节目。男声四重唱,艺术指导兼指挥:李林攀老师,演唱者:吴毅(四排右八)薛蔚林(五排右四)李德仁(前排左四)陈宏(五排左八),演唱曲目:《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李老师的宿舍就是我们的练歌厅。教唱简谱,默记歌词,分声部视唱,口哨伴唱,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活儿”苦煞我们四位不谙世事的“小侬”,更累坏李老师。但是,李老师不厌其烦,抹掉一个又一个环节的困难,不亦乐乎呢。四重唱节目在班里试演,效果不错。在学校彩排时,领导不愿意添置音响器材,不以为然,因此我们的节目被撤下。于此,李老师摇摇头,苦笑着,留下无尽的遗憾。倒是蔚林的清脆得口哨声,让李老师倍感宽慰。年同学聚会时,在文昌市北城南站大排档,李老师再度无伴奏演唱《珊瑚颂》。我在美篇《真的好想你》(二)如此点赞李老师——“李林攀老师献上成名曲《珊瑚颂》,音域浑厚,音色纯正,不减当年!当年,教唱《珊瑚颂》时,每每清唱,总博得我们这些学生的阵阵喝彩。”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钟锦红先生(二排右二),本地红坎村人,俗称“老钟”。身为班主任,“老钟”先生爱生如子,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家庭状况都无微不至的关心;身为班主任,钟老师亲力亲为,每周一劳动,总是挥锄拿铲,汗流侠背才罢休。班会课上,苦口婆心,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彰显师者善心之风采。教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钟老师时不时悄悄地用手指摸压他的卷发。咦,钟老师的一头卷发,是自然生成?抑或是刻意为之?那几位好事者考究半天,也找不出“所以然”。几天后,一位好事者竟然在教室里,“兜卖”他的最新“情报”:老钟经常在天亮时,点起煤油灯,趁热用滚烫的灯盏来烫发。他的卷发就是“炼成”的。哇塞!“老钟”先生自小就有爱美之心,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他以不寻常的举止索取、兑现美的尊容,是富有价值的。他用美的发式征服别人,是对美的最高追求。(退休未几,来不及颐养天年,病魔便夺走钟老师的宝贵生命。“老钟先生”虽然已离开我们,但他的教诲,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安息吧,钟老先生。)数学老师黄振彪(二排左二),祖籍广东高州,却土生土长,雅称“彪哥”。黄老师的数学语言有时夹杂“本地方言”,如此“插科打诨”,也能引发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由于承续父亲的真传,黄老师替我们补充许多数学原理,弥补了教材的缺陷,我们受益匪浅。解说“因式分解”时,“十字相乘法”、“配方法”、“公式法”等,黄老师颇能举一反三,举例与说理相结合,滔滔不绝;同学们时而津津有味,时而云里雾里;既享受数学的“美味”,也品尝数学的“苦涩”。物理老师吴新民(二排左三),本地那历村人。那时,吴老师初来乍到,略带腼腆,却相当敬业,晚修下班从不缺席,辅导释疑极其耐心。那个晚修时刻,只要吴老师不声不响地来到你的座位旁,就会默默看你作题,你迟疑时,他立马将手指指点到某个公式或定理,于无声处中助你解决难题。吴老师擅长乒乓球运动。打乒乓球,吴老师左手握拍,属于传统直板快攻打法。男同学喜欢与他较量较量,切磋球艺。每次,吴老师侧身抢拉,犹如一道漂亮的弧线划过,令对手猝手不及,赢得痛快淋漓。可惜,他的口头禅“这个这个”,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李金秀先生(二排居中,著黑衣者),校长,本地新市墟人。李校长是个传奇人物,年9月才调回这间乡镇中学,荣任校长。这不算是衣锦还乡,但李校长在教育系统“上刀山、下火海”,战天斗地,磨炼一番,也小有名气。李校长的口才颇佳,操一口较标准的普通话。校会时刻,他的讲话极具针对性,富有启发性,没有多余的话语;既煽情又鼓励,令人惊醒,催人奋发。关于美国人韩丁夫妇到北大荒承包农场,开发高效农业的故事,就是李校长在某次校会传递的信息。那个的情景,我一直难以忘怀。已合影的老师,未合影的老师,如政治老师邱老师、生物老师岑老师、体育老师王加光先生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师长,他们全心全意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高尚品格,为我们跋涉漫漫人生路树立良好的榜样。啊,师恩难忘!

年3月22日

北部湾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ly/9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